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河北省農業發展現狀,分析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目標和具體對策。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1-031-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1205.1609.03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12/5 16:09:17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改變傳統農業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科技得到廣泛應用,這是傳統農民不可能擔負起的重任,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之所以為“新”,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比職業農民更大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就需要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確立培育目標與培育對策。
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標
1.1新型職業農民要有比傳統農民更強的社會責任感
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而且還為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農業也是國家自立的基礎,如果農、副產品不能保持自給,過多依賴進口,一旦國際局勢發生變化,勢必陷入被動,甚至危及國家安全。“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中國經濟發展遠景規劃,如果讓農業拖了后腿,最終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河北省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農業現代化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化的最終實現,也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獨立的大問題,讓新型職業農民真正意識到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才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牢固樹立發展現代農業的堅定信念,并為之奮斗終生[1]。
1.2新型職業農民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這是我國現階段各行各業普遍適用的職業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道德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河北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道德建設要以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為核心,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不斷提高他們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從而使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樹立產品質量安全、行業誠信、服務人民和社會的精神品格。
1.3新型職業農民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
幾千年以來,中國的農民們過的是一種“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封閉自守,安于現狀,形成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農民的小農意識——自私、狹隘與短視。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的從業者,農業現代化的建設者,絕不能安貧樂道,應該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新型職業農民要了解、熟悉黨和國家在“三農”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要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前途,要有集體主義精神,堅決摒棄傳統農民那種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的思想。
河北省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要教育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不迷信、不盲從,有民主精神,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努力提高的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
1.4新型職業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短板,農業現代化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會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因此,新型職業農民要有著眼未來、自我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河北省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應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不斷提高自己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培養開拓進取的精神。這樣才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利用現有的生產經營平臺,進一步擴大經營范圍、規范經營活動和提高經營水平,實現農村產業的優化升級,改變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不斷創新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并在改造物質生活的同時,改變自己的精神生活。
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
2.1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
2013年1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關于誰來種地,核心是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真正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保障的法律和法規,現行的法律都是從宏觀層面做出一些規定,不是從各省各地區的實際出發,因此缺乏可操作性。
河北省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京津的菜籃子、米袋子,必須把農業基礎打牢固,必須深刻認識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法律法規,明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地位、目標、任務、資金投入,規定政府、行業、學校等的責任和義務,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權利和義務[2]。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一支肩負著農業現代化重任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2.2建立與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模式
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從業者,河北省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從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出發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創新培訓模式。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有項目性培訓、農廣校和職教中心培訓模式等,但這些模式不但存在著各種問題,而且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這些模式基礎上還要不斷創新,建立起符合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的培訓模式,如田間學校模式、互動交流相結合模式、網絡培訓模式等。這些模式在農廣校和職教中心基礎上,以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核心組織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的原則,目的在于盡快建立起按照不同經濟區域、不同產業領域和不同培訓目標,并且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2.3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機制
當前,我國進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時期,針對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業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狀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就顯得尤為緊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的構建要以其現實困境為出發點和著力點,明確培訓主體,整合培育資源,優化培育對象,完善培育內容,規范培育形式以及完善培育制度和外部環境,盡快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產業引導”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育機制。
從河北省的情況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應結合河北省的實際情況,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依據農村產業發展實際,以農業、教育部門為主,包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共青團、婦聯、扶貧等部門多部門聯運,共同制定出合理、規范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機制[3]。
2.4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投入與宣傳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指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基礎性、社會性,是政府部門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工程。
河北省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與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學實訓基地建設,改善培育培訓條件;整合項目資源等,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合力。在這一基礎上,要積極宣傳各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好做法好經驗,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經驗交流,在全社會營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氛圍,推動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開展,培育造就一大批以農為業,以農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形成務農光榮,務農富裕,務農也能現代化的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朱啟臻,聞靜超.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J].農業工程,2012,2(3):1-4.
[2]胡小平,李偉.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57-62.
[3] 沈紅梅,霍有光,張國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基于農業現代化視閾[J].現代經濟探討,2014(1):65-69.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