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調查資料,結合近年相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渝東北山區(城口、云陽、奉節、巫山、巫溪五縣) “三農”發展的建議。建議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富裕“三農”;發展常綠景觀林覆蓋整個山區,營造經濟林和庭園景觀裝扮民居村落,以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支撐農村經濟,建設生態文明鄉鎮;以創新科技、創新管理人才為振興農村的第一生產力,建設美麗鄉村,謀求“三農”可持續發展;推行土地承包權利與承包義務對等管理,增加友好型農業和農民儲糧補貼,改種糧補貼為產糧補貼,立足區域內糧食長久自給,生產高品質農產品,提供優質服務,獲取高效益,富裕農民;生態建設納入統籌規劃,使國家生態功能保障與“三農”發展協調統一,順應渝東北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
關鍵詞 渝東北山區; “三農”;可持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0-033-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428.1119.00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4/28 11:19:00
世界從農業文明發展到現今的工業文明,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不能容忍的負面影響——環境污染。環境問題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發展,在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現代工業文明必將由生態文明所取代。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通過的“渝委發〔2013〕14號文”,將渝東北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域”,明確渝東北山區 “三農”發展的方向,順應了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渝東北山區”指城口、云陽、奉節、巫山、巫溪五縣。筆者根據調查資料,結合近年相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渝東北山區 “三農”發展的建議。
五縣區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以生態為本的必然性。建議分區域制訂發展規劃,以村組為單位,梳理出長、中、短各時期生態發展項目,引導農村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掙錢與開展家鄉生態建設兩不誤,打造渝東北山區美麗鄉村。
1將渝東北山區劃分為四大生態經濟 區域
1.1庫區周邊與溪河兩岸生態脆弱發展區
該區多陡峭,巖層多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極為脆弱,與庫區和溪河相映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適宜大面積發展竹、柏等常綠林和耐瘠的本土灌木及花卉。杜絕放牧與農業開墾,嚴禁居民將固體垃圾、糞便、廢水亂堆亂排。溪河岸邊、公路兩側宜種植四季常青的楠木、崖柏、香樟、竹類維護公路與溪河,促進森林、山水和道路融為一體,建成渝東北常綠森林景觀帶。
1.2淺丘低壩生態農業發展區
該區分布于五縣海拔900 m以下的淺丘低壩,是農作物主產區。應引導農民利用本區域優勢,瞄準市場,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食品,以高品質、多品種實現高價位,取勝于市場求發展;草食牲畜實現圈養,配套利用生物能,大量利用太陽能,建成渝東北綠色食品產業帶和庭院經濟帶,滿足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1.3中山特色農業發展區
該區分布在五縣海拔900~1400 m的森林與農地結合部。灌木林與疏林地多,人口少、耕地多,野生食用植物與食用真菌資源豐富,因此,是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特色產業的優勢區域。可利用豐富的耕地,推行糧食作物與特色經濟作物間作、套作、輪作,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控制農藥和單質化肥使用;利用種植業豐富的副產物,生態養殖生豬;利用林下豐富的草資源,圈養草食牲畜,利用大量的人畜排泄物,全面還田培肥土地,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利用疏林地大量種植魔芋、百合等耐陰性食用植物,大力發展優質板栗、核桃和本地梨、李、獼猴桃等果樹,生產有機食品滿足市場需求;利用豐富的優質藤類,發展藤編業。促進農林(畜)牧三業結合,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用優質農產品實現價值與價格相統一。
