陳志鑫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21)
?
執行通知制度廢除論
——以2012年民事訴訟法及法釋(2015)5號司法解釋的分析為切入點
陳志鑫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21)
2012年民事訴訟法仍規定執行措施的啟動須以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為前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亦規定應限期發出執行通知,這些均與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正致力于提升執行質效的立法意圖相沖突。發出并不等于送達,當前執行通知“送達不能”比例高,執行案件自動履行情況不甚理想,執行通知制度在司法實務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實有必要予以廢除。從學理角度分析,廢除執行通知制度,可避免為被執行人轉移財產規避執行提供時間,同時也是徹底落實以執行質效為核心的立法意圖的體現。
執行通知;廢除;執行質效
2012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2012年民事訴訟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即法釋(2015)5號司法解釋,《解釋》共552條,其對人民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明確具體的規定*胡永平,孫滿桃.最高法發布民訴法司法解釋,自2月4日起正式實施[EB/OL].[2015-03-15].http://legal.china.com.cn/2015-02/04/content_34732120.htm.,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來條文最多、篇幅最長的司法解釋,內容豐富,意義重大。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及《解釋》的內容均涉及執行通知制度,一方面,相較于2007年民事訴訟法及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2年民事訴訟法及《解釋》的修改幅度較大;另一方面,《解釋》雖然是對于民事訴訟法適用的具體規定,但其關于執行通知制度的規定卻與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一致,并且與2012年民事訴訟法關于執行通知制度規定的法條之間還存有沖突。因此,本文將以上述沖突為切入點,梳理執行通知制度的規范沿革,探究背后的立法意圖,同時結合執行通知制度的實務樣態,深入探討執行通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期對進一步完善民事強制執行的相關法律規范有所裨益。
強制執行制度作為一種舶來的東西,自清末變法以來幾度被試圖移植到中國社會里去,但真正得到較穩定的制度化并開始在我們的社會土壤里扎下根,不過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的事情*王亞新.強制執行與說服教育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0,(2).。而其中的執行通知制度則為我國所特有,該制度始設于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并于其后民事訴訟法的歷次修改中均為被修改的條款之一。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170條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在十日內了解案情,并通知被執行人在指定的期限內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該法首創執行通知制度,并且規定強制執行的啟動必須以被執行人逾期不履行為前提。1991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延續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關于執行通知的規定,并首次提出“執行通知”,該法第220條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隨后,最高人民法院分別于1992年7月14日發布《意見》及1998年7月8日發布《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并分別于《意見》及《規定》中對于執行通知的規定進行進一步細化,但兩部司法解釋的規定并不相同?!兑庖姟返?79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條規定的執行通知,人民法院應在收到申請執行書后的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中除應責令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外,并應通知其承擔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遲延履行利息或者遲延履行金?!兑幎ā返?4條規定:人民法院決定受理執行案件后,應當在三日內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內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承擔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或遲延履行金?!兑幎ā返?5條規定:執行通知書的送達,適用民事訴訟法關于送達的規定。《規定》第26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應當及時采取執行措施。在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限內,被執行人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的,應當立即采取執行措施。人民法院采取執行措施,應當制作裁定書,送達被執行人。
