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寧,朱美玲,劉娜娜,楊奎花
(1.新疆農業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52;2.新疆畜牧科學院 畜牧業經濟信息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為加快我國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增強農業發展動力和活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2013年、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等都強調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國農業要通過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業化生產經營方式來代替傳統一家一戶的簡單生產模式。在此過程中,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一種主要組織模式,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不但合作社數量增多,規模擴大,而且發展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在推動草原牧區生產方式轉型的過程中,新疆昌吉州于2012年6月率先成立了草畜聯營合作社,并迅速發展,但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出現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營銷形式單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目前,雖然各級政府紛紛出臺各種政策措施進行支持扶植,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其效果并不理想。為深入了解草畜聯營合作社的運營情況,同時給政府的支持行為一個正確導向,亟須對合作社的組織運營效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在此過程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便成為關鍵問題之一,因為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科學評價的前提[1]。目前,關于農業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的研究成果地域限制性很強,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并且合作社類型也多種多樣,涉及種植、養殖、水產等多個行業,其經營內容也不盡相同[2-6],但未見與草畜合作社績效相關的研究。為此,筆者通過對新疆草畜聯營合作社的實地調查,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草畜合作社的績效評價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可有效充實農業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的理論體系。
新疆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牧草資源豐富,但在很大范圍的草原牧區,牧民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游牧放牧形式,由于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及過載過牧行為使得草原生態急劇惡化。為了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畜牧業生產方式轉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昌吉州于2012年在新疆首次成立了巴合提汗、大草原兩家草畜聯營合作社。經過近2年的發展,昌吉州草畜聯營合作社取得了初步成效:1)合作社數量、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州已掛牌成立草畜聯營合作社53家,入社農牧民900多戶,牲畜11萬頭。2)合作社帶動社員增收效果明顯。3)合作社實現了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有效轉移。4)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社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5)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和實行人工授精,合作社入社牲畜良種化程度和繁殖成活率得到提升,優化了當地畜群結構。6)通過實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經營原則,大面積草場生態得到改善。以巴合提汗和大草原合作社為例,從2012年9月正式運作以來,到目前為止,兩家合作社已有入社牧戶24戶,包含112個社員;入社牛羊有3 774頭(只)、草場面積798.07hm2,總資本為528.82 萬元,折合股份共5 288 股(每股折合1 000元),戶均約占220.33股、股資達22.03萬元。2013年底,合作社實現了首次核算,巴合提汗、大草原合作社分紅金額分別達46.27萬元和51萬元,并且實現了共40人的勞動力轉移,入社社員人均年收入近5 萬元,比2012 年增加近2 萬元,增幅達66.67%。表明,在解決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調整草畜產業結構、變革牧民生產組織形式的過程中,以牧民為主體組建的草畜聯營合作社是一種有效的組織載體[7]。
合作社績效的高低是評價其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政府扶持合作社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8]。合作社績效評價是指以合作社組織運營的有效性、功能的實現度以及合作社社員的滿意度為衡量指標,以提高社員績效和組織績效為基本目標,立足于合作社長遠發展,對合作社的運營效果和功能發揮的一種綜合性衡量[9]。并且這種績效評價貫穿于合作社發展的始末,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2]。組織績效評價一直是困擾經濟學、管理學理論發展的一大難題。而對于合作社這樣兼有企業屬性和共同體屬性的社會經濟組織,其績效評價更是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10]。西方學者更多地關注合作社的制度創新與調整,而我國學者則比較關注合作社績效的評價體系構建和評價方法,但目前為止,并沒有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尤其是對于草原牧區的牧民合作社。
為了科學、合理、完善地對草畜聯營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要求在選取指標和構建指標體系時,要依據草畜合作社的實際情況和特征,科學地反映合作社的綜合發展能力、變化趨勢,指標體系設計有理有據,概念清晰,準確描述,滿足評價需求。
2)全面系統性原則。要求評價指標的選擇、分類以及層次劃分應全面反映合作社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過程,既要注重經濟績效、社會績效,也要考慮生態績效和可持續效果。指標設計時不能只考慮某一單項影響因素,必須系統設計、系統評價,評價體系內的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內的指標間要相互協調。
3)可行性原則。一是評價指標的可獲得性。評價指標的設定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指標數據應真實、便于采集。二是績效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各評價指標應保持獨立性,避免評價計算的交叉重復;指標的統計計算方法應簡便、明確、易于操作,保證指標體系易于應用和推廣。
