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格
(河南省伊川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 伊川 471300)
缺氧缺血性腦病常引起新生兒死亡和幸存兒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本病要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和減輕對患兒神經系統的影響。筆者近年來應用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96例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均符合《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臨床診斷標準》,排除先天遺傳性和代謝性疾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常規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33.41-43.02 周,平均(37.95 ±1.58)周,體重2.48-4.35kg,平均(3.27 ±0.40)kg,其中輕度12例,中度26例,重度10例;觀察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33.35-42.96 周,平均(37.84 ±1.52)周,體重2.45-4.38kg,平均(3.21 ±0.38)kg,其中輕度11例,中度25例,重度12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體重及病情等基線資料相比較,經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患者給予吸氧、保暖,抗驚厥、降顱壓、促進腦神經細胞代謝,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維持血壓、血糖穩定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納洛酮注射液,0.4mg 加入10%葡萄糖液40ml 中靜脈滴注,并且在4h 內靜滴完畢,1 次/d,治療后觀察兩組患兒呼吸改善時間、驚厥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變化。
數據資料用spss18.0 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 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 <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治療3-5 天后,患兒癥狀、體征平穩,無抽搐,前囟張力、瞳孔、肌張力等恢復正常;有效:治療3-5 天后,患兒癥狀、體征好轉,抽搐基本停止,前囟張力、瞳孔恢復正常,肌張力顯著好轉:無效:治療3-5 天后,患兒癥狀、體征未見顯著好轉或者加重。
兩組在呼吸改善時間、驚厥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常規組(P <0.05)。兩組總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常規組(P <0.05)。
表1 兩組呼吸改善時間、驚厥消失時間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呼吸改善時間、驚厥消失時間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s)
經t 檢驗,★P <0.05。
?

表2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在圍產期因多種原因導致缺氧引起的腦部損傷性病變。患兒缺氧后腦組織灌注血流量下降,導致腦組織供養供血不足,致使腦組織細胞出現能量代謝發生異常,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嚴重者導致腦組織細胞的凋亡[2]。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研究表明,腦組織在缺氧情況下,患兒垂體、腎上腺和神經等組織中的內源性阿片樣物質會大量的進行釋放進入血液循環,使血液及腦脊液中的阿片樣物質顯著的升高。而阿片樣物質升高可促使患兒β-內啡呔升高,β-內啡呔升高后可抑制呼吸中樞,出現呼吸異常;抑制兒茶酚胺和前列腺素的血管效應,導致血壓下降,心率減慢[3];還可抑制腦細胞的能量代謝,使細胞膜穩定性下降,加重腦細胞水腫。因此降低阿片樣物質及抑制β-內啡肽的釋放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納洛酮為阿片樣受體拮抗劑,其本身幾乎無藥理活性,但能競爭性拮抗各類阿片受體,進入體內后可對缺氧缺血腦組織的應激反應進行抵抗,抑制β-內啡呔的大量釋放[4],改善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提高腦灌注,維持腦正常代謝,減輕腦水腫[5];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加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程度,保護和促使腦功能恢復;同時還可非特異性的催醒作用和解除呼吸抑制作用,從而使臨床癥狀迅速緩解[6]。本次臨床研究顯示,應用納洛酮的觀察組可快速改善患兒癥狀及體征,在呼吸改善時間、驚厥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 <0.05);兩組的總體有效率比較,觀察組已明顯優于常規組(P <0.05)。表明納洛酮用于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起效快,療效顯著,對于減少新生兒后遺癥和降低病死率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麥海珊.納洛酮治療98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4):444-445.
[2] 劉雅琴,夏義麗.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50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1):146-147.
[3] 蹇涵.納洛酮應用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學,2011,17(13):83-84.
[4] 賀利湘.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的臨床觀察[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5):79-80.
[5] 鄧提虎,吳小玲.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早期應用納洛酮治療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8):47-48.
[6] 鄭紅玲.納洛酮聯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