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5-05-20
基金項目:2015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號:“15WTA10”)。
作者簡介:柳思維(1946—),男,湖南岳陽人,湖南商學院榮譽一級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商貿流通、消費市場。
O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Hunan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LIU Si-wei
(Hunan University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the economy of Hunan gets to enter into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One belt, one road”, and to quickly develop its coopera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of much vital role.We should have a full awarenes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then deepen the reform by actively tak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enhance; Hunan; surrounding countrie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更好地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給湖南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特就湖南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相關情況與對策建議展開探討。
一、湖南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1.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倡議,并迅速得到實施?!耙粠б宦贰彼浀貐^在我國周邊外交戰略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國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重要區域。湖南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商品輸出地和貨運樞紐,如自隋唐以來,湖南的瓷器、茶葉、絲綢伴隨著悠悠駝鈴運送到西亞和歐洲,湖南的安化曾是南北兩條茶馬古道的中心起點。歷史上的湖南作為溝通南北、連貫東西的大通道,擁有洞庭湖和湘江等多條黃金水道,成為當時連接南北、承東啟西的重要貨物貿易中轉站,為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湖南的區位優勢和交通設施,仍然發揮著連接南北、承東啟西的重要作用,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潛力,在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提升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笆濉睍r期是湖南深入推進“四化兩型”、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因而湖南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本、技術、市場、資源,在國內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情況下,只有主動融入國際市場,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才能在更廣范圍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這就需要湖南主動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在搶抓機遇中擴大開放,在擴大開放中科學發展,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是不僅可以彌補資源約束瓶頸帶來的弊端,如東盟國家的木材,紙漿、橡膠及制品、熱帶水果等,中亞的石油、礦產等資源都是湖南所需要的;而且可以引進急需的資金、技術,還可加快湖南企業、產品走出去的步伐,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3.經濟新常態下湖南經濟轉型發展尋求發展動力創新的需要。湖南經濟轉型發展需要關注外部市場,而擴大開放是最重要的途徑。轉型發展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相配套的外部市場環境,轉型發展必須關注國際市場,而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是最便利,也是最合理的選擇。我省的貨運車輛、機械設備、鋼材、紡織服裝、日用百貨在東盟國家有不錯的市場需求,在柬埔寨、老撾等低收入國家,就連一些相對過時的產品:如手扶拖拉機、柴油機、碾米機、農用運輸車等,也很有市場,化肥、農藥等也頗受青睞。從吸引投資來看,湖南快速成長的市場、日益改善的投資環境,對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投資者的吸引力不斷提高,引進戰略投資者、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景看好。
