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如果能進一步按市場化導向改善經營機制,特別是重點完善創新導向的激勵機制,就能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創新能力
目前國企改革1+N配套方案基本敲定,頂層方案出臺漸進。此前,5月15日至5月16日召開的2015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將深化國企國資、重點行業、非公經濟等改革議題放在突出位置。5月18日,國務院轉發發改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意見》細化了今年國企國資改革重點任務,首次明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1+15”個方案。
“頂層設計方案逐漸臨近,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改革重點將放在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國有資本公益性和流動性、提升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鼓勵和支持以股權多元化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為基礎的產權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對《上海國資》表示。
完善創新導向激勵機制
《上海國資》:上半年國企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項安波:2015年,上半年國有企業的主要經營指標出現回升,說明陸續出臺的穩增長政策開始發揮作用,這是一個良好的變化。
近兩年,國有企業的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等主要經營指標的同比增速呈下降趨勢,特別是進入2015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近期陸續出臺的穩增長政策和一些國有企業改革措施開始逐漸發揮作用,第二季度以來,國有企業的利潤降幅收窄、一些經營指標出現回升,這是一個良好的變化。但2015年上半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仍處于負增長區間,還需要打起精神、繼續努力,在降本增效方面下大力氣。
《上海國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下,國企應如何應對創新的浪潮,激發自身創新活力?
項安波:國有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有較好的研發人才隊伍、相對完整的研發體系與設施和相對充足的科研投入,在創新方面有一定資源優勢,具備引領時代、創新發展的基礎和能力。但可惜的是,中國國有企業創新存在激勵機制失靈、缺乏動力等問題,使得資源優勢尚未能很好地轉化為創新活力,在自主創新觀念意識、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等方面,與先進跨國公司和優秀民營企業有一定差距。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國有企業如果能進一步按市場化導向改善經營機制,特別是重點完善創新導向的激勵機制,并且相關改革措施到位(如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國企經營績效考核制度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等),就能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創新能力,提高研發投入產出效率、提升創新能力和績效,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應有作用。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需要提升國內外創新資源整合能力,發揮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各自優勢和不同作用,促進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協同創新,形成“國”與“民”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上海國資》:您對國企打造混合所有制進展如何評價?
項安波:國有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引資與引制并重,更傾向于引進能有利于企業優化股權結構、改善治理結構、完善經營機制的戰略投資者,主要是按照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原則,利用開放式的市場化競爭機制,進行資產評估,通過協議方式完成股權轉讓。
對國企改革整體進展的判斷,一要看探索與實踐的實際進程,二要分析已經出臺的相關改革方案釋放的信號,三要等待尚未出臺的頂層設計方案以分析其具體內容。
持股范圍先試點管理層和技術人員
《上海國資》:5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2015年度指導監督地方國資工作計劃”,提出四大方面25項措施指導推動地方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尤其是明確國資委管資本的功能,突出員工持股與職業經理人這兩個亮點。您怎么看待目前國企員工持股難以推進的問題?有何可借鑒的地方改革案例?
項安波:國有企業在實施員工持股安排時主要面臨兩類具體問題。第一,對于“員工”范圍的界定,目前還有不少爭議。我們最近的調研發現,多數意見是傾向于以公司管理和技術骨干為主的核心層,不贊成采用類似平均主義、失去有效激勵的全員持股。
第二,關于持股比例與持股方式的具體安排是一個現實問題。目前來看,一是可借鑒其他國有企業的員工持股改革經驗,另一方面,也要遵循中央或本地下發的員工持股改革指引。如廣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15年2月下發了《體制機制創新試點企業相關工作說明》,對員工持股的范圍、持股比例、持股方式與實施方式都有闡明,其主要相關內容為四點,一是員工持股不等于全員持股,持股范圍主要是試點企業經營管理層、核心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干。二是持股比例方面,員工持股的總比例不能超過20%,個人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三是入股資金安排上可以分期付款,原則上不超過3年,首期出資款應在1年內到位且不得低于出資額的40%;員工自有資金出資不得低于出資額的30%,剩余參股資金款可通過信托、股權質押等方式向金融機構等籌集,利息由個人承擔,企業不得為員工融資提供擔保。員工主動離開企業的,國有股東有權回購股份。四是為了便于確定員工持股的價格依據,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員工持股與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財務投資者同步實施,先引入戰略投資者,再按同股同價的原則實施員工持股。
《上海國資》:上半年地方國有企業海外并購重組案例逐漸增多,國企走出去趨勢明顯,但有企業反應,境外資產評估審計實際仍有很大困難,如何解決?
項安波:首先,作為出資人代表,國資監管機構要針對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行為逐漸增多的趨勢,盡快建立健全境外國有資產評估和財務審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做好境外國有資產投資項目核準或備案等相關工作。國資監管機構要委托相關評估、審計機構對國有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相關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根據需要開展境外企業抽查審計。
其次,要完善資產評估和財務審計等方面的規則和準則,提升審計監督機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程度。利用好國內外具備資質的資產評估和財務審計機構,使其在國有企業境外資產審計監督中有效發揮作用。目前,相關部委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第三,國有企業自身應規范境外投資行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國資監管有關規定和東道國法律,境外投資必須符合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方向、符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國有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時,要評估自身投資風險、財務能力和經營能力,境外投資行為要按照規定程序報國資監管機構備案或者核準。
研究院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