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間作綠肥是一項重要的幼齡茶園培肥方式,本研究通過種植夏季和冬季綠肥,篩選適宜于幼齡茶園的綠肥種類。通過比較夏、冬共11種綠肥的生物產量;綠肥對茶園耕層土壤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和有機質含量的影響情況;和綠肥間接地對茶樹熒光生理的影響,本研究篩選最適宜幼齡茶園種植的綠肥為夏季的墨西哥玉米和冬季的黑麥草。
關鍵詞 幼齡茶園;綠肥;產青量;耕層土壤;熒光
中圖分類號:S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1-025-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127.1345.01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1/27 13:45:41
間作綠肥是一項重要的幼齡茶園培肥方式。本研究通過種植6種夏季綠肥和5種冬季綠肥,比較綠肥的生物產量,以及施用綠肥對茶園耕層土壤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和茶樹熒光生理的影響。具體試驗經過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綠肥種類
1.1.1 夏季綠肥
夏季綠肥共6種,包括田菁、花生、南方苜蓿、綠豆、箭舌豌豆、墨西哥玉米。
1.1.2 冬季綠肥
冬季綠肥共5種,包括黑麥草、白三葉、紫云英、黃花苜蓿、蠶豆。
1.2方法
(1)分別于4月中旬和11月中旬在幼齡茶園布置隨機區組試驗,種植上述2季綠肥種類,并根據2季不同種綠肥的產綠特點,進行相應的田間管理。
(2)割青及埋青時調查各處理單位面積內綠肥的產青量,以明確各綠肥的生物產量。
(3)埋青前、埋青后3個月、埋青后6個月共3次采集茶園耕層土樣,并在風干磨碎后進行檢測,檢測內容主要有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及有機質,以研究各種綠肥處理對耕層土壤狀況的作用。
(4)2季綠肥埋青后3個月調查對應小區的茶樹熒光參數變化,以明確綠肥種植對茶樹光合作用的影響。
2結果與分析
2.1綠肥的生物產量
通過對2季綠肥生物產量數據的分析,夏季綠肥和冬季綠肥的生物產量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夏季綠肥中,生物產量最高的為墨西哥玉米,其次是花生、綠豆等,墨西哥玉米生物產量顯著高于其他的綠肥品種。冬季綠肥中生物產量最高的為黑麥草,其次為蠶豆,二者差異顯著,又顯著高于其他綠肥品種的生物產量。從2個圖中可以看出,墨西哥玉米和黑麥草的產量在2個種植季里分別具有明顯的優良特性。
2.2綠肥對茶園土壤的影響
2季綠肥對茶園土壤的影響情況如表1所示。夏季綠肥中的墨西哥玉米,冬季綠肥中的黑麥草,在埋青前后,經過腐熟作用,最終對土壤pH值,有機質、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作用;夏季綠肥中的花生和綠豆,冬季綠肥中的蠶豆也對茶園土壤酸堿度和整體營養情況有一定增益作用;其他綠肥對茶園土壤的作用度相應偏小,且影響效應不夠一致,相關度較低。
2.3綠肥對茶樹熒光特性的影響
2季綠肥對茶樹熒光特性的影響情況如圖3和圖4所示。2季綠肥處理后的幼齡茶樹,雖然熒光Fm值和F0值存在著一些區別,但各處理間并未構成顯著差異。這表明,只經過1季綠肥的種植和埋青腐熟處理,茶樹熒光參數并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即綠肥對其影響效果不明顯。
3小結與討論
3.1小結
通過本試驗結果發現,最適宜幼齡茶園種植的綠肥為冬季的黑麥草和夏季的墨西哥玉米。
3.2討論
與林新堅等[1]在研究施用綠肥的過程關注到了綠肥的施用年數不同,本研究中綠肥種植的時間偏短,因為氣候等因素而造成的不確定性則難以免除,而且難以產生積累效應,故本研究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論存在著一定差異[2-4],本研究所得最適宜種植的綠肥品種還需進一步的試驗驗證。另外,在之后的驗證研究中,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和內容值得借鑒,如王建紅等[5]研究了根際微生物的活動情況,朱慶松[6]則結合其他物理覆蓋物研究了綠肥覆蓋情況等。
李明杰等[7]在研究種植白三葉綠肥的關鍵技術時發現,白三葉與根瘤菌的共生關系尤為重要。本研究最終篩選的黑麥草和墨西哥玉米2種綠肥均系禾本科植物,與傳統經驗中綠肥種類多豆科植物的情況不同,這可能是因為試驗茶園長期未種植豆科綠肥,缺少與豆科綠肥共生的根瘤菌所致。
參考文獻
[1]林新堅,黃東風,李衛華,等.施肥模式對茶葉產量、營養累積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151-157.
[2]李慧玲,林乃銓,郭劍雄,等.不同綠肥品種在茶園的生態適應性[J].茶葉科學技術,2011,(4):24-27.
[3]傅海平,常碩其,劉紅艷,等.茶園綠肥品種的篩選[J].茶葉通訊,2010,(3):6-7.
[4]劉義平.生態茶園經濟綠肥的適宜品種及其主要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1,(5):106-107.
[5]王建紅,曹凱,傅尚文,等.幾種茶園綠肥的產量及對土壤水分、溫度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09,(1):100-102.
[6]朱慶松.信陽毛尖茶園不同覆蓋措施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7]李明杰,郭錦華.幼齡茶園套種白三葉關鍵技術[J].中國茶葉,2011,(1):17.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