(二)可行性
1.區位優勢。湖南處在“中三角”、“長三角”、“珠三角”的結合部與過渡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2013年,習總書記視察湖南時指明了湖南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一帶一部”戰略地位優勢。如今,湖南擁有了海、陸、空完善的立體交通格局,尤其是京廣高鐵、滬昆高鐵、渝廈高鐵交匯于長沙,長沙至南寧高鐵也已開通,使得長沙成為南方最核心的縱橫交錯的鐵路樞紐之一。當前,湖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5000多公里,居全國第四,密布的高速公路網,也使湖南境內形成了以長沙為中心的4小時經濟圈。此外,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位列中部第一,岳陽城陵磯港通江達海,與世界各港口直接相連,湖南南下廣州、深圳、港澳、湛江、北海、欽州等沿海港口也十分方便。這樣的區位條件以及交通優勢,使得湖南可以快速實現通江達海,走出去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
2.資源優勢。湖南歷史悠久、物產豐饒,素有“有色金屬之鄉”、“魚米之鄉”、“非金屬礦產之鄉”、“旅游勝地”等美譽,這些資源優勢既是湖南走出去發展的重要支撐力,也是湖南吸引眾多海內外企業投資的基礎。如中亞幾個國家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依賴進口,這為湖南農產品、工程機械等優勢資源拓展市場提供了空間,在開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做到資源優勢互補,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提高湖南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水平。如湖南擁有符合清真食品標準的豐富的益陽黑茶資源,符合標準的茶葉企業600多家,在全球20億清真產品消費者的市場當中,湖南完全可以借助與中亞伊斯蘭國家搭建的清真產品合作銷售平臺銷售,其市場前景是十分可觀的。
3.產業優勢。近年來,湖南注重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形成了基礎扎實且完備的產業體系,建設了一批產業集聚集群的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區(含經開區、高開區),涌現了一批年產值過千億元的支柱產業,如形成了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型材料、鋼鐵冶煉、有色加工、文化創意、現代農業等一大批優勢產業,其中有的產業屬世界領先,如軌道交通動力設備制造和雜交水稻產業,有的國內領先,如工程機械制造等,此外傳統特色產業如化工、冶金、花炮、食品、煙草等產業也正在升級提質,在與東盟國家、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過程中,湖南的產業優勢十分明顯,也成為支撐著整個湖南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基礎。
4.科技文化優勢?!拔┏胁?,于斯為盛”,湖南人文優勢十分明顯,擁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一批擁有特色學科且優勢明顯的科技與教育資源,支撐著產學研的結合和縱深推進,擁有一批在世界領先國內領先的創新創業的科技領軍人才。同時,湖南近幾年也加快了職業教育推進步伐,培養出了一大批素質高且成熟的勞動力,為湖南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提供了智力支持。
5.人緣優勢。一是僑聯資源廣泛。近年來,湖南省僑聯利用僑聯廣泛的人脈資源與商務資源,聯合商務廳推進湖南與港澳等周邊地區的經貿合作,促進了湖南與周邊地區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雙贏,在湖南省引進的外資中,僑港澳資占2/3以上。另外,近年來,湖南省外僑辦始終堅持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湖南發展相結合,大力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先后參與了中意三年行動計劃,中俄兩江流域合作、中德可持續發展對話,促成了中意設計中心、中意技術轉移中心、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等一批國際機構落戶湖南。二是異地及國外湖南商會活躍。近幾年,異地湖南商會作為搭建政府與企業平臺的重要載體,在湖南開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香港湖南商會、臺灣地區湖南商會、泰國湖南商會、老撾湖南商會、越南中國商會湖南企業聯合會等陸續成立,借助這些商會的有效資源,為湖南主動融入與商會所在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提供了重要載體。
二、湖南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成效與問題
(一)主要成效