考察上述兩部司法解釋,《意見》僅在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220條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了執行通知應于收到申請執行書后的十日內發出,但其表述中忽略了移交執行書的情形。相較而言,與1991年民事訴訟法及《意見》相比,《規定》均有較大突破,具體有二:第一,修改了發出執行通知的時間,《規定》要求在決定受理執行案件后的三日內發出執行通知。有學者指出,如果考慮到《規定》要求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執行申請后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上述兩個司法解釋對于發出執行通知的時間實質是相同的,只是起算點不同*江必新.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講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32.。但是,該觀點忽略了并非所有執行審查立案的時間均必須用足7天的事實,因此,《規定》對于發出執行通知時間的修改,事實上縮短了人民法院接到申請執行書后發出執行通知的時間。第二,突破了1991年民事訴訟法關于強制執行措施的啟動必須以執行通知為前提的規定。對于在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限內被執行人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的,《規定》要求執行員應當立即采取執行措施。但是,此種突破增加了人民法院執行負擔與風險,原因在于立即采取執行措施必須以被執行人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的事實為前提,而此事實調查難度大,若等查清此事實則大都已貽誤采取執行措施最佳時機,若在發現被執行人有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的可能時即采取執行措施,但其后卻無法證明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可能的,將增加人民法院的執行風險,導致執行工作陷于被動。而囿于這一執行風險的存在,大多數執行員寧愿采取審慎不作為的態度,這也導致該條規定的意圖無法實現。當然,從另一方面而言,《規定》的此一突破具有積極意義,即提出了在尚未發出執行通知以及執行通知書制定的期限內被執行人有轉移財產規避執行可能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如何應對的命題。
2007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通過關于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此次修改吸收《規定》第26條的內容,指出被執行人有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執行員可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但其與《規定》第26條內容也并非完全一致,《規定》第26條要求被執行人有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的事實,而2007年民事訴訟法僅要求被執行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的可能即可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此種對于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前置性條件的降低,有利于強化執行措施,避免被執行人隱匿、轉移財產導致執行工作的被動。但是此次修改進一步衍生出三個問題:一是財產隱匿、轉移行為的可能性程度多大才足以啟動強制執行措施?該問題如若未得到解決將導致該條規定淪為一句空話,換言之,只要被執行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均可啟動強制執行措施,從這一方面而言,2007年民事訴訟法第216條中的“并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完全可以刪除;二是類似《規定》第26條,如何判定被執行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的可能,且這一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證明責任須由執行員承擔,而這一責任的承擔亦同時增加了執行員的執行風險;三是被執行人有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可啟動強制執行措施,變賣、毀損財產的如何不可啟動強制執行措施?隨后,2008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據2007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并結合執行工作實際,頒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執行解釋》),《執行解釋》第30條規定:執行員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六條規定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可以同時或者自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之日起三日內發送執行通知書。但該解釋僅對于發出執行通知的時間截點作出規定,并未對上述三個問題作出回應。
2012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該法第240條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與2007年民事訴訟法相比,此次修改取消強制執行措施啟動必須具有被執行人于指定期間內未履行或者有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前置性條件,確立了“無條件”的立即執行制度*沈志先.強制執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78.,賦予執行員在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權力。但對于何時發出執行通知,學界具有不同解讀。有學者指出,發出執行通知書是執行程序啟動中的必經程序,可以在發送執行通知書同時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但不能在采取強制措施后補送執行通知*江必新.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講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32.。但是這一觀點與2008年《執行解釋》規定的精神相違背,《執行解釋》第30條規定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可以同時或者自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之日起三日內發送執行通知書。換言之,《執行解釋》認可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后補送執行通知,發出執行通知并非執行程序啟動的必經程序。另外,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240條僅要求應當發出執行通知,并未對于執行通知的發出時間進行限定。但遺憾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1月30日頒布的《解釋》中卻再次對于執行通知的發出時間進行限制,《解釋》第482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督忉尅凡粌H再次要求法院應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重新恢復了1992年《意見》關于收到申請執行書后十日內應當發出執行通知的規定。對于此一規定,筆者將于下文展開評析。
