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理
曾有報道說,現代人距離頸椎病只有1厘米,這是對頸椎病現狀再恰當不過的比喻。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程式化——整天面對電腦辦公或打游戲,躺著看書或看電視,經常開車或坐車等,長時間保持一種不恰當的姿勢,導致頸椎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
頸椎發病的“元兇”
冬季是頸椎病的高發季節。導致頸椎發病的原因多種多樣,歸根到底,以四種因素(如圖)為主,其中頸椎的退行性改變是不可逆的,慢性勞損應引起重視,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四種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促進頸椎病發生,加速了頸椎病的發展。
容易困住哪些人
從年齡上講:中老年人患頸椎病的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的慢性勞損會引起椎間盤變性、彈性減弱、椎體邊緣骨刺形成、韌帶增厚等一系列退行性改變,這些都是頸椎病形成的因素。
從睡姿上講:枕頭過高、過低或枕的部位不當,不良睡姿持續時間長,易造成椎旁肌肉、韌帶、關節平衡失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勞損。喜歡臥高枕者和反復落枕者易患頸椎病。
從職業上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頭頸常向某一方向轉動者易患頸椎病。這些職業包括辦公室白領、醫生、教師、打字員、計算機工作人員等,其工作易造成頸后肌群、韌帶等組織勞損。
從病史上講:有頸椎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管狹窄、先天性椎體融合等)的人易患頸椎病,有咽喉部炎癥和頭頸部外傷史的人也易患頸椎病。
辨別真假頸椎病
有些人脖子稍微有些痛,就覺得自己得了頸椎病,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脖子痛都是頸椎病,人們完全不必杞人憂天。為了更客觀地認識頸椎病,我們一起幫它“打打假”。
○有沒有神經和血管壓迫癥狀?
頸椎病多有臂叢神經受壓的癥狀,出現手臂外側麻痹,可達手小指和無名指指端。簡單的檢查方法是,將手臂外展至水平位,伸直,頭向手臂相反的方向用力向外伸拉。如果手臂麻痹加劇,并延伸至手指,伴有頭暈,證明有壓迫,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大;如果癥狀只集中在頸及肩膀部位,活動時區別不明顯,則很可能是心理作用。
○癥狀是否持續不退?
如果疾病產生的癥狀持續,不因環境、天氣和情緒而改變,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大,反之,則很可能是心理作用。
○是否失眠?
失眠可導致頸部的神經興奮,刺激頸部肌肉細胞,引起充血、腫脹,使頸部僵硬,出現類似頸椎病的癥狀。如果失眠,應先治療失眠。失眠的狀況改善,頸痛減輕,證明是心理作用;失眠的狀況改善,頸痛不減,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大。
○患者是否敏感?
情緒易激動者神經的敏感度高,容易興奮,導致頸部腫脹、疼痛。有這種情緒障礙的人應考慮頸部疼痛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祟。
看看你在第幾級
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我們可對照下表,看看自己處于第幾級。大部分患者處于四級以下,應及早發現,及早采取措施,通過自我調節達到緩解、治療頸椎病的目的。
節前護頸有必要
年末加班加點,長時間伏案工作……天氣越來越冷,蜷縮著不想動……男女老少的頸椎病又犯了。春節將至,在繁忙的工作中該如何保護好頸椎?
