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報道在重慶市城口縣發現的珍貴野生蘭科花卉——大葉火燒蘭(Epipactis mairei)。對該種的形態特征進行描述,簡介其生境、地理分布、分布區狀況、用途及繁殖方式等。
關鍵詞 野生花卉;大葉火燒蘭;重慶市城口縣
中圖分類號:S682.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1-031-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127.1346.01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1/27 13:46:07
蘭科植物是極其珍貴而稀有的植物資源,其花色豐富,花型奇特,種類繁多,具有頗高的觀賞價值,在世界花卉大家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其生境條件的獨特性、脆弱性和人類活動對其的破壞,很多物種已處于漸危、瀕危狀態[1]?,F世界所有野生蘭科植物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范圍,是植物保護的“旗艦”類群[2]。
大葉火燒蘭(Epipactis mairei)屬陸生蘭種類[3],隸屬于蘭科(Orchidaceae)火燒蘭屬(Epipactis),是我國特有的野生珍貴花卉?;馃m屬約20種,主產歐洲和亞洲的溫帶及高山地區,北美也有。我國有8種2變種[4]。重慶分布2種[5]。
筆者于2014年6月在城口縣東安鄉野外考察時,于1400 m的疏林山坡下發現了野生蘭植物4棵,經查閱文獻檢索,確認為大葉火燒蘭(圖1~圖3)。
1形態特征
地生草本,高30~70 cm;根狀莖粗短,有時不明顯,具多條細長的根。莖直立,上部和花序軸被銹色柔毛,下部無毛。葉片5~8枚,互生,中部葉較大;葉片卵圓形、卵形至橢圓形,長7~16 cm、寬3~8 cm,先端短漸尖至漸尖,基部延伸成鞘狀,抱莖??偁罨ㄐ蜷L10~20 cm,具10~20朵花;花黃綠帶紫色、紫褐色或黃褐色,下垂;中萼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舟形,長13~17 mm、寬4.0~7.5 mm;側萼片斜卵狀披針形或斜卵形,長14~20 mm、寬5~9 mm,先端漸尖并具小尖頭;花瓣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1~17 mm、寬5~9 mm,先端漸尖;唇瓣中部稍縊縮而成上下唇,下唇長6~9 mm,兩側裂片近斜三角形,上唇肥厚。蒴果橢圓狀,長約2.5 cm,無毛。花期6—7月,果期9月[4]。
2生境及地理分布
大葉火燒蘭產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西部、重慶、云南西北部、西藏。生于海拔1200~3200 m的山坡灌叢中、草叢中、河灘階地或沖積扇等地[3]。近年來,由于人類長期大量采挖和生境脅迫等原因,大葉火燒蘭的野生資源已日漸減少,處于瀕危狀態。
3分布區狀況
分布地區天然植被保存完好,較偏僻,人類活動少。分布地位于山坡疏林下,灌木層植被少,草本豐富,光照好。該種附近還分布有紫珠屬(Callicarpa)、山螞蝗屬(Leguminosae)和鹽膚木屬(Rhus)等植物。
4用途及繁殖
大葉火燒蘭植株較大,葉大形,脈紋美麗,花序總狀,花色淡雅,花型奇特,是優良的野生花卉種質資源,很好的觀葉、觀花植物[6]。喜光照,耐干旱,可盆栽點綴窗臺、陽臺,成片栽植于公園、庭院或用于花壇、花境的綠化美化。
秋季停止生長后進行分株繁殖。
5研究意義
大葉火燒蘭是中國特有的珍貴物種,對研究蘭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系統進化發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該種在城口縣雖有記載,但實際分布地和數量不詳,本次調研的發現,對豐富重慶市蘭科植物資源、國家瀕危植物資源有重要意義,亦為重慶市野生花卉開發利用提供引種資料。目前,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的保護工作正面臨著十分嚴重的挑戰,應積極建立蘭花自然保護區,加強宣傳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注重研究蘭科植物育種栽培技術,使我國野生蘭花資源得到切實的保護[7]。
參考文獻
[1]羅毅波,賈建生,王春玲.中國蘭科植物保育的現狀和展望[J].生物多樣性,2003,11(1):70 -77.
[2]趙芳,張改霞,李先敏.太白山蘭科植物資源及其保護利用[J].中國林副特產,2009(6):74-77.
[3]吳國芳,馮志堅,馬煒梁,等.植物學(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53-357.
[4]郎楷永.中國植物志(第十七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0.
[5]楊昌煦,熊濟華,鐘世理,等.重慶維管植物檢索表[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97.
[6]邢福武,曾慶文,陳紅鋒,等.中國景觀植物(下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559.
[7]羅毅波.中國蘭科植物的保護策略[J].中國林業,2003,11(B):24-25.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