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編譯

●中歐的科學重生正在加速,但是需要更進一步的幫助才能繁榮。
1989年秋天,在納粹德國侵略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五十年后,東歐劇變。柏林墻的倒塌改變了中歐地區的政治生態。在此之后,中歐的科學事業也進入了艱難的轉型。
在這一地區的國家,知識分子精英和科研機構對發生在1989年后的政治巨變都毫無準備。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后,向議會式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轉變都已經完成。但科學事業依然舉步維艱。轉機出現在2004年,從這一年開始歐盟為其成員國提供了一些資助,有些國家正在謹慎地利用它來重建他們的科研能力。當然盡管歐盟提供了慷慨的援助,這些國家的科學之路仍然前途漫漫。
這個地區的主要資本就是一群日益增多的有天分的年輕科學家,他們正在重新發現科研工作是一份前途光明的職業。相比之下,在斯大林共產主義模式下訓練的最后一代科學家,幾乎不相信科學能夠在他們的國家健康發展。當自由來臨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抓住了更加能盈利的大量商業機會,或者選擇了永久移居西方國家。隨之而導致了這一地區幾乎任何部門都存在的中生代科學家的斷層。
對科學的興趣正在迅速提升。在波蘭,從1990年開始,學生數量已經增長了五倍。整體上,歐盟兩千萬學生中有四分之一強來自新的成員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出生于東歐劇變后。
年輕的科學家確實會離開,他們也應該離開。但是過量的人才流失已經停止了。近年來,這個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已經創立了透明且嚴格按照能力分配的科學資助系統。但是仍然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去幫助有才能的年輕科學家在早期實現獨立。研究機構確實在雇用年輕而且獨立的學科帶頭人,比如華沙的國際分子和細胞生物研究所。
這一地區的大學離國際性的研究機構還有很長的路。但是認為中歐在全球科學中只是一個窮親戚的想法已經過時了。從2004年開始,無數的實驗室已經被重新打造以沖擊有競爭力的科學。最好的機構現在的條件與新加坡、中國以及沙特有抱負的實驗室已經相差不大。但是,中歐的科學管理者缺乏亞洲和中東對手招募外國人才時鼓吹實力和進取心的勇氣。
新一屆的歐盟委員會有意幫助這個地區提高科學形象。近年歐盟啟動的800億歐元的“Horizon2020”項目包括一項目標性很強的計劃,這項計劃邀請中等發達的成員國和更加富裕的國家合作,建設新的或者升級現有的研究中心。西方領先的研究機構應該會接受這樣的邀請。
與知名的英國大學或者有名望的德國Max Planck機構的合作,無疑會提高中歐的科學視野和幫助提高該區域參與歐盟資助的研究。歐盟數以億計的資金已經被劃到2014-2020年間,科研機構必定會成為主要的受益方之一。
科學處于歐盟政策的中心位置。它在很多中歐國家的復興,成為了加速歐盟社會化和政治化融合的一個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