1.對周邊國家地區的貿易不斷擴大。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后,湖南與東盟貿易規模較快擴展,2013年湖南省與東盟的進出口總額21.9億美元,相當于2009年進出口總額的3.1倍,其中出口18.8億美元,占湖南出口總額的12.7%,東盟已成為第2大出口市場、第四大貿易伙伴。湖南省對東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工程機械、紡織品、化工產品、電子產品、無縫鋼管、箱包,主要出口企業是中聯重科、三一重工、衡陽鋼管、中創化工、湘鋼等,從東盟進口的主要是煤炭、廢油廢渣、電子組件、木槳橡膠。
湖南與絲綢之路帶的俄羅斯及中亞五國2013年的進出口總額6.85億美元,比上合組織成立的2003年的6113萬美元增加了10倍,其中湖南省與俄羅斯2013年貿易額5.12億美元,同比增長111.9%。湖南省出口這些國家的主要商品是無縫鋼管、工程機械、化工產品、肉制品及茶葉,進口的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金屬礦砂及煤炭。
2.對周邊國家地區投資不斷擴展。2013年年底止湖南省經商務部門核準在東盟投資企業351家合同投資額14.81億美元,分別占湖南省對外投資企業總數的41.1%和投資額的12.3%,主要投資項目是礦產資源開發、機械設備制造、輕工品制造,湖南省已分別在泰國、老撾、越南建立了三個工業園。2013年我省襯東盟的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營業額達6.14億美元,同比增長67.7%。至于對俄羅斯和中亞投資較小,2013年底止湖南省去這些國家投資企業共18家,合同投資額4566萬美元。
3.引進周邊國家地區投資有一定成效,特別是香港已成為我省境外投資主要來源地。在和CPFC和 (9+2)區域合作背景下,香港目前仍是湖南對外經貿合作的重點區域市場。港資入湘已由1984年的25萬美元增至2013年的54.1億美元,增加2萬多倍。和記黃浦、恒基兆業等7995家港企先后來湘投資,累計實際引入資金320億美元,占全省引進外資的59.4%。2013年底止香港在湘投資存續運營企業1170家左右,占全省存續外資企業53.6%。
香港、臺灣、澳門是最早來湖南省投資和投資額最多的地區。如2013年僅省會長沙市從香港引進資金20.47億美元,占全市外資引進總量的60.22%。東盟國家也是最早來我省投資的地區之一,尤以新加坡、泰國為多,截至2013年東盟在湖南省實際到位外資17.43億美元,投資領域主要在商業服務業、農業、房地產、機電等產業。其中新加坡在湖南省審批投資企業205家,實際到位外資9.55億美元,占東盟國家來湖南省投資總額的54.8%,泰國正大集團1984年就開始來湖南省投資,設立了包括畜禽養殖、飼料加工等8家企業,投資總額合計1.74億美元。至于俄羅斯和中亞五國在湖南省投資較小,俄羅斯在我省投資項目5個,累計投資總額3250萬美元,合同外資3074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06萬美元。
4.對外經貿合作主體中民營企業比重不斷上升。以對外投資為例,2014年以來經商務部門核準的境外企業中,投資主體為民營企業的達142家,占境外企業的84.5%,投資額占中方合同投資額8.59億美元的62.2%,涌現了一批在亞洲與東盟地區優秀的投資項目,如湖南國旺在老撾的橡膠產業園項目規劃6萬公頃,從種膠、割膠到輪胎生產全產業鏈,還有婁底宏誼集團在越南的鐵礦項目,湖南爾康制藥投資5000萬美元在緬甸開展藥用輔料生產。近幾年湖南省進入泰國注冊企業500余家,其中經商的200多家,多系邵商民營企業,主要生產銷售建材、電機、機械、汽車、摩托車、服裝、箱包、百貨、化工、農副產品,其中日用品批發、零售商80%貨源來自湖南,特別是邵東市場提供工業品貨源較多。
5.多渠道招商引資成效明顯。近年來,湖南通過各種渠道和平臺開展招商引資成效明顯。主要利用僑聯、僑胞、臺聯、異地湖南商會、港澳臺東南亞同鄉會及各種博覽會、洽談會、展銷會招商引資,如省僑聯近5年組織海外僑胞參與湖南經貿活動75場次,邀請20余批海內外客商來湘考察387人次,引進僑資項目435個,投資額196億元,僅2013年引進僑資突破100億元。截至2013年年底湖南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3410家,合同外資697.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38.5億美元,其中僑資(含港澳)企業占外資企業總數65%,投資總額占70%。隨著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的大項目、好項目相繼落戶湖南,世界500強企業當中有131家來湘投資,總數居中部第一,其中尤其是上海大眾、廣汽菲亞特、藍思科技、富士康、歐姆龍、臺達電子等一批戰略項目的相繼落戶,帶動了湖南汽車、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6.開放平臺建設進一步夯實。湖南目前已經擁有了3個綜合保稅區(衡陽綜合保稅區和湘潭綜合保稅區、岳陽城陵磯綜合保稅區),6個國家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13個國家級園區、80家省級及省級以上園區等開放平臺,平臺數量在中西部地區位列前茅,岳陽城陵磯已成為進口肉類指定口岸、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糧食進口指定口岸,岳陽城陵磯綜合保稅區是目前我國境內除上海自貿區以外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資源集約化程度最高、對外向型經濟貢獻最大的基礎平臺。同時,還推進了長沙、衡陽、郴州、永州“內陸無水港”建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成功舉辦了湘品進港——湖南名優商品展示月經貿活動、湘臺經貿洽談會等重大經貿合作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湖南的開放度和影響力。
(二)主要問題與障礙
