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田

1月2日是今年美國第一個工作日。就在這一天,五角大樓發布了一則招聘啟事,招聘的職位是美國國防部凈評估辦公室(簡稱ONA)主任,年薪12.1萬~18.3萬美元,在美國行政機構中屬于“高管高薪”。公眾對此關注有加,并非垂涎這個高薪職位,而是因為該機構主任一職居然會招聘。
凈評估辦公室直屬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是五角大樓最重要的智庫和幕僚機構,對美國國防戰略思想的形成和評估極具影響力。該機構于1973年尼克松時代設立,至今已逾40年,主任一職從未招聘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初設立該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一位“戰略大師”量身定做的,他一直是該機構不可動搖的“掌門人”。這位“戰略大師”,便是被稱為“給五角大樓制訂思考方式”的安德魯·馬歇爾。
名氣不大的大人物
在五角大樓智囊團里,“老馬”的名氣似乎也不算特別大,曾有好事者進行過一番統計,發現各種版本的在線和人物名錄中,馬歇爾與同行相比,其“出鏡率”差不多是最低的,他沉默寡言,人們對他的個人生活、興趣愛好、家庭情況等知之甚少。
1921年9月,馬歇爾出生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49年,時年28歲的馬歇爾就加入了當時美國最有名的智庫——蘭德公司,和“冷戰理論之父”赫爾曼·卡恩以及施萊辛格等成為同事。施萊辛格和馬歇爾過從甚密。1973年7月,施萊辛格出任美國國防部長。時值冷戰處于白熱化階段,蘇聯表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施萊辛格認為需要成立一個直屬于防長辦公室的內部智囊機構,負責提供核威懾及核戰略領域的評估意見。于是,他想到了老同事馬歇爾。在他的大力游說下,馬歇爾進入五角大樓,執掌凈評估辦公室。
事實上,施萊辛格的國防部長任期只有兩年零四個半月。但在他之后,也許每一任國防部長覺得都需要馬歇爾和他的ONA,于是馬歇爾竟然一干就是41年之久。
智囊中的“智囊”
1969年7月,時任總統尼克松鑒于國防部總是被瑣碎的行政事務牽著鼻子走,認為需要建立一個高屋建瓴、專門“務虛”,可為“大戰略”提供比較分析、診斷和前瞻性意見的專業性機構。為此,他在政府里成立了一個由各界智囊組成的“藍絲帶小組”,馬歇爾就是這個小組里的一員,也因此受到尼克松和時任國務卿基辛格的矚目,很快成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名顧問。1970年,馬歇爾向基辛格提交了一份名為《美蘇兵力態勢凈評估》的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應創立常設性的“凈評估機制”,以確保戰略研判和決策的高質量。“凈評估”一詞實際上也是馬歇爾本人的“專利”。1971年12月,“凈評估工作組”成立,馬歇爾于次年4月出任該工作組組長。后來,在五角大樓成立的ONA,基本就是原先這個工作組的班底。
馬歇爾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冷戰和核戰,通過自己一手建立的凈評估分析系統框架,提出了“戰略不對稱”理論,即一個國家的國防戰略,應該通過凈評估找到自身之長和對手之短,并盡可能加以利用,這種“長短”的差距可以是新的武器系統,新的軍事學說,也可以是經濟、地理、文化、人種等各方面的差異。在冷戰期間,馬歇爾準確地判斷出,蘇聯與美國最大的差距是經濟上的虛弱,這種虛弱比中情局的分析更甚。因此,美國只要放手發展高科技武器,蘇聯不得不跟進,以免被越甩越遠。如此一來,蘇聯就會因軍備競賽的大消耗最終被美國拖垮。從卡特時代后期明確美蘇競爭關系,到里根時代將蘇聯斥作“邪惡帝國”和大張旗鼓渲染“星球大戰”計劃,其背后都有馬歇爾這個“智囊”的影子。
冷戰后期,馬歇爾還最早提出“空海一體戰”理論,認為美國的軍事優勢在于空中和海上,必須將這一優勢擴大化,更多地發展遠程戰略空軍、隱形飛機等能將此優勢最大程度發揮的軍事力量。
1999年,馬歇爾開始著手組織對“亞洲威脅”的研究,成果是名為《亞洲2025》的報告。該報告認為,美國將軍事戰略重心放在歐洲是不正確的,因為隨著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歐洲并沒有什么沖突威脅美國關鍵利益,相反,中國才是美國安全最大的潛在威脅。他主張“放棄中美關系終將改善的幻想”,將中國當做美國最大假想敵,可謂“中國威脅論”的始作俑者之一。他的理論也是奧巴馬“戰略重心轉移說”的思想源泉之一。
“方法論”里的悖論
一些分析家指出,馬歇爾最大的貢獻不是那些具體的戰略學說,而是“凈評估”的方法論。
馬歇爾提出,“凈評估”的角色是“診斷”,因此只需要提出分析,即“是什么”,而無需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即“該怎樣”,后者是其他部門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為決策層提供盡可能客觀、翔實和準確的“凈評估全景圖”。他還強調,智庫在研究過程中“不要輕易下斷語”。
馬歇爾的這些論調在美國政壇引起爭議和批評。有批評者指出,他在實際研究和操作中是存在許多悖論的。比如他雖諄諄教導部下“ONA不是決策而只是研究部門”,但他自己卻常常越俎代庖,提出“解決方案”。又如他喜歡在不熟悉領域指手畫腳,甚至試圖告誡“老海軍”們“大型航母過時了”。這不免讓人覺得他是在鬧笑話,有人曾諷刺說“馬歇爾是太老了”。
(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