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過去的2014年,“任性”這個詞成為高頻出現的網絡用語之一。“有錢就任性”、“有權就任性”、“年輕就任性”……“任性”,作為一種率真而為的個性,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將“任性”運用到“公權”或“公共”領域,就需要好好掂量、三思而行。
腐敗就是最典型的權力任性。“有權”者肯定是領導干部,將“權力”作為“任性”的資本,恣肆任性,膽大妄為,一個人說了算,權大于法,其結果是害黨、害國、害他人、害自己。這樣“任性”的慘痛教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周幽王“任性”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最后身死國滅;明萬歷皇帝“任性”于聲色犬馬荒廢國政,終致“明之亡而亡于萬歷”。周永康、徐才厚等“有權”者,將黨和人民給予的權力“任性”到貪污受賄、結黨營私上,所作所為“任性”到何其瘋狂。
“有錢”、“有權”,都不是“任性”的理由,根治“任性”需營造出一種不能“任性”的氛圍。金錢、權力、美色等是“任性”資本,也是“任性”需要破解的課題。從“任性”到“不任性”需要一個過程,防止“任性”,就要把“任性”的資本關進制度的籠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就是要強化對權力、金錢的制約和監督,尤其是要推行權力清單。對于政府來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只有緊緊圍繞“法制”主線,懲處“任性”行為,才不會為金錢、權力、美色這些“任性”的資本留下起舞的空間。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