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再清楚不過了。消費者保健公司的執行團隊已經斷定,新競爭者的崛起,意味著公司必須更積極革新。這家公司這20年來,著重在企業各階層實行六西格瑪流程,而且他們已經準備好執行最好、最高明的點子。
但解決問題必須要有仔細策劃的一套介入,“以系統對付系統”,確保企業將連貫的革新策略,跟堅固的革新流程及實現性結構連接在一起,并努力使背后的文化更支持驅動成功革新的行為與心態。
他們竟然選擇了……緊身衣。
一位創意顧問說,要標志組織內新時代的來臨的話,所有的高層執行人員就應該裝扮成革新超級英雄,如此而已。沒有隔開資源來追求革新。沒有工具,也沒有培訓。沒有特別的獎勵。沒有定義特定范圍,讓公司集中精力。
給執行團隊的唯一好消息,就是這項“介入”發生在智能手機不夠普及,因而拍不到視頻畫面的時候。我們對緊身衣沒有異議,也認為娛樂和嬉戲在革新文化中有著重大的角色。但是,真正的答案肯定更復雜。
革新是個系統層面的問題,因此,單點解決方法,就是試圖做出一個行動來驅動普遍的改變。這就等于將一所學校的墻壁漆成藍色,以試圖讓一所因為學生無心、教師負擔過重、基礎設施崩潰而經營不良的學校出現轉變。這么做或許會讓人鎮靜,但是應該不會有任何真正的影響。
我們看過了太多等同于衰朽學校墻壁上的藍色油漆的事物。希望通過革新來提高增長能力的企業,必須同時有策略性地指導革新、嚴格地追求革新、集中地為革新提供資源、有條有理地監管革新,以及細心地培養革新。
這些很明顯不是易事。許多我們看到的公司最常犯的錯誤,剛好和Steve Kerr的管理經典《獎勵A卻又期望B的荒唐事》中所形容的一樣。最常看到的是6個錯誤:
缺少應用
要求職員想出點子,卻又不創造機制來應用這些點子。像3M或谷歌這類公司的工程師,會在從他們的時間中分配給編外計劃的15%-20%的時間里頭萌發新的概念,而執行人員時常會被這樣令人鼓舞的故事所蒙騙。如果你的組織的確有一些機制,能夠將概念的片段整理一番,并將他們化成完整的革新的話,那么,你可以盡管鼓勵人們想出新點子。要不然,你只不過是創造了一個長清單,里頭列下了許多概念;你也會促使組織內的人變得非常憤世嫉俗。這未必意味著要創立一個新的部門,但是你至少要發展一套標準,可用來評估這些概念,以及為最好的概念提供實行的意見。
太過支離破碎
堅持產生解決方法,卻又不立下值得解決的問題。我們將“革新”定義為任何能夠產生價值的與眾不同的事物。你只有在解決重要的問題的時候,才能產生價值。執行人員時常以為鼓勵革新最好的方法,就是除去約束,任由百花齊放。但是,太過支離破碎的努力,只能造就許多營養不良的花朵。約束和創意之間的關系出奇地密切。可以解決的問題,包括了從進入新的市場,到處理日常的問題,如員工敬業度低。不管是什么樣的問題,它越是明確,就越理想。
過度懲罰
鼓勵冒險、卻又懲罰商業失敗。“就算我找出一件事物不能成功的一萬種方法,我也還沒有失敗。”愛迪生曾經說道。“我沒有灰心,因為每一個放棄的嘗試,往往是向前邁了一步。”的確,學術文獻中顯示,幾乎每一次商業的成功,都曾經出現過失敗。但是,在大多數企業里,當一個工程在商業上“失敗”的時候,其中會帶著顯著的恥辱,甚至是事業上的危害。難怪人們會選擇不冒險。當然,公司也不應該鼓勵失敗。當人們做出愚蠢的事,或者做事粗心,或者搞砸一個對生意有重大后果的事物的時候,他們當然應該負起責任。關鍵是要意識到,在革新的初步階段的時候,看似是失敗的事物,其實不是失敗。
沒有更多實驗
期望職員進行實驗,卻又不提供設備齊全的實驗室。革新的成功,可追溯到有紀律的實驗,這個事實已經逐漸變得明了。被《精益創業》(The Lean Startup)或者相關書籍迷住的領袖,時常會鼓勵他們的團隊發展最簡可行產品,或者找出其他方法來快速地制造概念樣機。的確,找出測試的精明做法,是革新成功的關鍵。想想萊特兄弟如何成功地制造一個讓人類能夠飛行的機器。大多數想成為飛行員的人會花上好幾年建造他們的概念的樣機,然后冒著生命和肢體的危險進行測試。但是萊特兄弟反而是放風箏、建造風洞。如果你的革新者沒有材料制造風箏,或者沒有空間放風箏,或者需要得到許多批準才能這么做的話,那么,不要期望看到很多試驗。
只有概念
要求突破性的影響,卻又不提供頂尖的資源。太多公司創作了所謂的“波將金項目組合”。就像俄羅斯王子格里高利·波將金(Grigory Potemkin)以虛有其表的村莊,讓凱薩琳大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樣,企業會策劃一些美妙的概念,卻不考慮到實行所需要的資源。革新是苦差事。大多數的初創公司,即使是孤注一擲的團隊不懈努力的情況下,也會失敗。如果你不為你最好的概念投入正確的資源,這些概念就注定會失敗。
隔開資源
要求顛覆性的概念,卻又不為它們限定資源。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著名的“革新者的矛盾”(Innovator’s Dilemma)的本質,就是企業重視維持今日業務的投資,多過于有潛力創造明日業務的投資。從某些層面來看,這是非常理性的。畢竟,向目前的業務投資一元,就會產生一個可衡量的短期回報,但是向一個不存在的業務投資一元,只能承諾在未來某個難以捉摸的日子,得到飄渺的回報。當然,長遠來說,顛覆性的投資可能會是更好的方案,但是如果公司還沒有為了驅動這種顛覆而隔開一些資源,短期的投資就一定會勝出。
推動更多想法、鼓勵實驗、建造突破,顯然有著很高的價值。但是,要花些時間想想你的組織以內邏輯性的連接點。在系統層面上思考,能讓你的影響力達到最高點,也會讓你被迫穿上緊身衣的機會減到最低。
TMTcommercial college
這個“黃金時代”也能轉變成最賺錢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