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明
(寧夏固原市中醫醫院放射科 寧夏 固原 756000)
腰椎滑脫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疾患,根據不同的病因、滑脫程度和類型,臨床治療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對其病因的分類及程度的判斷很重要。CT 容積掃描多平面及三維重建能清晰顯示腰椎體連接部位的解剖結構,能準確地判斷滑脫的病因、滑脫程度和類型。本文就其方法及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
選取我院近一年CT 容積掃描示腰椎滑脫病例86例,其中男65例,女21例,年齡18-72 歲,平均48 歲。對其原始數據進行薄層重建,重建層厚1mm,間隔0.75mm,重建核為中等平滑。將薄層圖像傳輸到后處理工作站分別進行多平面及三維等方式進行重建。多平面重建以矢狀位及冠狀位為主,矢狀位自椎體右緣重建至左緣,冠狀位自椎體前緣重建至棘突,重建層厚3mm,間隔3mm,骨窗觀察;三維重建以容積再現為主。掃描方法:采用SOMATOM perspective 128 層螺旋CT 機。患者取仰臥位,自第一腰椎緣連續掃描至第一骶椎下緣。掃描層厚5mm,行連續掃描。管電壓130kV,智能毫安,螺距1.5。
發病年齡及性別:小于20 歲1例,占1.2%;20~50 歲70例,占81.3%;大于50 歲17例,占19.8%。男性57例,女性11例,男女比為5:1。滑脫原因:椎小關節及椎弓峽部發育異常3例,占3%;椎弓峽部不連28例,占32%,其中外傷性1例,慢性損傷性27例;椎小關節退變,紊亂57例,占66%。滑脫程度:輕度滑脫81例,占94%;中度滑脫5例,占6%。滑脫椎體:第三腰椎滑脫3例,占3%;第四腰椎滑脫15例,占17%;第五腰椎滑脫68例,占79%。滑脫方向:向前滑脫74例,占86%;向后滑脫12例,占14%。
腰椎滑脫是指由于先天性發育不良、勞損、外傷等原因造成相鄰椎體骨性連接異常而發生的上位椎體與下位椎體部分或全部滑移。根據脊椎滑脫的原因分為五型:Ⅰ.發育不良:骶骨或第5 腰椎椎弓的先天性發育異常(圖1)。Ⅱ.峽部病變:分為三個亞型:A.脊椎峽部不連:見于該處的疲勞性骨折(圖2、3);B.不伴分離的脊椎峽部拉長(圖4);C.嚴重的峽部骨折。Ⅲ.退行性變:椎間盤和椎間關節部退行性變引起椎體間不穩定。Ⅳ.外傷性:峽部以外的急性外傷導致骨折。Ⅴ.病理性:伴有全身或局部雇個病變[1]。臨床最常見的是退行性腰椎滑脫及峽部崩裂,據統計分別占腰椎滑脫的35%和15%[2],而我院統計則分別達到66%和32%。筆者分析這應與我院中醫性質有關,就醫患者大部分以慢性腰腿痛為主;發病年齡多在20~60 歲,占8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5:1。腰椎滑脫部位以腰5 椎體最常見,發生率為79% 。前滑脫(占82.8%)、后滑脫(占17.2%)。因腰椎滑脫臨床癥狀與椎間盤病變相似,以腰腿痛為主,故臨床多以椎間盤CT 軸位掃描檢查為主。而腰椎小關節及峽部解剖結構特殊,在三維空間呈斜矢狀位,與冠狀、橫斷面均不平行,故在軸位掃描圖像常不能直觀顯示,對于滑脫原因的鑒別不太理想,并且部分峽部病變易被忽略漏診。多層螺旋CT 容積掃描并多平面及三維重建可從不同角度和方位重建,可以直觀的觀察小關節及椎弓峽部情況,為鑒別椎體滑脫的原因提供可靠的信息,對指導臨床針對性治療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1] 孔慶奎,謝元忠,王立民.脊柱疾患影像診斷學[M].內蒙古: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7.
[2] 賈寧陽,王晨光.脊椎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