1.湖南外貿依存度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進出口貿易占全國比重低。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湖南外貿依存度一直在5%左右徘徊,2013年湖南外貿依存度僅為6.3%,遠低于全國48.8%的平均水平,比江西外貿依存度15.9%低9.6個百分點。2007年湖南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16位,2013年退至第21位,占全國進出口額比重不到1%,湖南進出口總額在中部幾個省份當中排名最后,僅為湖北的65%、安徽的52%、河南的44%,也只有西部地區重慶的36%。省會城市長沙的外貿依存度也只有8.6%,大大低于同處于中部的合肥、南昌、武漢等省會城市。2013年湖南地區生產總值位列全國第10位,中部六省第3位,但其進出口總額僅列全國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與此同時,利用外資僅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3.3%,占全國比重僅為1.5%;外匯存款余額為22.4億美元,居全國第22位,貸款余額54.4億美元,居全國第21位,種種數據表明,湖南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量少,同其他區域相比較差距明顯,潛力還有待挖掘。
2.外向型經貿企業主體總量少、龍頭企業缺乏。如以省會長沙為例,兼有對外投資貿易的外向型企業有1000家左右,只有四川省會成都市的1/3。湖南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涉及的企業缺乏龍頭,帶動力不強。2013年我省出口額最大的企業僅15億美元,而河南湖北省出口額最大的企業分別近300億美元和50億美元。據有關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省進出口企業過10億美元的僅3家,過5億美元的8家,過1億美元的26家,尚沒有一家過億美元的商貿流通企業。
3.湖南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空間拓展有限。湖南外資外經外貿主要局限于傳統市場區域,以香港為主。發展不夠快。以湖南與江西比較為例,論地理區位湖南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應比江西稍占優勢,但對東盟的進出口額遠低于江西,2013湖南對東盟進出口額2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江西對東盟進出口額6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4%,湖南進出口額僅為江西的34.8%,增幅僅為江西的6.9%。其中湖南對東盟出口額為18.8億美元,僅為江西對東盟出口額為57.7億美元的32.6%。 ①
4.是平臺承載聚集能力弱。盡管湖南已經擁有了一批從事國際經貿合作的平臺,但是這些平臺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承載聚集能力弱、投入產出效益低等問題,如2013年全省80個省級以上園區利用外資僅占全省總量的36.6%,有40%的園區利用外資為零,13個國家級園區利用外資僅占全省總量的20.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80個省級以上園區進出口總額僅占全省總量的45%,有30%左右的園區進出口為零,這種跡象表明,平臺雖已搭建,但其效應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5.貿易投資環境有待改善。一是對外出口物流成本偏高。我省出口物流費用一般要占到貨物價值的10%,而且運費不穩定、不透明,港雜費較多,保稅物流中心收費和檢驗收費標準偏高。同時湖南口岸建設發展滯后,通關通檢不夠方便快捷。二是投資軟環境存在硬傷。在調研座談中,無論是香港在湖南投資的企業家,還是異地湖南商會回湘投資企業家均反映湖南各地投資環境較差,主要是地方政府誠信不足,招商簽約時,拍胸脯承諾各種優惠條款,但具體履約時,承諾兌現難。我們在與省內及香港地區企業家座談調查中普遍反映投資環境差是湖南的“硬傷”。
三、加快湖南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對策
(一)加強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服務
建議省委省政府把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路一帶”戰略的重點,作為經濟新常態新階段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湖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建議省委省政府出臺《湖南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指導性意見》明確戰略思路、基本原則、戰略目標、發展重點、保障措施、主要政策等,要堅持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拓寬開放領域,試行投資負面清單制,對國家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領域,一律對外開放,重點推進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服務業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廣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之路,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和居民個人開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招商引資及投資業務上來。