1.4高山森林旅游發展區
該區分布于海拔1400 m以上,是五縣“生物多樣性”代表區,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山清水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森林旅游的優勢區域。建議以自然保護為主題,限制農牧活動,控制林木采伐;開辟生態觀光線路,配套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城鎮居民享受自然的天然公園;以保護種質資源和旅游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自然保護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代表場所,需要保持自然原始狀態,嚴禁放牧、盜獵、采集、砍伐,限制農民從事勞作活動,有效保護動植物資源,積極爭取國家投入保護基金,確保特優物種不被滅絕。
2渝東北山區著力發展五大生態產業
2.1生態農業
本文的“生態農業”指的是用現代農業實用技術與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和諧高效的友好型農業。建議對農民進行有效的系統培訓,使之清楚明白“有林就肥土,土肥就產糧,有糧國家強;林保農,農養畜,畜肥土,土肥增糧”的生態農業理念。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逐步降低化肥用量;推行土地與作物輪換和間、套作的傳統生產經驗,降低作物病蟲危害;將農林畜(牧)漁水五業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布局、有機結合,形成生態農業結構;實行豬(禽)傳統養殖,草食牲畜圈養,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年出欄1頭毛豬4只家禽為飽和量,這樣利于生態農業發展,形成生態涵養發展區。
2.2生態旅游業
當今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使得城鎮居民向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從而使生態旅游成為人們度假休閑的最優選擇。五縣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景區共計11處,市縣級景區21處,自然景觀20處,人文景觀15處,以及還有待開發的自然景區30處。建議與臨近縣市聯合開發生態旅游業,改變各縣“單打獨斗”的旅游開發現狀。建議打造“游山玩水”和“南來北往”2條旅游線路。
(1)“游山玩水”7日游線路:主題是游山玩水,游大、小三峽觀兩岸景觀(自然和人文景觀);覽大巴山自然風光,體驗南北(坡)風土人情,嘗渝東北小吃,購山區土特產。
(2)“南來北往”7日游線路:主題是山區南來北往生態游。鑒賞大、小三峽兩岸生態文明,漫游大巴山主脊享受自然風光,感受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客居南方草場,觀云海眺望眾山小,看日出日落,開朗心胸,體驗南北風土人情。
2.3種質資源保護業
區域內有古老的農牧(禽)種質資源,五縣溪河密布,野生魚類有60余種,部分品種為稀有魚類,由于溪河水電開發,導致魚類無法洄游;近30年捕撈過度、河床開采沙石與水質污染,致使一些魚類種群已經消失。種質資源的丟失,是國家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現存的優質物種,需要爭取國家資金投入種質資源保護。建議溪河納入所在地政府管理,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捕撈。
2.4花果式庭園經濟帶
建議以農村居民庭院為中心,利用房前屋后和田邊地角,去掉雜樹雜木,大量種植本地各類水果。爭取用3~4 a時間建成花果式庭園經濟60萬戶、花果式庭園經濟帶60條,實現五縣“春天百花爭艷,夏秋碩果累累”,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2.5中蜂養殖業
五縣區域內,已知野生中蜂主要有3個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是區域內發展中蜂養殖業的基礎。根據區域面積測算,建議發展中蜂15萬群,確保農林產業正常發展。
3以創新科技、創新管理人才為振興 農村的第一生產力
3.1科技人才的利用與管理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參與建設才能完成,建議選擇有創新開拓能力的科技、管理人才,作為“三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從農、林、牧、水業務部門抽取初級以上職稱的業務骨干,分配至村(鄉)做業務顧問;從相關大學選拔實用人才,下鄉承包項目作產業發展顧問。建議農、林、牧、水業務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聯鄉包村,采取與職稱(職務)升降直接掛鉤,做出顯著成績的破格晉級,造成不良后果的降級,實行獎懲對等的管理機制。
3.2村干部的選擇與管理
本文中的村干部是指拿國家財政補貼的農村干部。具有高素質的村干部,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建議:(1)村委會候選人由選民直接提名,結合選舉委員會與村民代表聯名提名,增強選舉的可操作性;(2)針對外出務工的選民,待其大部分回家后,于春節前5~7 d組織選舉,盡量做到一人一票,代為投票的可代表自己家人的票2~3張,確保選舉質量;(3)支持選民自薦候選。
