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簡介:
傅深,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博士生導師,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1993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腫瘤放射治療學博士。1996~2004年先后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屬醫院腫瘤中心及Fox chase腫瘤中心工作。
近年先后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著80余篇,SCI論文30余篇,著作(副主編)2部,參編英文著作2部。作為主要人員參與的研究項目分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及上海市衛生局等多項項目,近年獲得科研經費約300萬元。
即使不是醫療行業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業的同仁,無論年長還是年幼,提到他,總會有很多人頷首。
他就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傅深教授。同時他還兼任中華放射腫瘤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委員, 上海抗癌協會理事等職務。這許許多多的頭銜,代表了他曾經付出的無數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著他需要肩負的責任。
傅深將自己所有的熱情和精力,致力于中國腫瘤學科的發展。他在腫瘤臨床、放射生物基礎研究領域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為推進腫瘤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其醫其人:不拋棄、不放棄
“行醫先做人,你心里是否想著病人”,采訪中傅深教授常常這樣說,“對每一位腫瘤患者來說,治療成功與否,只有100%或0%的結果。一絲希望,你放棄了,就可能變為0%的希望;你努力了,就可能成為100%的成功。”熟悉傅深教授的人說,他總是能夠在患者絕望時給予希望。其實按他的說法很簡單,“你只要換位思考,心里想著病人。”總結一句話就是:道德、良知。
曾有一位胃癌患者,她在很多醫院就診過,因為病人的身體狀態非常差,不能手術,來到傅教授這里是被抬過來的。但詢問家屬病情及進一步檢查后,傅深教授了解到,盡管胃部的腫瘤較大,病程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 但并沒有出現遠處轉移。“從我的角度來說,腫瘤的惡化程度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差,腫瘤特征顯示以局部生長為主,盡管病程長且局部腫瘤生長快,但未出現遠處轉移。因此,如果我們能采取一些針對引起病人癥狀的局部腫瘤治療,把胃腸通道改善了,很可能改善病人體質,這個病人的情況就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傅深教授對我們說。此時,如果醫生良心的天秤稍稍往自己這邊傾斜一點,結論是顯而易見的。治療一個月后,這個病人從躺著插著管子,到可以自己慢慢站起來活動,腫瘤消退得非常明顯。“所以說哪怕就是這樣一個局部晚期的腫瘤,根據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療手段,還是能夠看到希望。病人現在已經出院三年了,在家里可以做很多家務,還可以帶孩子。”傅深教授欣慰地說。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這就是“德”,如果醫生缺少一點,同樣是這個病人,便可能拖延到最終無藥可治。“對于生命的敬重,是醫者所必須具備的風范,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不拋棄,不放棄。”傅深教授說。
醫學進步源動力:在轉化研究中尋找靈感
回溯現代生命醫學領域的發展進程,每一個重要的飛躍都是由技術進步所驅動的。而這些技術進步大都來自其他相關交叉領域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新的技術和實驗方法帶來的不僅僅是實驗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使得許多新的生命現象得以發現,從而引發并解決新老生命科學更深層次的問題。
具有深厚臨床經驗和海外基礎研究背景的傅深教授深知:醫學的進步,尤其是腫瘤醫學的進步離不開基礎生命科學研究及其他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他善于從臨床實踐中提煉問題,通過精心設計課題方案,圍繞臨床問題,在轉化研究中尋找解決的方案和方法。
放射治療作為腫瘤傳統治療手段,其發展已有百年歷史,通過幾次技術革新,使如今的放射治療成為精準、細致的腫瘤治療手段。但面臨的根本問題是:腫瘤是否對傳統放射治療敏感。傅深教授轉變思維,積極探索影響腫瘤放射敏感性的分子機制,針對腫瘤細胞本身的生物學特征,創新性的開展了多靶向阻斷提高放射治療的腫瘤殺滅效應的新型治療模式。這一觀點的提出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放療專業期刊發表,多次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會議中發言并獲得優秀論文獎,引起了強烈反響。
同時,傅深教授另辟蹊徑,他認識到放射治療作為一門現代醫學學科,需要綜合運用生物、物理、材料、生物工程及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僅依靠單一學科難以取得重大突破,多學科的交叉、協作與融合有望快速推動腫瘤放射治療學科的發展。他積極參加其他學科的學術交流與論壇,發言討論,思維活躍的程度令眾多其他專業的教授所折服。他了解到納米材料的獨特光學及物理學特性后,充分吸收和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精髓,為我所用,利用其表面等離子共振效應,使金納米顆粒成為光熱治療的材料,利用其表面偶聯的生物肽將納米靶向運送至腫瘤細胞內,結合放射治療,顯著提高對腫瘤的殺傷效應。當他欣喜地發現能夠動態監測循環細胞的在體流式細胞儀時,他聯想到放射治療領域爭議頗深的放射治療是否影響腫瘤轉移這一觀點上,他利用該技術動態檢測放射治療過程中體內的循環腫瘤細胞,進一步研究了放射治療對腫瘤局部控制與腫瘤遠處轉移的關聯。
“治癌神器”臨床試驗在滬完成
傳統放射治療是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但由于傳統的放射治療采用的放射源(X線,γ射線),其固有的物理和生物學特性,成為傳統放射治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尋找新的放射治療技術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上海經過十年左右科學嚴謹的論證,引進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系統,并成立了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成為全球第二家同時擁有質子、重離子技術的機構。傅深教授在論證期間作為主要論證專家負責人之一,同時,也作為國內首家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放射治療科主任,積極參與了這項技術的臨床應用。通過應用粒子治療技術尤其是碳離子射線,傅深教授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順利完成了國內首項臨床試驗,對一些難以手術或傳統放射治療難以治愈的癌癥包括頭頸部惡性腫瘤,軟組織腫瘤,肺癌,肝癌等實施了該項技術的應用。療效及放射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令人鼓舞。
根據傅深教授介紹,質子或碳離子通過同步加速器加速至約70%的光速時,這些離子射線被引出射入人體。在到達腫瘤病灶前,射線能量釋放不多,但到達病灶后,射線會瞬間釋放大量能量,形成名為“布拉格峰”的能量釋放軌跡。整個治療過程好比針對腫瘤的“立體定向爆破”,而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顯著減少,不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碳離子殺滅腫瘤細胞的能力又比傳統放射治療明顯增加,進一步為粒子治療技術造福于腫瘤患者提供了保障。在國內首例臨床試驗中,醫院技術團隊通過高精度患者定位和影像驗證系統、離子束流門控系統、筆形掃描技術,將患者的病灶精確定位,并像切面包一樣,將病灶分割定位成每片約4毫米厚的薄片。粒子通過同步加速器準確進入病灶,在每一片薄片上精準“爆破”。

經過傅深教授領銜的團隊不斷的臨床累積和科學探索,他的團隊在近5年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衛生局等多項基金資助,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高質量SCI論文30余篇。別人看到他異于常人的天賦和才智時,看不到他為了這一個個“異于常人”的想法背后的故事。深夜里,他在實驗室伏案研讀文獻,與研究生討論實驗方案。通過幾年努力,傅深教授已經打造出一支優秀和高效的臨床科研團隊。無論臨床多忙,他依然堅持抽空每周與研究生討論課題方案及進展情況,他說“我們只有堅持信念,排除萬難,團結協作,才能勇攀一座座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