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技術研發投入必然是非常久的過程,企業的戰略定力如何格外關鍵
近日,上海市國資委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本市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文件一方面將創新指標納入國企考核體系,一方面解除束縛,在多項政策方面均有突破。
《若干措施》明確,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把握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和人才成長規律,找準定位、明確舉措、系統謀劃,充分尊重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本市國有企業科技創新。
對此,本期封面文章選取了上海微電子作為報道主角,這家企業規模不大,但詮釋了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作為一家技術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營收在最近5年每年均翻倍增長,市場前途絕不容小覷。
作為一家從一開始就瞄準世界科技制高點的國有高科技企業,這家企業的成長,給了我們觀察一家科技創新企業的絕佳案例。
上微初成立時,國內相關產業基礎為零,且投入巨大,成敗前景并不樂觀。但企業并不急于求成,而是選擇潛心研發。其于2002年成立,到2008年,自主研發成功中國第一臺IC前道投影掃描光刻機樣機,時間已經過去6年。
一旦成功,光刻機產業發展的機遇已悄然到來。一方面,發展集成電路已成為國家戰略,給芯片上游裝備業帶來廣闊前景,另一方面,中國已發展成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形成了自己研發能力和創新力的上微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并不出奇的是,上海微電子走的也是一條集成創新之路,即“學習、理解、消化、創新”,比如光刻機上的物鏡,上微是從模塊分析開始,完成后研究其構造零件,零件研究后,再研究硬件直至圖紙。
但對于其他企業科技創新有極強借鑒意義的是,上微并不在高科技生態鏈上的某一個地方做局部創新,“這種局部創新,其地位不會很高,受技術局限很明顯,如果從產業鏈低端進行創新,那我們永遠只能做創新的附屬品。”
上微做的是基于生態鏈的系統創新,選擇的是一條難度更高的創新之路。這意味著,在光刻機的技術鏈上,上微公司把自身定位于頂層系統設計者。零部件由合作企業提供,但系統設計和核心技術將掌握在自己手里,且其一開始就極其注重世界前沿技術的跟蹤研究和知識產權的保護。
這是一條現實路徑。專家認為,當前,全球技術變化速度日趨加快,設備、元器件和技術信息在國際間高度流動,這種高度國際化的經濟環境,為中國企業利用集成創新整合全球資源,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高科技領域來說,前期的技術研發投入必然是非常久的過程,這一過程漫長但極其重要,如同大廈建造的地基,因此在這一領域,企業的戰略定力如何格外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