與此同時,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要在轉變職能中提升效能。著力優化政務環境,減少政府管制的事項,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減少辦事環節,積極探索聯合審批、在線審批、一站式服務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效率,為廣大從事經貿合作的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創新,構建和完善運輸大通道、大通關網絡
1.呼應“一路一帶”戰略加快基礎建設,在全省范圍內構建一個現代化立體的高效綜合運輸通道網絡。加快出省通道建設,加快建設京港澳高速復線、呼和浩特至北海國家高速公路段等項目,修建長沙—永州—北部灣的快速通道,大力開拓欽州港、防城港、新湛江港等新出??凇H鎸崿F高速公路高鐵與周邊省區連接,建議加快建設湘桂運河,讓湖南水路連通珠江和北部灣。加快發展鐵海聯運,完善與廣州、深圳等地的鐵海聯運專列和“五定班列”的聯系配合機制,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進出口物流成本。
2.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構建面向東盟的桂粵港大通關網絡。建議海關、檢驗檢疫、外匯、稅務等部門加強協作,減少環節,簡化手續,提高通關效率。應盡快落實與廣西簽訂大通關協議,推動湘桂口岸合作,構建一次性申報、查驗、放行的區域合作快速通關機制。加快鐵海聯運和粵港澳直通車、無水港建設等。支持湘南三市積極對接東盟自貿區,加快三市公路口岸以及郴州出口農產品集中驗放場建設。拓展長沙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國際航線航班,落實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探索快速通關新模式,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3.打破行政區限制,重點推進岳陽城陵磯臨港產業新區和湘江沿江港口一體化建設,真正打造通江達海、輻射全省、對接全球的水上和空中通道。建議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利用長沙芙蓉北路延伸到湘陰機遇,將湘江水利樞紐隔開的長沙金霞港與下游湘陰縣的深水區的曹溪港統一整合為長沙港,分為南港區與北港區,以適應2000噸級與4000噸級貨輪在南北兩個港區的對接,以充分發揮兩大港區的優勢和整體功能,建議金霞港工程的推進重點應放在完善湘陰曹溪港的基礎建設上來,并加強兩大港區功能的整體優化與協調上來,并與長沙機場臨空產業園更好對接,加快各地綜合保稅區申報進度,大力推進長沙、衡陽、郴州、永州等地的“內陸無水港”建設。
4.擴大通關對接區域。一是將永州建成對接東盟橋頭堡,支持永州藍寧新等加工貿易走廊設立公共保稅倉,構建功能完善的通關體系,促進湖南產品更快進入東盟,東盟商品更好進入湖南。二是充分發揮懷化湘黔門戶的區位優勢,利用滬昆、渝懷、焦柳和懷邵衡等鐵路網和滬昆、長吉、邵懷等高速網,提升芷江機場和懷化市的輻射能力,努力建設中部地區對接東南亞的橋頭堡。
(三)著力于經貿合作重點突破
1.要做好重點市場突破。在對外投資與勞務輸出外經外貿上應進一步重視開拓東盟國家市場,一是這里資源豐富,二是基礎設施普遍差,投資需求潛力大,三是商品流通落后,消費品進口需求量大,四是東盟各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大,與中國經濟在結構上互補性強,經貿合作潛力大。五是中國與東盟正開展自貿區建設,經貿合作的宏觀政策上利好。中國和東盟各國在自貿區談判中,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出價、放寬了市場準入。根據服務貿易協議,東盟10國分別在金融、電信、教育、旅游、建筑、醫療等行業,向中國做出了高于WTO的開放承諾。中國也向東盟國家承諾開放建筑、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服務共5個部門,放寬設立公司的條件限制。根據投資協議,各方承諾將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政策透明度、促進投資便利化、加強投資保護,全面落實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這些都給外來投資者帶來更多、更便利、更安全的投資機會。如泰國投資法規法律體系完備,國家對農業、礦業、陶瓷、輕工業、機械設備制造、電子、化工等行業鼓勵投資,同時泰國農業、木材、礦產資源豐富,錫礦資源全球第一,是亞洲唯一糧食凈出口國和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基礎設施與工業品制造都十分落后,中國企業進入機會多。湖南要充分發揮東南亞華人華僑多、華人經濟發達的特點,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平臺、孟中印緬經濟合作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一系列開放合作機制,鼓勵省內企業在東盟建設一批產品展銷中心、售后服務網絡和區域輻射范圍大的批發市場,大力拓展與東南亞、中亞、中東等市場潛力廣闊的國家的交往。
與此同時,應注重與“一帶一路”沿線周邊國家和地區、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金磚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還應充分利用國家層面的合作交流機制,積極參與中國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合作,穩步推進湖南與相關地區的項目合作,幫助湖南優勢產業和技術在俄羅斯拓展市場,開展合作。
