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陳琳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中心衛生院皮膚科 浙江 寧波 315000)
筆者在臨床上以中藥五苓散配合常規西藥治療丘疹性蕁麻疹30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選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皮膚科門診,共收集符合條件的病人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9 歲,平均6 歲;病程1-10 天,平均5 天;對照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3-10 歲,平均5 歲;病程2-8天,平均4 天。其中四肢伸側皮疹32例,軀干和四肢均有皮疹者25例,面頸部3例。所有病例治療前均未接受其它的治療,亦無其它系統性疾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癥狀體征方面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臨床皮膚病學》[1]中關于丘疹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⑴皮疹多發于軀干,四肢伸側,群集或散在。⑵為綠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帶紡錘形的紅色風團樣損害,有的可有偽足,頂端常有小水皰,有的發生后不久便成為半球形隆起的緊張性大水皰,內容清,周圍無紅暈⑶瘙癢劇烈,一般無全身癥狀。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顆粒(海南新世通制藥有限公司)5mg 每日1 次口服,體重大于30KG 者,10mg 每日1 次口服;爐甘石洗劑適量,每日3 次外用患處;治療組在對照組的用藥基礎上予以五苓散方加減,主要藥物組成:豬苓10g,澤瀉15g,白術10g,茯苓10g,桂枝6g,白鮮皮30g,地膚子10g。上述中藥為成人分量兒童酌減,每日1 劑,煎湯分2次內服。
兩組均連續用藥七天,分別于治療第三天和第七天觀察療效,治療期間,盡量防止昆蟲的再次叮咬,避免食用辛辣葷腥等易過敏刺激的食物。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皮疹全部消退,無新疹出現,瘙癢消失,留有色素沉著;顯效:皮疹數消退>70%,無新疹出現,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疹數消退>50%,瘙癢有所減輕;或皮疹數雖消退>70%,但仍有少許新的皮疹出現,瘙癢有所減輕;無效:皮疹消退不足50%,瘙癢無減輕,新疹仍成批出現。痊愈率加顯效率計為有效率。
見表1.治療第3 天及第七天后治療組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增高,療效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均未發現不良反應。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丘疹性蕁麻疹又名蕁麻疹樣苔蘚,嬰兒苔蘚。春秋季多發,多見于幼兒及兒童。西醫目前均認為與昆蟲叮咬有關,如臭蟲、跳蚤、虱子、螨蟲、蚊、狗疥蟲、蠓蟲類昆蟲等叮咬所致的。節肢動物叮咬皮膚后注入唾液,使對這些物質過敏的兒童產生的遲發性過敏反應。該疾病在農村基層醫院皮膚門診非常多見,由于伴發劇癢常影響睡眠父母就醫也比較心切。中醫也認為本病是由于幼兒先天稟賦不耐臟腑嬌嫩,外加昆蟲叮咬蟲毒聚結于皮膚所致,《諸病源候論》稱之為"水疥"[3]。中醫認為但凡皮膚諸疾有水皰,滲液,腫脹,風團者,均可認為水液失衡所致,而五苓散 乃《傷寒論》經方,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和解表里,調節升降,通暢內外上下各處之氣機,為專司水液代謝的和劑。其中澤瀉性寒泄熱,甘淡滲濕,豬苓、茯苓滲濕利水,白術健脾利水,桂枝通陽利水,加上白鮮皮燥濕祛風止癢,地膚子利濕止癢,全方共奏利濕止癢之功,再配合西藥抗過敏治療,契合中西醫病因及癥狀。正如本文結果所示可以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醫生的斟酌應用。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l:61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5.
[3] 范瑞強,廖元興.中西醫結合臨床皮膚性病學[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200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