(一)執行通知制度的規范沖突
從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來看,民事訴訟法已取消強制執行措施的采取必須以執行通知的發出為前提,執行員在接到執行案件后可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但是,縱觀民事訴訟法,在該法第21章執行措施部分,執行措施的采取,仍均以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為前提。該法第241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第242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情況。人民法院有權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人民法院查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的財產不得超出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的范圍。第243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第244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第252條規定:對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行為,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或者委托有關單位或者其他人完成,費用由被執行人承擔。上述五條關于執行措施的規定,與民事訴訟法第240條關于執行通知的規定相沖突,究其根源,其仍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以前“未經通知不得啟動強制執行措施”這一傳統思路的體現。
此外,《解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從上文對于民事訴訟法中執行通知制度的立法修改過程可看出,執行通知制度的修改方向為逐步取消強制執行措施的啟動須以執行通知為前提,但遺憾的是,《解釋》的規定卻與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意見》基本相同,這不能不說是司法解釋上的倒退。一方面,《解釋》規定在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從時間上分析,從立案部門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到執行員收到執行案件,期間需扣除執行立案審查、案件移送登記、分案、制作執行通知書及當前信息化背景下進行網絡財產查詢操作等階段的時間,并且當前大部分法院均案多人少,上述各階段操作效率并不樂觀,因此,扣除上述時間后在執行員收到案件時不少案件已臨近十天,部分案件甚至有可能超過十天。并且,在時間如此緊張的情況下,要求在十天內發出執行通知且執行員必須搶在被執行人收到執行通知而有可能規避執行前啟動執行措施,這些將對于執行員產生巨大的執行壓力。另一方面,2012年民事訴訟法僅規定執行員在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但并未規定何時發出。如上文所述,本次立法修改確認了執行員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表明立法的重心在于進一步提升執行效率以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而十天的時間限制則束縛了這一功能的發揮,與立法意圖背向而馳。
(二)執行通知制度實務樣態分析
1.發出并不等于送達
考察自1982年以來的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對于執行通知所用的大都使用“發出”而非“送達”,唯一的例外為《規定》第25條:執行通知書的送達,適用民事訴訟法關于送達的規定。需要研究的是,發出與送達含義是否相同。發出,是指送出、發表*百度詞典[EBOL].[2015-03-15].http://dict.baidu.com/s?wd=發出.,并非特定法律用語,且無要求確認對方接收到相關物件,例如發出公告;而在法律層面而言,送達為特定用語,是指將有關法律文書依法定程序和方式送交當事人的行為,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刑事訴訟法均對于送達的程序及方式具有嚴格的規定。而歷次修改中,民事訴訟法均規定應當發出執行通知而非送達,其對于執行通知的要求顯然低于其他訴訟文書,當然,在當前執行案多人少的背景下,于收到執行申請書或移交執行書后限期內“送達”實無可能,在此背景下,執行員往往采用郵寄執行通知書的方式,至于郵寄是否成功送達則無關重要,重要的在于其已完成民事訴訟法所規定之“發出”事務,換言之,執行通知限期內“送達”實無可能,但無“送達”要求的“發出”并無意義,執行通知制度在司法實務中實有被虛置之可能。
2.執行通知“送達不能”的比例高
如上文所述,基于司法解釋對于執行通知要求限期內發出的規定,實務中執行通知的發出往往以郵寄為主,直接送達及電話送達為輔。此外,郵寄地址則主要為生效法律文書中所確認的被執行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部分為申請執行人提供的被執行人臨時居住地,但是,上述地址并不能完全保證執行通知能夠郵寄到被執行人手中,對于變更住所的,執行通知的郵寄工作則完全流于形式。例如對于涉及標的較大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附帶民事責任糾紛及系列勞動爭議糾紛等執行案件,被執行人基本上處于下落不明狀態,此種情形下執行通知的發出并無意義。此外,對于郵寄的實際效果,筆者以X市A區某執行法官2014年所辦理的219案件為例,上述案件在收到立案庭立案移送后均以郵寄的方式發出執行通知,共退回112件,其中拒收17件,地址不詳及無法聯系95件,妥投率不足50%。當然,不能排除其中有部分是由于當前反映較多的人民法院普遍采用的郵政快遞投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所導致的送達不能*長寧法院就郵政快遞送達業務中存在的問題與市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召開專題研討會[EB/OL].[2015-02-02].http://www.shzgh.org/node2/changning/node1396/node1397/u1ai677200.html,長寧區政法綜治網;關于法院郵政快遞送達的幾點建議[EB/OL].[2015-02-02].http://www.legaldaily.com.cn/locality/content/2014-07/10/content_5662379.htm?node=30409,法制網;等等。。但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執行通知妥投率不高是人民法院執行工作中的客觀事實。概言之,于司法實務而言,執行通知較大部分送達不能,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發出執行通知的意圖較難實現。