4)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原則。有些指標難以直接量化表征,但這些指標所反映的內容又是合作社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反映出來。因此,要將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有機結合,以更充分、更全面、更真實地進行綜合評價。
當前,學者們在構建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大多是在了解績效評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合作社的自身特點,通過篩選指標得出合作社的框架體系。在對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時主要從2個角度出發:其一,基于“行為-結果”進行績效評價,認為在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研究時,應從行為績效和產出績效2個層面加以考察。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主要可從組織運行、運營活動、社員收益、組織發展和社會影響5個方面進行測量、評價,其中,組織運行、運營活動是行為性績效指標,社員收益、組織發展和社會影響是產出性績效指標[9-10]。其二,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三重盈余”績效評價模式。其內容包括經濟盈余、社會盈余和環境盈余。運用該理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時,合作社被視為特殊的企業,其績效指標被分為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環境績效等。如,趙佳榮以湖南省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研究對象,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保效益方面出發,應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建立了包括6個二級指標、14 個評價級指標的“三重績效”評價模式[11],是“三重盈余”績效評價的范例。隨后,冉赤農等[12]和馮麗莎等[13]都在該理論的基礎上加以改善,對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績效評價。
筆者認為,草畜聯營合作社是為成員服務為主的特殊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同樣注重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效益。因此,在“三重績效”的基礎上,加入可持續效益指標對草畜聯營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具體原因:第一,草畜合作社首先是一個經濟實體,經濟績效的提高必須得到重視。衡量其經濟績效應力求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相結合[12]。第二,社會績效要求合作社不僅追求合作社和社員的經濟利益,而且注重自己的社會責任,為當地勞動力轉移、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第三,生態績效評價要求合作社發展不僅要追求代內公平,還要注重代際公平,在草原牧區努力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畜牧業生產體系,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第四,可持續效益要求草畜合作社應注重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從長遠角度制定發展目標,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完成持續性、連貫性、穩定性的發展過程。
首先,利用農業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基礎理論及研究成果,根據對草畜聯營合作社的實地調查情況,提出草畜聯營合作社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利用“三重盈余”理論,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效益4個方面入手建立評價指標。其次,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給出指標權重測量的方法和綜合評價的方法。本文主要利用特爾斐法和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對草畜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
根據上述績效評價的基本原則和思路,設計草畜聯營合作社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29個三級指標(表1)。這些指標分別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效益4個方面進行測度,既有總量指標、經營指標、客觀可量化指標、單項指標、經濟發展現狀指標,也有個量指標、收入指標、主觀性指標、復合指標、經濟發展潛力指標。因此,通過構建這一指標體系對草畜聯營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能全面客觀、科學合理地反映合作社績效的實際情況。
1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專家排序法確定各層次指標的權重。專家排序法是根據選取的評價某問題的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請專家排次序,最重要的因素記為1,排在最前面;次重要的因素記為2,…以此類推。假設有n 個因素,請m 個專家來排序,其結果是一個m 行n 列的數表,其數字為1,2,…,n。每個因素排在第幾位的序號數是該因素的秩,把m 個專家對該因素所評定的秩相加是該因素的秩和,可以用R 表示,第j 個因素的秩和用Rj表示。若用dj表示第j 個因素的權重,則權重的計算公式:

如果專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則所得權重有實際意義,反之則獲得的權重不可取。因此,在計算各因素權重之前,需對專家的評定結果進行顯著性檢驗,經確認其意見基本一致后再計算權重。本研究通過15個專家學者的反饋意見,利用專家排序法確定草畜聯營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權重,具體見表1各指標后括號內數字。
2)評價模型。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合作社績效評價依據層次分析法設定不同層次指標的權重,然后采用綜合指數法根據各項指標的權數進行加權匯總得出量化的評價結果。根據其明細指標的得分(Pi)和設定的權重(dj)計算出得分(也可以采用平均分),再將每類指標的得分與權重的乘積加總,得出評價分數(S)。其公式:

3)評價標準。將草畜合作社的績效評價滿分定為100分,評價結果分為優、良、中、低、差5個等級,根據計算的分值,確定評價項目最后達到的等級,具體評價結果等級分數:優≥90 分,良80~90分,中70~80分,低60~70分,差<60分。
草畜聯營合作社是在草原畜牧業發展過程中成立的一種新型農牧民合作組織,由于客觀環境的限制,于2014年6—10月進行了3次實地調查研究,調查對象主要包括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3 個鄉鎮20個合作社。調查方式主要以走訪、會議為主,共發放調查問卷235 份,實際收回235 份,有效問卷198份,有效率達84.26%。

表1 草畜聯營合作社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reeding pool cooperative