2.做好重點產業的突破。一是要緊扣長株潭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將湖南已具優勢的雜交水稻產業、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株洲交通動力設備產業、長沙電力智能控制與設備產業、湘潭先進礦山裝備產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藥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加大其產品向東盟、中亞等“一路一帶”沿線國家的擴散與輻射;二是圍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加強與東盟國家在金融、會展、商貿、電子商務、物流、旅游、法律、培訓、管理咨詢等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三是加強與東盟國家、中亞等在農產資源、林木資源、礦產資源等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
3.要爭取重點經貿合作項目的突破。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在對外引進方面,要堅持務實招商、理性招商,嚴格招商引資項目篩選,堅持“招商選資”標準,做到有利于發揮資源優勢,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擴大就業,堅決杜絕污染環境的項目。走出去方面,要積極依托東盟、中亞俄羅斯等周邊國家資源富集優勢,完善對外投資政策措施,鼓勵湖南優勢企業,如路橋、房建、水電、冶煉等企業開拓市場,要利用我國設立“絲路基金”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機遇,尋求央企湘企聯手等合作方式到東盟、中亞國家爭取雙邊合作項目和中國資金援建項目,參與東盟、中亞、南亞國家的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資重要資源的開發與承攬重大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爭取重點項目落地,并結合出口信貸、對外援助等,帶動與物資配套設備供應、建材、勞務出口。同時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在東盟國家辦好特色工業園區。
(四)有效利用國內外經貿合作平臺
湖南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需要一些平臺和載體,從當前國際經貿合作平臺建設的一般規律來看,湖南目前要重點利用好的省內外一些經貿合作平臺。
1.建設和利用好省外境外構建的東盟經貿合作平臺。如設在廣西南寧的東盟博覽會已舉行了11屆,大大促進了與中國經貿合作,從2002年到2013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由547.7億美元增加到4436億美元,年均增長21.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中國成了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成了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外資來源地。2010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建成,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至2020年與東盟貿易額要擴展到1萬億美元。湖南與廣西毗鄰,加之高鐵高速全面開通,有一定區位優勢,而且有15萬多湖南人已在東盟國家經營產業,湖南許多產品在東盟有市場,新加坡與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企業也較早進入湖南投資,因此湖南應加大與東盟的經貿合作,一是要積極參與和利用國內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除東盟博覽會外,還有派生的中國—東盟商會領袖論壇、中國—東盟投資峰會、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中國—東盟金融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品電信高峰論壇、展銷會等平臺,應組織湖南企業更多參與。二是積極組織湖南企業參與東盟國家舉辦的各類商品博覽會、展銷會,并提高參展的實效,如泰國曼谷的中國進出口商品博覽會、越南國際農業展、菲律賓機械電子展等一類展會。三是充分發揮邵商在東盟的營銷網絡平臺及商會及人際關系網絡優勢,擴大邵陽箱包等傳統優勢產品在東盟的出口市場規模。四是拓展與廣西及東盟的新通道,發展飛地經濟,加快經貿物流及投資合作,以迅速改變與東盟經貿合作大大滯后于湖北、江西的局面。
