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杰
如今,中國的許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畢業(yè)后也能成為貴族,但當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時,他們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貴族精神究竟有何聯(lián)系。其實西方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暴發(fā)戶精神,它從不同平民的精神對立,更不意味著養(yǎng)尊處優(yōu),過悠閑奢華的生活,而是一種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精神。
富與貴不是一回事
世界著名的貴族學校實行如此嚴格和艱苦的軍事化訓練,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貴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強大精神力量的,而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從小加以培養(yǎng)。
伊頓公學也確實用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人物,比如打敗拿破侖的那個威靈頓將軍,就是伊頓公學的高材生。威靈頓在和拿破侖進行決戰(zhàn)的時候,曾經(jīng)留下一句名言。當時他冒著炮火在前線觀察敵情,參謀人員多次勸他早點撤下,因為前線太危險,可威靈頓就是不動,參謀人員只好問他,您萬一陣亡了有什么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里。”
我們現(xiàn)在大部分中國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別墅、買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實際上,這不是貴族精神,這是暴發(fā)戶精神。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區(qū)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zhì)的,貴是精神的。
自制克己,服務國家
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人要自制克己,奉獻自己,服務國家。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當然是貴族。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學習。畢業(yè)后,哈里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
英國二戰(zhàn)的時候有一張照片流傳得非常廣,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到倫敦的貧民窟進行視察,他站在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口,對里面一貧如洗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這體現(xiàn)了對底層人的一種尊重,真正的貴族是懂得尊重別人的。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協(xié)和廣場,一個行將被處死的囚徒,上斷頭臺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馬上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則是如此坦蕩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幾分鐘后,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異處。兩個世紀之后,時任法國總統(tǒng)的密特朗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真誠地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為了拯救備受煎熬一生的靈魂,決意把所有的家產(chǎn)分給窮人,隨后他離開自己遼闊的莊園出走了,帶著聶赫留朵夫式的懺悔,最終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小車站……他就是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評價托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么列夫·托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于全人類。”這幾位主人公盡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西方直到18世紀,貴族依然是主流社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著貴族的爵位、封號。當西方的貴族社會轉(zhuǎn)入平民社會之后,資產(chǎn)階級并沒有掀起否定、批判貴族文化的浪潮,相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去學習,買貴族的紋飾、徽章,買貴族的頭銜,想全方位繼承貴族的衣缽。
貴族代表了尊嚴與品行
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采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西方進入平民社會之后,貴族之間網(wǎng)開一面的傳統(tǒng)在高層政治中還依然得以保留。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南方軍即將面臨失敗,軍官中有人提議化整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里,進入山區(qū)打游擊戰(zhàn)。但當時南軍最高統(tǒng)帥羅伯特·李將軍卻不同意,他說:“戰(zhàn)爭是軍人的職業(yè),我們要是這樣做,就等于把戰(zhàn)爭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老百姓。我雖然算不上一個優(yōu)秀的軍人,但我絕不會同意這樣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南方老百姓的安寧,我寧愿作為戰(zhàn)爭犯被處死。”
他的對手是大家熟知的格蘭特,林肯總統(tǒng)同樣表現(xiàn)出寬宏大量的貴族風度。本來他確實應該按照軍法對羅伯特·李進行處置,但是他認為南北之間的仇恨宜解不宜結(jié),所以他對李將軍說,您也到了退休年齡,就告老還鄉(xiāng)吧。于是,李將軍就以這種方式光榮退休,回到自己的莊園,撰寫回憶錄。
貴族精神也是為人低調(diào)的。洛克菲勒帝國,那個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學的時候,過的是貧窮的生活,自己燙褲子,自己縫紐扣,不抽煙,不喝酒,不隨便到劇院去看電影,和他爸爸一樣,把每一筆開支都記在小本子上。這些人看起來很節(jié)約,但是并不小氣,他們在面向社會進行捐贈的時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爾·蓋茨,后來把他名下所有的財產(chǎn)全都捐給了社會。既節(jié)約又慷慨,這也是貴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
這種精神,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慷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也可以說是一種擔當,一種社會責任感。西方的航海業(yè)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的時候,船長肯定是最后一個離開的,這就是從貴族精神延續(xù)下來的一種承擔精神。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船即將沉沒的時候,船長走進了船長室,選擇了和船共存亡。在大船開始沉沒的時候,船長請船上的小樂隊到甲板上來演奏,以安撫大家的情緒。在演奏完畢之后,首席樂手向大家鞠了一躬,樂手們開始離去。船上非常混亂,大船馬上就要沉沒了,首席樂手看見大家都走遠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經(jīng)走遠的樂手,聽到音樂聲,又回到了首席樂手身邊,大家重新開始演奏。船要沉沒了,大家相互握手,互道珍重,首席樂手說:“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終身的榮幸。”
這是對貴族精神的最好的詮釋,它告訴我們,有一種死比平凡的生更偉大。
貴族精神不能壟斷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yǎng),抵御物欲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qū)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quán)力與金錢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quán)與多數(shù)人的意見所奴役。
貴族這一無論是在稱謂還是實質(zhì)上的確認,都必須是與其品德、學識、行為相符合的。否則,即使其權(quán)傾天下,富可敵國,亦不能進入貴族的行列中。貴族的真正意義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為上的擁有。貴族精神的高貴之處,那就是干凈地活著,優(yōu)雅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他不會為了一些眼前的現(xiàn)實利益去背信棄義,去不擇手段。基于這樣一種意義上來講,精神的貴族和所謂富有之人應該是沒有關(guān)系的。精神的貴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貴族。因為這種貴族精神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
貴族不僅創(chuàng)造文明,而且也創(chuàng)造歷史。《獨立宣言》《人權(quán)宣言》《非暴力革命》《我有一個夢想》,他們將這些文明的思想付諸實際,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歷史,成為人類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創(chuàng)造歷史,不等于創(chuàng)造文明;創(chuàng)造文明,也是創(chuàng)造歷史。
(摘自《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