利用調研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法對草畜聯營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驗證。首先,利用SPSS19.0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相關系數矩陣和KMO 與Bartlett法檢驗判斷因子分析的可使用性。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通過計算得到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結果表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可持續效益等4個主因子對應特征值的累計貢獻率達82.35%,即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進一步利用方差極大旋轉法建立因子載荷矩陣。最后,計算各因子得分及綜合評價得分排序,其中,排名(A)按照因子分析法綜合權重計算所得,排名(B)為根據本研究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計算所得(表2)。不同方法計算的合作社績效排名變動并不大,表明設計的草畜聯營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比較合理。

表2 新疆昌吉州草畜聯營合作社的綜合績效評價排序Table 2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ank of breeding pool cooperative in Changj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Xinjiang
草畜聯營合作社的成立,一是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畜牧業是與生態農業平行的生態產業概念,是生態農業體系的進一步擴展與延伸[14],草畜聯營合作社提出的“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運營原則,有效保證了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解決草畜矛盾,實現草畜一體化,促進草原生態的改善和優化。二是促進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草畜聯營合作社將牧戶的草場、牲畜、設施等統一管理使用,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牧民年底獲得分紅。通過技術培訓,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從而獲得了可觀的工資性收入。三是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有效途徑。草畜聯營合作社通過對牧民的組織管理,實現草畜物資使用權的流轉,實行統一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實現草場輪牧、品種改良、病害防疫、統一銷售等目標,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保障了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合作社通過對入社牲畜的統一改良,優化了草原的畜群結構,推進了草原畜牧養殖的合理進程。草場輪牧、以草定畜的模式也有助于草原草畜產業結構的調整。
本研究建立了草畜聯營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給出了相應評價方法對草畜聯營合作社進行績效測評。經驗證,設計的草畜聯營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合理。在評價過程中,對于定量指標,要保證數據的客觀真實性;對于定性指標,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由相關研究專家和調查對象對有關指標給出評判,然后通過統計及計量分析確定指標數值。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在某些指標的適用性以及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由于牧民自身的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對一些指標意義的理解程度會有所不同,這也將影響指標的取值。再者,在績效評價的過程中往往關注于合作社自身,容易忽略與其相關聯的一些因素,這也將影響合作社績效的評價效果。總體上看,對草畜聯營合作社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次創新,通過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指標集合體實現對草畜合作社的整體組織功能、經營水平、社會服務和運作效率的綜合性評價。就客觀地評價結果而言,可以合理地將草畜合作社進行橫向比較,從而找出合作社發展的問題所在,推進政府科學決策,引導草畜聯營合作社健康快速地發展。
[1] 邵 強,李友俊,田慶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法[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4,28(3):74-76,105.
[2] 熊延虹.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5):13-14,32.
[3] 寧 江.湖南柑橘產業化經營中農民合作社功能與績效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4] 黃曉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研究——以內江市33個養殖業合作社為例[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9.
[5] 李新曼,周 靜,孫若愚.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探討基于對遼寧省東部調研的實證分析[J].新疆農墾經濟,2011(10):12-15,64.
[6] 王 芳,過建春.香蕉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研究[J].熱帶生物學報,2011,2(2):178-186.
[7] 高利芳,修長柏.牧民合作社是保護草原生態的有效組織載體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32(2):96-101.
[8] 孫艷華,劉樂英.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研究綜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11(6):96-100.
[9] 浙江省農業廳課題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初探[J].農村經營管理,2008(10):1-3.
[10] 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及其驗證[J].農業技術經濟,2009(4):11-19.
[11] 趙佳榮.農民專業合作社“三重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2):119-127.
[12] 冉赤農,霍學喜.楊凌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6):2-4.
[13] 馮麗莎,郭麗華.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財務管理,2013(1):1-2.
[14] 侯向陽.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是解決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徑[J].中國草地學報,2010,3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