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奕 薛一濤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250014)
“藏象”二字首載于《素問·六節藏象論》。張景岳對藏象的解釋是“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F代的解釋是:藏(音臟),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象,是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其實質是中醫對人體內臟解剖、生理和病理的認識?!吨嗅t基礎理論》[1]認為中醫的臟腑“不僅僅是形態學結構的臟器,而是在其形態學結構的基礎上,賦予了某些特殊機能的生理病理學系統”。
中醫系統論是關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統規律的學說。它以經典中醫學的系統論思想為基礎,運用現代系統科學進行發掘和發展,形成作為中醫學與系統科學交叉的專門理論,為發展醫學系統論奠定基礎。經典中醫學的系統論思想至少有以下重要內容[2]:第一,整體觀和整體觀指導下的全人調節;第二,聯系觀和聯系觀指導下的矛盾調節;第三,穩態觀和穩態觀指導下的功能調節;第四,動態觀和動態觀指導下的自主調節。系統論思想是中醫學術的思想精髓,是中醫特色的實質和核心,研究和發展中醫系統論,是實現中醫現代化的思想基礎,也是系統科學在人體領域應用研究的需要。
系統論的系統概念是一個一般科學概念。系統論所講的系統,是指包含著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有確定性能的整體。藏象學說以五藏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將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臟腑形體官竅聯結成有機整體。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通過經絡與六腑相表里,開竅于五官,其華在體,主精神、情志、體液,通過陰陽五行在生理上相互促進或功能上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性。系統的整體性指出系統整體的屬性、功能、行為原則上區別于系統各要素的屬性、功能、行為或其相加和,呈現了各要素所沒有的新特性,這種新特性不可還原為各要素的特性來說明,其性質功能和運動規律只有在整體上才能顯示出來[3]。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主要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及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五臟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為用,代謝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五臟,代表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中。具體聯結的系統結構有:肝系統(肝-膽-筋-目-爪),心系統(心-小腸-脈-舌-面),脾系統(脾-胃-肉-口-唇),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腎系統(腎-膀胱-骨髓-耳-發)。
《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五臟的共同生理特性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五臟系統的功能見表1。
人體所劃分的五個系統之間有生克關系。形成既分工又合作,并與外界環境相通的整體狀態。中醫的“五藏”系統也存在著不同的方面和層次。在疾病狀態下,五藏系統功能失調,產生病理變化,病變部位即是五臟系統病位[4]。五臟的病變過程,存在層次的差異[5]?!秲冉洝返奈迮K病傳變規律,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五臟層次關系[6]?!端貑枴てげ空摗氛f:“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腑。”五藏層次理論在臨床中經常被應用,五藏之間通過經絡相互聯系,在生理上密切相關而又協調平衡,因而,某一臟腑的病變,常常影響到他臟而發生傳變。例如心氣血功能失常,可以導致肺氣郁滯,宣降失司,而見咳喘不得平臥。
五藏有各自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五藏之間的關系更應注重五藏精氣陰陽及其生理機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相互滋生、相互協調。五藏之間的關系見表2。
惲鐵樵在他的 《群經見智錄》中說,中醫的五臟是“四時之五臟,而非血肉之五臟?!甭撓档较到y理論,更準確地講,以五藏為中心的各子系統,是天、地、人相統一的五藏。五藏符合系統整體的屬性、功能、行為,具有系統所具有的整體性、功能性、層次性、聯系性。因此,運用系統論的性質和原理對中醫“五藏”的概念和本質進行更準確、更透徹地剖析,對中醫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表1 五臟的功能

表2 五臟之間的關系
[1]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99
[2] 祝世訥.論中醫系統論.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0,14(6):367
[3] 李曉亮,樊凱芳.從系統論觀點認識中醫的“證”.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50
[4] 吳承玉,徐征,駱文斌,等.五臟系統病位特征與基礎證的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3):201
[5] 楊梅,魯法庭,嚴石林,等.從臟腑層次證候多重性及辨證層次性看臟腑辨證細化分型.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9):5
[6] 李洪健.五臟層次論.山西中醫,2000,1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