3.關于執行案件自動履行情況的分析
執行通知制度設立的重要原因在于希望通過說服教育,給債務人一個自動履行的機會*郝儒,李寶鋒.對執行通知書的幾點思考[J].人民司法,1999,(6).。自2014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將所有進入執行程序的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兩種情形可不予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可證明其為五保人員或者低保對象的;被執行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其如實申報財產的。,希望通過失信懲戒給被執行人創造強大的執行威懾,進而推動執行難問題的解決及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據統計,2014年福建省全省法院共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57130人,其中12186人主動履行了義務,自動履行率約為7.76%*馬新嵐.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15年1月30日在福建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EB/OL].[2015-04-02].http://www.fjrd.gov.cn/ct/19-91702,福建人大網.??梢?,在實施信用懲戒的情況下,執行案件自動履行率仍不理想,更遑論僅通過執行通知而對被執行人進行說服教育使其主動履行??梢灶A見,在無采取執行措施進行執行威懾而單純依靠執行通知的情況下,執行案件的自動履行率甚至可忽略不計。
2012年民事訴訟法法條之間的沖突、2012年民事訴訟法與《解釋》間的沖突,加之執行通知制度在司法實務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筆者認為,執行通知制度與當前執行工作發展趨勢不相契合,應予廢除。并且,從學理角度分析,廢除執行通知制度,可避免為被執行人轉移財產規避執行提供時間,同時也是徹底落實以執行質效為核心的立法意圖的體現。
(一)避免為被執行人轉移財產規避執行提供時間
歷次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關于執行通知制度的修改,核心問題在于執行通知的發出時間,其關系到強制執行措施的啟動,簡言之,修改的核心在于如何解決執行通知的發出與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之間的關系。在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前發出執行通知,則執行通知難免異化為“逃避通知書”,為被執行人轉移財產規避執行提供時間,而這也是執行通知制度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當然,在歷次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從1991年民事訴訟法關于強制執行措施的啟動必須以執行通知為前提,到2012年民事訴訟法賦予執行員在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權力,將執行員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從以發出執行通知為前提的束縛中脫離開來,從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對于此種詬病所作出的回應。有觀點指出,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原因有兩種:一為客觀不能,即無能力履行,一為主觀不想,即不愿履行,對于后者,即使沒有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也會在審理階段或申請執行前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執行通知書并非引發被執行人規避執行的原因所在*〔12〕包冰鋒,孫矜如.執行通知制度的存廢與立即執行制度的強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4).。不可否認,對于主觀上不想履行,且從案件審理階段起就有規避執行想法的債務人而言,執行通知書并非引發其規避執行的原因,但是,不應以偏概全,該類債務人占所有規避執行的債務人的比例多大,我們無從統計,但肯定不是全部,不排除部分債務人在收到執行通知書后才意識到可能被法院采取強制措施而決定實施規避行為。因此,執行通知制度所可能引發的規避行為將使執行工作更為困難。但遺憾的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要求發出執行通知,《解釋》進一步要求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此規定意味著執行員基本上在收到案件后需迅速發出執行通知而卻無法及時采取財產查控,由此將給被執行人留下轉移財產規避執行的時間。
(二)以執行質效為核心的立法意圖的體現