你不能太冷
保護頸椎的首要任務是防寒保暖,手套、帽子、圍巾、羽絨服等應準備齊全,深夜盡量不要洗澡,以免著涼。風寒會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有礙組織的代謝,潮濕會阻礙皮膚的蒸發功能。長時間如此,對頸椎及脊柱傷害很大,易引起頸椎、腰椎疼痛。如果是因衣著少而受凍應盡快添加衣物,如果穿得多仍冷得直打哆嗦,最好讓醫生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辨證調理。
你不能像雕塑
年末各種總結紛至沓來,你常常四五個小時保持同樣的姿勢。一段時間后,你發現自己抬頭困難,頸部痛、脹等。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做頸部活動。上班時起身倒杯水、上個廁所等是緩解頸椎疲勞的好辦法,下班后做做擴胸運動、跑跑步也是不錯的選擇。
你可以這樣吃
預防頸椎病,還需要在飲食上補充能量。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松,又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癥狀,達到修復韌帶、增加韌帶彈性的作用。
醫生自療頸椎病
我是一名內科醫生,今年46歲。由于長期伏案工作,五年前,我患上了頸椎病。每當工作繁忙時,我就感覺頸、背部肌肉酸痛,上肢麻木。病情嚴重時,伴有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為此,我曾做過理療、針灸、按摩等,但治標不治本,病情總是反反復復。經過多方求證,加上自己的摸索,我發現治療頸椎病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保持正確的姿勢。
減少坐在電腦前的時間,想問題時起身在室內走走。可調整坐姿和桌椅的高度,目標是三個90°——坐時膝蓋的彎曲弧度為90°,大腿和上身的彎曲弧度為90°,肘部的彎曲弧度為90°。肘部一定要有依托,至少是椅子的扶手。我現在用的是大桌子,工作時將雙肘都放在桌面上。
睡覺時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后仰。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枕頭中央應略凹陷,高度為12~16厘米,以保健枕為宜。
第二步——適量運動。
去年,我聽一位朋友說游泳能治頸椎病,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制定了一份游泳計劃:每周游泳3~4次,每次游30~40分鐘。半年后,頸椎病發作的次數較以前明顯減少了。現在,我已堅持游泳一年多。近半年來,我的頸椎病沒有再發作。游泳是一項全身運動,可促進全身肌肉的血液循環,增強細胞代謝,修復勞損肌肉與韌帶。
四肢活動困難或患有嚴重心臟、腦部、肺部疾病的人不能用游泳治療頸椎病,此時散步是不錯的選擇。散步時我經常一會兒抬頭看看天,一會兒低頭看看地上的花草,一會兒看看左邊的樹木,一會兒看看右邊的樓房,感覺頸部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比在家里做“米”字操、用電動按摩器效果好多了。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的散步可有效預防骨質疏松,調動全身95%的肌肉,鍛煉頸椎骨骼,舒緩肌肉疲勞,達到防治頸椎病的目的。
治療頸椎病是一件“細活”,針對不同的患者,各種治療方法的效果不一樣。患者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做到“有的放矢”。
鏈接
頸椎在各國的待遇
我叫頸椎,作為人體承上啟下的部位,我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現在讓我帶大家周游列國,看看我在國外受到的待遇,希望國人從中得到啟發。
烏克蘭
在烏克蘭的學校,每間教室的后面都擺著一排床,學生每天可以趴在床上抬頭聽一節課,以減輕頸部肌肉僵硬對學生頸椎發育的不良影響。
點評:學生長期伏案會影響頸椎的正常生長發育,做護頸課間操以適當放松頸部肌肉是可行的方法。頸部疲勞的學生可趴在床上,抬高頸部,以改善其健康狀況。
斯洛文尼亞
斯諾文尼亞非常注重頸椎病的預防。歐共體康復醫院規定:頸椎專科醫生除了給病人診治頸椎病外,還要通過發放卡片等形式對病人進行從預防到治療頸椎病的全程教育。
點評:頸椎病的發生與日常不當姿勢性體位有直接聯系。對頸椎病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范,相當一部分頸椎病是可以避免的。
前南斯拉夫
在這個國家的滑雪區,每位滑雪者都會自覺地在脖子上戴一個用泡沫和塑料制成的頸圈。頸圈具有彈性,可以避免頸部在滑雪過程中受到損傷。滑雪區還建有設施先進的急救站,一旦滑雪者受傷,馬上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點評:一個小小的頸圈,一個先進的急救站,一方面可以對頸椎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范頸椎損傷導致的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