2.繼續重視和創新在香港的經貿合作平臺。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世界購物天堂、全球第六大外匯市場,滬港通連接了兩地股票市場,全球有3600多家公司在香港成立有總部或地區辦事處,香港也是湖南走向世界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的窗口、橋梁,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既是湖南傳統出口市場也是湖南引進外境外投資最多的地區。香港是湖南與東盟、東北亞、歐美等國聯系的主要橋梁。目前,湖南企業在香港開展經貿合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新階段要借助香港的海外平臺,加強與香港官方和民間中介機構合作,在香港或海外舉辦招商引資及市場開拓活動,深化經貿合作。建議加強與在港湘籍企業家和歷屆省政協港澳委員的聯系,支持三湘公司在香港開拓經營辦好在港的湘品展銷中心、湘品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中心、湘菜展示中心,辦好湘人、湘企、湘情聯誼會,鼓勵省內有條件的市縣在香港辦展銷會、洽談會,創造更多的經貿合作機會。積極籌建湖南境外融資服務中心,努力開辟和擴大港資進入湖南的渠道,促進和推動湖南企業在香港上市融資。
3.利用好國內省內外各種經貿合作平臺。一是積極參與北、上、廣、深及各大城市舉辦的國際性、區域性商品、技術成果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洽談會,推介湖南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宣傳;二是積極參加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區各種形式的展銷會、博覽會、經貿合作洽談會等;三是辦好省內一批有影響的經貿合作博覽會、展銷會、洽談會,力爭使一批有影響展會、洽談會能落戶,積極爭取一些國家級、國際級重要經貿合作節會在湖南舉行,如礦博會、中拉峰會,以此提升湖南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發揮省內各級園區平臺的主體作用,各工業或經開、科技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地,要科學規劃,完善配套,為擴展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開展提供更多的實務支持,尤其是舉行園區招商引資會、參加各種展覽會,大力推進園區作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平臺。五是積極構建與東盟及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的電子商務及網上交易平臺,支持企業通過現代網絡信息手段,降低貿易成本,通過電子商務及網上交易平臺鞏固發展對東盟的旅游、教育、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加快發展信息服務、通信、金融、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為代表的新興服務貿易。此外,還應借助國外駐華機構、中國駐外使領館、國際性研發機構等外交平臺和資源,針對湖南社會發展和產業基礎,有針對性地為本土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提供契機。
(五)制定有針對性的市場開拓策略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歷史淵源、地緣、資源多元化,文化與宗教差異化,經濟發展階段及經濟發展水平各異,特色和優勢不盡相同,我省要認真加以研究,制定有針對性、行之有效的市場開拓策略,重點予以突破。一是差異化合作策略。周邊國家和地區國情千差萬別,市場條件各不相同,要加強國別研究,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產業,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發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不同層次的互補分工,要引導企業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特色,選取優勢產品,選準目標市場,穩步取得突破。二是以質取勝戰略。要著力提高我省出口商品的質量和信譽,重點培育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陶瓷、煙花爆竹、有色金屬、農副產品、小五金出口等若干重點出口商品基地,支持婁底煤機、農機、邵東打火機、五金工具等企業在東盟建立銷售聯合體。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創湘字號名牌出口商品,使我省出口產品質量、承包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都躍上一個新臺階,在東南亞樹立中國湖南企業和湖南產品的良好形象。三是五外聯動策略,即全省外貿、外資、外經、外事、外僑聯動。首先是外貿和外資、外經聯動,在利用外資上注意引進出口型企業來提升對外貿易的規模,在發展對外貿易時注意吸引貿易伙伴來進行投資,通過對外工程承包帶動設備和原材料出口,以境外辦企業來拓展國際市場,通過境外公司的宣傳和促進來吸引外商的投資。其次是外事、外僑與外貿、外資、外經聯動,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后盾,加強官民協同配合,共同開拓海外市場。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加強外事工作推動雙方實質性交往,通過官方往來、民間交往提高文化影響力,間接促進經貿關系發展。
(六)加快轉變進出口貿易發展方式