明確村支“兩委”負責人的職能職責:(1)村黨支書記職責。村黨支書記應管村黨務不具體管政務。主要職能職責是發展新黨員,發現人才,培養農村后備干部;反對農村邪教,反對封建迷信;抵制黑惡勢力;組織制定轄區內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領導村支兩委,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督促村委完成本屆目標任務。 (2)村委會主任職責。村委會主任依法履行村政務工作。領導村委會組成人員作好日常事務,完成本屆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作好村級財務公開,政務清白;協調民事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
對村干部的考核:主要考核干部是否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勤政務實,財務是否公開;村民是否遵紀守法,社會是否穩定;山體是否得到綠化,溪河是否得到凈化,居民庭院是否美化;生態經濟是否形成;農產品是否優質;農民收入是否提高;村民是否滿意。
3.3鄉鎮領導干部“三農”發展的培訓與考核
將鄉(鎮)領導干部分批次,派送到相關大學強化學習山區生態發展相關知識;將具有創新管理能力的優秀人才推薦到領導崗位;轄區內生態建設、生態環境、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經濟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
3.4國家“三農”資金投入的管理
國家對“三農”發展資金投入,建議配以“扶大扶強” 政策,更要重視扶持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對項目管理和實施項目的專業技術負責人員,采取權與責對等管理,實行責任追究;國家投入龍頭企業項目資金,建議總額不能超出該項目總效益值;推行總投入與總產出、總效益與總投入的國家資金審計管理機制,嚴防國家資金被套取。
4耕地撂荒對策與土地高效利用
4.1耕地撂荒的實質原因
自1980年國家推行土地承包政策以來,農村糧食開始大量剩余,30多年糧食價格與價值長期背離。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相對于發達的工商業而言,農業比較效益極低,農業生產受到價值規律的強力作用,加之國家勞動保護法1993年出臺并實施,勞動力能夠有效轉移,農民輕農現象突出,近年出現有部分耕地撂荒。
4.2耕地撂荒對策
承包耕地與荒山是國家對農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對土地承包有權就應有責。建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推行承包權利與承包責任對等管理,即有承包權利就有承包責任和義務,就要服從生態建設的統一規劃,如不履行承包責任,就要放棄土地經營權。發展生態農業,用高品質提高農產品價格謀求發展;建議國家將種糧補貼改為產糧貼,增加生態農業、庭園經濟和農民儲糧的補貼。
4.3土地高效利用
五縣區域內有耕地24.67萬hm2,宜林荒地31.47萬hm2。(1)種滿口糧耕地17.87萬hm2(年末總人口計),確保區域內糧食自給;(2)用2~3 a發展特色(糧、油、菜、果)種植業6.8萬hm2,滿足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要求;(3)用4~5 a發展竹類景觀林10萬hm2;(4)用4~6 a發展干(水)果、藥材經濟林11.33萬hm2;(5)用6~8 a發展楠木、崖柏等常綠景觀喬木林10萬hm2。
5發展目標與展望
實現五統一:發展生態農業與食品自給相統一,生態工程建設與自然景觀協調相統一,發展生態經濟與農民增收協調相統一,發展花果式庭園經濟與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相統一,“三農”發展項目系統實施與科學管理相統一。
遵循四大原則:(1)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食品自給與優質長久安全的原則;(2)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立足本土特色的原則;(3)資源利用堅持在保護前提下科學開發的原則;(4)“三農”發展項目滿足投入高效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實現總目標:五縣山體混交林四季常綠,森林覆蓋率上升到76.8%;溪河潔凈無漂浮物,魚類成群水見底;生態農業結構形成,農產品綠色原汁原味,實現高品質高效益,能滿足旅游業發展需求;居民房前屋后、田邊地角果(花)類齊全,春天百花盛開,夏秋碩果累累,區域內旅游業綜合產值達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35%;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以8%的速度可持續增長。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