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的兼并重組趨勢逐漸加速,多元資本加速介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開始試水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0年到201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翻了3.3倍,年復合增長率19%,證明在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等背景下,物流業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
物流產業崛起
從構成情況來看,2000-2013年農產品物流、再生資源物流、進口貨物物流、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占物流總額比重下降或不變,而工業品物流占物流總額比重不斷上升。2013年,工業品物流總額181.5萬億元,同比增長9.7%,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達91.8%。
但物流業總費用增速放緩。對比之下可以發現,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速跑贏了社會物流總費用,表明單位物流成本承載的物流貨物價值正在提升,中國物流業承載的商品交易朝高價值產品邁進,這與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的大趨勢有一定關系。
同時,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00年-2013年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目前,中國物流產業面臨有幾個問題。首先,中國物流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較低。在交通基礎設施取得進步的同時,中國物流產業近年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整體信息化水平仍然較低,智能化程度不高,在建設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物流貨運與配載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尤為欠缺。
射頻識別技術(RFID)作為物聯網的一項關鍵技術近年一直受到多方關注,RFID可以有效實現物流統計的實時化、自動化,相比于條碼技術大大提高了識讀的效率和準確性。然而,在經歷多年的熱炒之后,RFID仍然處在“供方熱情,需方謹慎”的窘境,普及率不及20%。
其次,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仍然較高。基于國內外統計數據的計算結果都表明,中國的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多年來位居世界第一。雖然過去十年間,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稍有下降趨勢,但近年又有回彈跡象。
此外,物流企業盈利能力偏弱,高端物流匱乏。雖然社會物流費用較高,但中國物流企業的利潤率卻并不高,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2013年中國重點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利潤率只有4.1%,低于同期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1.4個百分點。
在2014年,中國物流企業50強榜單中,多以央企國企為主,民營、私營企業次之,外資、中外合資較少。
資本追逐快遞業
近年來,快遞行業的兼并重組趨勢逐漸加速。國內領先企業通過并購、加盟等方式,擴大服務網絡;國際資本則通過并購重組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總體上看,快遞行業的集中度在逐漸提高,并形成了五個梯隊,每個梯隊在主營市場、價格定位和管理服務上各有側重和特點。
國內快遞市場競爭格局特點主要其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業企業雖多,但集中度較高。快遞行業從業企業眾多、競爭激烈,但總體來看,市場集中度較高,業務量(收入)排名前八的快遞品牌占我國快遞市場業務量(收入)份額的80%以上。除排名前八的快遞品牌外,其余快遞品牌呈“小、散、弱”特點,網絡覆蓋及服務能力有限。
其次,市場高度活躍,多元資本加速介入。近年來,快遞行業的兼并重組呈現加速勢頭。一方面,居行業前列的快遞企業通過并購、重組、聯盟等方式,擴大自己的業務和網絡范圍;另一方面,部分其他行業領導企業通過并購方式將業務擴展至快遞行業。電子商務、物流企業等以及社會資本正在加速進入快遞服務領域。
京東、蘇寧、世紀卓越、益實多、凡客誠品、易迅等電商企業,中鐵快運、東航快遞、德邦物流等物流企業均已獲準經營國內快遞業務,新的市場主體不斷涌入,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
社會資本也積極介入快遞領域,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快遞行業開始試水。
2013年,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注資順豐速運,紅杉基金、金石基金入股中通快遞,力鼎資本、鵬康資本、鳳凰資本注資全峰快遞。2014年,宅急送宣布引入復星集團、招商證券、海通證券、弘泰資本、中新建招商股權投資基金五大投資者,以倉配業務為核心,積極拓展國際業務和快遞業務,全峰快遞也完成第三輪融資,收獲云峰基金數億人民幣的財務投資。多元資本的介入,增強了快遞行業持續發展的活力,將其他行業的先進經驗引入快遞領域,有助于快遞企業轉型升級。
此外,市場主體多元化,戰略定位逐漸清晰。多種所有制并存、多元主體競合、多層次服務共生的快遞市場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從目前快遞市場的競爭格局看,外資在國際快遞處于主導地位,順豐速運在國內商務快遞和“網購”的高端市場處于主導地位,中國郵政速遞在國家公文、國有企業和電商的高端市場處于主導地位,“三通一達”等民營快遞在國內“網購”市場的經濟型市場處于主導地位,中國郵政在跨境電商寄遞市場也具有強勢地位。
物流行業投資動向
2005年至2014年,中國物流行業并購案例數量與金額,均呈現一路震蕩企穩態勢。自2005年開始,中國物流行業受經濟大環境波動影響,國家政策刺激,行業自身發展的三重因素影響,并購熱潮不斷,并不斷拉動行業發展,成為物流產業增長的新驅動力。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物流行業并購第一次低谷出現在2008年,全年共發生并購案例118起,并購金額僅為34.6億美元。受到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物流行業并購第一次熱潮出現在2009年,全年并購數量有所下降,僅為102起,但是并購金額達到了56.6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在2010-2012年物流行業并購呈現震蕩微降。之后呈現企穩態勢,并購數量均超過110起,并購金額均達到了42億美元。
中國物流并購方式主要以收購為主,近去10年內共發生收購并購664起,占總共的并購數的74%。其他的主要并購方式有增資、合資設立、資產收購、吸收合并。
物流行業并購案例中,并購方多為非物流行業。自2005年至2014年物流行業所有的國內并購案例中(共計193起),并購買方企業主要為非交通運輸與物流基礎設施企業。在所有的并購買方企業中,僅有40%為交通運輸與物流基礎設施行業內部的并購。
據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物流領域(主要為并購)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并購數量年均保持著7起以上(在2008與2012年有所下降)。在2014年里,共發生外商并購中國物流企業7起,均為外商并購交通運輸與物流基礎設施類企業,涉及并購金額達到5.4億美元。
目前,“一帶一路”給物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既反映在對國內物流資源進行整合疏通,也涉及國際物流通道的嫁接聯通。“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當放在國家物流發展戰略和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既要建設鐵路、公路、民航等多式聯運的大物流,也要考慮“最后一公里”等城市配送的微循環物流。
(本文由德勤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