1.促進加工貿易轉型發展。要發揮優勢互補的原則,更加注重進出口均衡發展,擴大貿易規模。大力調整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大自主產品出口力度,尤其是要抓好湖南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如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機械、機電產品、深加工農副產品、煙花鞭炮等特色傳統優勢產品,擴大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出口,如湖南圣湘生物科技生產的基因診斷設備在東南亞及國外市場就很有競爭力。同時,通過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急需設備,倒逼科技創新,促進出口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2.更加注重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在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湖南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商貿流通、建筑工程等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積極發展計算機信息服務、通信、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物流運輸、文化等新興服務貿易,進一步提高服務貿易在湖南外貿中的比重。尤其要強調的是,要利用國家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加快具有比較優勢的動漫、影視、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如湖南拓維公司的手機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等。
(七)充分發揮各種社會資源、中介組織的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僑聯僑胞的作用。據省僑聯最新統計,湖南現有海外華僑50余萬人,歸僑僑眷近60萬人,僑務資源全國排名12位,截至2013年底湖南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3410家,合同外資697.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38.5億美元,其中僑資(含港澳)企業占外資企業總數65%,投資總額占70%,湖南僑胞活躍在世界經貿領域,已經積淀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如在泰國有十多萬湖南人。二是加強與港澳臺同胞及港澳臺湖南鄉友的聯系,我省歷屆政協委員中有一批港澳委員,有的在湖南有投資項目或經貿合作項目,且在港、澳、臺地區湖南籍鄉友較多,如香港就有20多萬湖南人,臺灣地區的湖南人也不少,要充分依托、借助有影響的商協會等中介組織、駐外商務機構、境外投資中介機構等,加強和他們的聯系,讓更多港澳臺同胞關心、支持和參與湖南經貿合作上來。三是充分發揮異地和境外湖南商會、聯誼會、老鄉會的聯絡作用,大力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針對湖南社會發展和產業基礎,利用異地商會、海外等搭建的溝通平臺,密切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通過這些平臺,可以凝聚在省外的湖南鄉親和關心湖南發展的人士,推動世界了解湖南,促進湖南的開放型經濟發展。
(八)加強對經貿合作的政策支持
1.出臺具體配套政策。目前,國內一些省份已經明確提出了關于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實施意見,湖南應順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大潮流,抓緊制定呼應“一帶一路”進一步發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具體政策,提出近期發展重點,統籌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方式,加大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專項資金規模,各市州要根據自身實際,做好各市州的開放型經濟專項資金,以此健全國家、省、市甚至縣四級政策支持體系,如長沙市作為省會城市,可以參考中部地區的武漢、合肥、南昌等省市的做法,設立1000萬~3000萬專項資金扶持開放型經濟發展。
2.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湖南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需要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體制機制,加強商貿、科技、文化、教育、旅游、金融等部門之間政策、資源的統籌協調,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會商制度,形成開放合力,不斷提高外經貿合作水平。
3.緩解發展環境的瓶頸制約。一方面為緩解投融資制約,要鼓勵金融服務體系和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和信貸體系為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大力降低流通成本,2013年湖南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約為19%,大大高于全國17%左右的平均水平。要通過減少進口關稅保證金、加快出口退稅速度、推進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提高信保補貼等方面出臺具體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流通成本。
注 釋:
①資料來源:湖南省商務廳匯報2014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