關于執行通知制度,贊成該制度的論者認為,執行通知對債務人履行義務給予寬限期,體現了執行過程中的人道主義精神,是強制執行與說服教育相結合原則的體現〔12〕。也有論者認為,經執行通知后再采取強制性的執行措施,可滿足債務人的知情權,防止執行突襲,有利于實現公正執行和文明執行*譚秋桂.民事執行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3.。不可否認,給予被執行人必要的履行期限,在啟動執行強制措施前先行通知,也是再次給予被執行人自動履行的機會,是執行人道主義的體現。但是,如何有效實現申請人的債權應是執行機構應當考慮的首要問題,因為強制執行的直接目的是實現申請人的債權,離開申請人的債權保護,談被執行人及案外人的權益保護只能是空談*江必新.新訴訟法講義:執行的理念、制度與機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2.。而效率則是有效實現申請人債權的最佳武器??v觀國內關于強制執行價值的學說,有學者提出強制執行應以效率優先*肖建國.民事訴訟程序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679.,有學者提出強制執行的價值在于執行公正和執行效率*王娣.強制執行權競合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87-101.,有學者提出執行的價值應為迅速及時、執行效益和經濟、和諧、嚴格按法定程序執行和統籌兼顧*董少謀.民事強制執行法論綱——理論與制度的深層分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29-32.,等等*沈志先.強制執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3.,雖觀點不一,但均認可效率為執行的價值。2012年民事訴訟法關于執行通知制度的修改,取消了履行期限,允許未經執行通知而采取強制措施,這些均是立法上關于執行以效率為導向的體現,說服教育、防止執行突襲等并非當前執行工作的首要價值,如何快速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如何快速確保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得到履行、法律的權威得以維護才是強制執行立法與司法更應重點關注的問題。但2012年民事訴訟法并未深入貫徹以執行質效為價值的立法意圖,執行通知制度并未被徹底廢除,這確為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從案件審理階段的調解到法律文書送達后法律文書中關于執行的提醒,債務人有履行的機會且應預見到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而可能進入執行程序,因此,從法律角度而言已較為充分的保證了債務人履行義務的機會,但若在進入執行程序后再次提前通知被執行人,將有可能為其規避執行提供時間,換言之,不恰當的過于注重債務人權益的保護,將導致債權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法律的權威得不到維護。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一直以來,執行的實際執結率并不理想,筆者查詢到的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1999—2008年全國民事執行案件實際到位率僅為42.97%*王勝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民事執行工作,維護法制權威和司法公正情況的報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是一次會議上[EB/OL].[2015-03-15].http://www.npc.gov.cn/npc/xinwen/jdgz/bgjy/2009-10/28/content_1524149.htm,中國人大網.,大部分申請執行人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執行難一直是各級人民法院致力于破解的司法難題。此種背景下,在不損害債務人權益的前提下更應注重執行質效的提升,執行通知制度與當前執行的情勢不相契合,對于執行難問題的解決毫無裨益,因此,執行通知制度的繼續設立并無必要。
The Theory on the Abolition of System of Notice of Execution —The Starting Point is on the Analyzing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in 2012 and the Supreme[2015]NO.5
CHEN Zhi-xin
(XiamenJimeiDistrictPeople’sCourt,Xiamen,Fujian361021,China)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in 2012 still requires that the court could start the execution measure if the debtor fails to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after notification, the Supreme[2015]NO.5 also requires that it should issue the notice of execution before the deadline.These provision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legislative intent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amended in 2012 which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xecution. Issuing the notifi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serving the notification.Most of the notification can’t be served successfully., A handful of debtor automatically fulfill obligations in the case of execution.The execution of the notification system is in an awkward position and dispensable in judicial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abolish the system of notice of execu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e abolition of system of execution of notification could avoid to provide time to the debtor which could transfer of property, and meet the legislative intent which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xecution.
notice of execution; abolition;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xecution
2015-05-26
陳志鑫,男,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DF72
A
1672-769X(2015)05-00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