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對外國際關系需要調整
“理解中國如何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先了解世界經濟格局,了解當前世界經濟周期情況以及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所前所長楊建文對《上海國資》表示。他詳解了“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
外因
目前,世界經濟處于危機后的過渡期,或稱經濟蕭條期。在蕭條期經濟一般有兩大特點,即商品市場競爭缺乏、資本市場游資活躍,同時存在5大矛盾,即貿易保護與貿易自由、資本短缺與游資充斥、財政平衡與社會福利、經濟增長與社會矛盾、新科技革命與市場約束的矛盾。貿易和投資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聚焦。
因此,在后危機時代,大國競爭需要考慮的是,世界政治經濟會形成什么樣的新格局?形成什么樣的新規則?本國會占據什么樣位置,能否搶占后危機時期的戰略制高點和發展主動權?
對于中國而言,目前的發展需要巧妙規避“美元指數周期陷阱”。這一陷阱的出現來自戰后世界體系的重構周期陷阱。十年走弱、六年走強,是美元的基本趨勢。回顧歷史數據可以看到,美元經濟周期呈現“剪羊毛”趨勢:美元走強時,美國出現雙赤字,即貿易逆差與戰爭負擔;隨后美元走弱期,通過資金流向新興經濟;接著再通過出口導向、投資拉動,實現貿易順差;于是,新興經濟體市場的投資環境會變化,可能出現資產縮水、債務危機和資本外流。比如1970年代的拉美奇跡、1980年代的東亞奇跡,都引發過劇烈的金融風暴。1990年代隨著全球制造業中心轉移和國際資本市場供給,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但從2010年以來,已有多次小范圍危機。中國應以新常態穩住陣腳,以新絲路帶動人民幣國際化,打破“周期陷阱”。
內因
對內,中國經濟正面臨轉折。
對于中國而言,改革開放時期提出的,到2050年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何在這一時間內實現?從改革開放初期到本世紀中葉一共是70年時間,前35年對于中國而言比較順利,內外互動,有序發展。后35年,內外條件正在變化,中國需要邁過人口峰值、能源資源依賴峰值、生態承載峰值,為了延續現代化進程,實現百年戰略目標,必須要形成新的戰略應對當前的轉折點。
因此,對內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對外國際關系需要進行調整。
短期來看,中國當前經濟矛盾突出,集中需要解決“兩多兩少”問題。中國目前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但是這些過剩產能都集中于制造業,即產業鏈的中端。而這過剩的存在,在于產業鏈的上游能源原材料供應不足,以及后端市場份額的不足。儲蓄資金過多,則表現為缺少投資市場,但這也是經濟衰退期不可避免的情況。
中期來看,是要解決協調發展和整體提升的問題。協調發展的問題的矛盾焦點是西部缺少增長的基礎性條件,整體提升的問題在于資源、技術、文化上的約束。中國作為一個陸權國家,其與美國最大的區別在于美國有東、西兩條海岸線,而中國只有東部一條海岸線。因此中國需要在西部找到一個出口。
長期來看,中國需要建成與民族振興相輔相成的“中華經濟體”,以及需要提升“動員、組織、配置全球經濟資源”的能力,形成“主導、整合、協調全球經濟格局”的能力。
當前,需要綜合考慮“短、中、長”的結合,尋求“內在發展要求、外部環境條件”的結合。經濟轉型、戰略調整、體制改革,是必然的,而且必須是系統性和戰略性的。
在面臨“中等收入陷阱”挑戰的同時,對于中國而言,最為關鍵的任務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能中斷。
因此,中國要有戰略眼光、國際視野、博弈技巧、治理能力,避免戰略失誤,不要失去機會。
對于中國而言,“一帶一路”是明智的戰略選擇。持續現代化進程,搶占戰略制高點和戰略主動權,才能走出中國特色的大國之路。
“一帶一路”戰略事關國運,事關大局。中國作為大國,要去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是國際關系鐵律。同時也要看到,國際競爭永遠是殘酷的,不進則退。
中興戰略
任何國家的全球戰略,都必須以本國的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為基礎,以本國國家利益為根本目的。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受能源、市場雙重約束,需重構大國戰略。“東穩,西進,北固,南下”是具體戰術,統籌東西兩個戰略方向,以及海陸兩個戰略手段的平衡,形成東西聯動、海陸互補的有利戰略態勢。
采取西進應對東移戰術,無論從地緣政治、增長潛力還是全球治理策略來看,都應該成為中國大國戰略關注點和著力點。
因此,對于“一帶一路”而言,交通運輸便利化是前提,促進商貿關系是紐帶,建立產業關聯是基礎,區域自貿協議是關鍵,金融連結各大經濟體和文明是主要內容,掌握主導權和主動權則是核心。
在當前的方案中,“一帶一路”將在油氣管線、鐵道、港口、金融、經濟走廊5個方面開展。油氣管線將包括俄羅斯、中亞、巴基斯坦、緬甸;鐵路將包括亞歐大陸橋、新亞歐大陸橋、中蒙鐵路、中巴鐵路、泛亞鐵路;港口包括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金融包括貨幣互換協議、亞投行、絲路基金;經濟走廊有中-中亞-西亞、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緬、中-中南半島。
但沿途沿線,實施戰略,仍不可小看風險。多數國家指望帶來收益但未準備好投入。一些國家政局不穩會導致立場逆轉。而基礎設施是長期性投資,有賴于沿途國家政局穩定、對華關系穩定,防止可能的干擾。
中國也應通過加強戰略磋商、地方交流,融合各方利益,達成共識。
人文.薦書HUM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