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張萍



我在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任教時,結識了該校的創始人瑪麗·薛芙納女士。四十多歲的薛芙納,中等身材,端莊優雅。
薛芙納出身于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后,她先在私營企業中從事過多年管理,然后轉入教育行業。經過中小學校長磨練,她從2007年開始創辦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這是大華府地區的第一所中文學校。
看好中文前景 自家辦學
薛芙納曾在臺灣學習兩年中文。她堅信,中文將成為全球性語言。在小女兒即將入學,她卻找不到理想的中文小學時,一種自家辦學的意念油然而生。育英小學由此誕生。
在美國各州,特許學校的申請程序復雜而冗長,申請人要提供詳細且經過論證的意向書,包括財政預算、辦學目標、教學大綱以及校董事會委員的名單和委員的簡歷。經過幾輪篩選、評估、面試、投票及州教委批準,州長簽字,合同生效。2008年9月,華盛頓育英公立特學許校終于正式成立。
學校誕生之后,生存下去是一個更加艱巨的難題。特許學校的不利之處在于:它既沒有公立學校的政府固定撥款,又沒有私立學校的家長付款,它的一切經濟來源都是社會捐款。為此,薛芙納絞盡了腦汁,到處籌錢,終日埋頭在育英學校的財政申請、估算和周轉中。
籌集辦校經費 耗盡心力
基金的申請是一件相當繁瑣、細碎、操勞的工作。首先要尋找社會贊助項目。在當下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要想獲得任何一種有利可靠的資源,都如同海底撈針。
申請基金需要填表。每一種表格都有其特定章法,在為何申請一欄中,字數有嚴格限定。比如:“請用200個字,描寫該校申請此基金的目的。”哪怕是多一個字,也會被電腦系統自動取消申請資格。所以,薛芙納要把所要表達的內容,精心打磨,仔細雕刻,讓所寫出來的文字言簡意賅。
申請上交之后,并不等于可以等著拿錢。任何一個基金項目都是僧多粥少,競爭慘烈。若是基金未能如愿地拿到手時,她總會把自己關在狹小的辦公室內。等平靜之后,她又會重新開始下一個項目的申請。
借助媒體宣傳 打響名號
薛芙納懂得媒體的功用,故不辭辛苦地四處打廣告、做宣傳。因此,到學校來采訪的記者不少,有關“育英”的報道很多。這樣,不僅為財源的申請開拓了通路,同時也讓華盛頓的居民更加了解“育英”的辦學宗旨,因此生源滾滾而來,一改昔日到處勸人入學的被動局面。
“育英”從2008年建校起,就一直租用他校的校舍,盡管一樣的優美實用,但卻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拘謹。而買一處校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2011年9月,全校師生如愿以償地遷入了新校舍。從此,“育英”正式有了自己的“家”。
每年的春節,薛芙納一定在家舉辦“餃子會”,煮餃子、做鍋貼、烤甜點,款待所有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家人。
傳播中國文化 不遺余力
薛芙納對于中國文化,一如既往地崇拜和傾心。每年的春節,必要請人,為全校的孩子們舞獅耍龍。鑼鼓喧天,雄師飛舞。其中,總有一幕是,獅子吃了白菜葉再反吐出來,據說菜葉吐到人身上,那人來年便會好運連連。
薛芙納總是興高采烈地去當那個被吐白菜葉的人。獅子反吐出來的菜葉,沿著她的發梢順勢而下,薛芙納眉開眼笑,仿佛好運真的自天而降。
“育英”第一年的舞獅會上,獅子在精疲力盡之時,突然臥地喘息,而此時只學了幾個月中文的美國孩子,竟然用中文對著獅子齊聲大叫:“站起來!站起來!”
每年春節,薛芙納一定要參加的另一個活動,便是中國城的游行慶典。那是大華府地區的華人,最歡欣的時刻。浩浩蕩蕩的游行大軍,萬眾歡騰。在“育英”的醒目招牌之下,薛芙納引領著一隊歡聲笑語的孩子們,緩步而行。
(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