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直接對苧麻帶皮進行化學脫膠,力求找到更經濟、更實用的收獲工藝。2010年就助劑及其濃度開展篩選試驗,試驗結果初步表明,在和原麻脫膠相同的化學藥劑處理情況下,鮮皮先經不同種類助劑和不同濃度助劑處理,晾曬而得的苧麻干皮脫膠均能達到良好脫膠效果,除精干麻色澤稍微降低外,精干麻出麻率和纖維細度較原麻脫膠均高,纖維強力有所降低,但不明顯。在所有干皮脫膠處理中,從出麻率、強力來看以干皮處理B1(0.2%NaOH溶液浸泡24 h)脫膠效果最好,比傳統工藝均高;在干皮處理B1的前期處理中,以鮮皮處理⑧(0.4%NaOH溶液浸泡24 h)效果最好。
關鍵詞 帶皮苧麻;化學脫膠;助劑濃度;工藝;出麻率;纖維強力
中圖分類號:S5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0-041-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428.1109.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4/28 11:09:00
苧麻是優良的天然纖維作物,但傳統的苧麻生產加工勞動強度大、打剝速度慢,嚴重影響下季原麻的產量和品質,同時后期脫膠造成環境污染大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苧麻產業的發展。為此,不少技術單位進行了苧麻收獲機械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大突破,但機械打剝的原麻由于外觀色澤較差、纖維膠質含量增高,增加了企業在水、化學藥劑上的成本,重要的是纖維自然排列方式由于受到破壞,在脫膠后的整理中難度增加,這些因素使得打剝機械難以推廣應用。為此,我們另辟蹊徑,直接對苧麻帶皮進行化學脫膠的一系列技術探索試驗,力求找到更經濟、更實用的收獲工藝。2010年我們就助劑及其濃度開展了篩選試驗。
1材料與方法
本試驗將同一品種的鮮皮進行10種不同方式的處理,然后自然晾干成干皮;干皮又經3種不同處理再進行化學脫膠。對照用同一品種和時期的刮制原麻,對原麻直接進行化學脫膠。然后,對干皮脫膠后生成精干麻的出麻率、支數、單纖維強力、外觀與傳統工藝生成的精干麻的出麻率、支數、單纖維強力、外觀進行比較,從而篩選出最好的助劑和最適宜的助劑濃度。
1.1試驗材料
試驗樣品:工藝成熟期收獲的苧麻品種‘C26’鮮皮。
對照:工藝成熟期收獲的‘C26’刮制的原麻。
主要化學藥品:NaOH(分析純),濃H2SO4(分析純),NaClO(分析純),中性肥皂 乳化油。
主要儀器與設備:電子單纖維強力儀,電子臺秤,電子天平。
1.2試驗方法
1.2.1 鮮皮處理
1.2.1.1用NaClO溶液浸泡
處理①:用0.1%NaClO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NaClO溶液中浸泡60 min,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處理②:用0.2%NaClO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NaClO溶液中浸泡60 min,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處理③:用0.3%NaClO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NaClO溶液中浸泡60 min,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1.2.1.2用H2SO4溶液浸泡
處理④:用0.1%H2SO4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的鮮皮,分別放在0.1%H2SO4溶液中浸泡60 min,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處理⑤:用0.2%H2SO4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0.2%H2SO4溶液中浸泡60 min,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處理⑥:用0.3%H2SO4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0.3%H2SO4溶液中浸泡60 min,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1.2.1.3用NaOH溶液浸泡
處理⑦:用0.2%NaOH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0.2%NaOH溶液中浸泡24 h,浴比1∶10,然后自然晾干。
處理⑧:用0.4%NaOH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0.4%NaOH溶液中浸泡24 h,1∶10,然后自然晾干。
處理⑨:用0.6%NaOH溶液浸泡。稱取3組各2.5 kg鮮皮,分別放在0.6%NaOH溶液中浸泡24 h,1∶10,然后自然晾干。
1.2.1.4直接晾干
處理⑩:稱取3組各2.5 kg鮮皮,直接晾干。
1.2.2 干皮處理
處理A:用自來水浸泡。取經過不同鮮皮處理后晾干的10種干皮各一份分別放在25 kg的自來水里浸泡24 h。
處理B1:用0.2%NaOH溶液浸泡。把經過不同鮮皮處理后晾干后的10種干皮各1份,分別放在該溶液里浸泡24 h,浴比1∶10。
處理B2:用0.4%NaOH溶液浸泡。把經過不同鮮皮處理后晾干后的10種干皮各1份,分別放在該溶液里浸泡24 h,浴比1∶10。
1.2.3 對照(CK)
傳統工藝:稱取5 kg鮮皮刮制成原麻,晾干后不經任何前處理直接脫膠。
1.2.4 脫膠
按原麻脫膠的標準工藝流程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助劑對干皮的處理效果
2.1.1 精干麻出麻率比較
試驗數據見表1。傳統工藝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最低,為6.25%。干皮B1處理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為8.37%,較傳統工藝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高2.12個百分點;干皮A處理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8.32%,較傳統工藝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高2.07個百分點;干皮B2處理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8.18%,較傳統工藝生成的精干麻出麻率高1.93個百分點。A和B1差異不大。
從二季麻看,各處理均以二麻高、頭麻低。
2.1.2 纖維細度比較
試驗數據見表2。傳統工藝纖維細度最低(1276),干皮B2處理纖維細度最高(1465),干皮A處理纖維細度第二高(1409),干皮B1處理纖維細度第三高(1373)。A、B1、B2細度相差不很明顯。
從二季麻看,各處理均以頭麻高、二麻低。
2.1.3 纖維強力比較
試驗數據見表3。傳統工藝纖維強力第一(46.07),干皮B1處理纖維強力第二(41.57),干皮A處理纖維強力第三(38.32),干皮B2處理纖維強力最低(36.52)。
從二季麻看,各處理均以頭麻低、二麻高。
2.2助劑對鮮皮的處理效果
試驗數據見表4。
2.2.1 精干麻出麻率比較
通過對鮮皮10種處理的2季平均來看,鮮皮處理⑧精干麻出麻率第一(8.63%),鮮皮處理⑩出麻率第二(8.57%),鮮皮處理⑨出麻率第三(8.53%)。
2.2.2 纖維細度、單纖維強力比較
試驗表明,鮮皮10種處理的2季平均細度均相差不大,其中鮮皮處理⑧的單纖維強力最大(41.95 cN),鮮皮處理⑨單纖維強力第二(41.88 cN),鮮皮處理②單纖維強力第三(40.52 cN)。
3小結
從本試驗結果初步可以看出,在和原麻脫膠相同的化學藥劑處理情況下,鮮皮先經不同種類助劑和不同濃度助劑處理,晾曬而得的苧麻干皮脫膠均能達到良好脫膠效果,除精干麻色澤稍微降低外,精干麻出麻率和纖維細度較原麻脫膠均高,纖維強力有所降低,但不明顯。
在所有干皮脫膠處理中,從出麻率、強力來看以干皮處理B1脫膠效果最好,只是細度稍微低于干皮處理A和B2,但比傳統工藝均高。在干皮處理B1的前期處理中,以鮮皮處理⑧效果最好。
由于本次試驗中處理很多,加之本研究所條件有限,尚有以下未完成的項目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展研究:精干麻殘膠含量是否達標?如何準確核算效益?處理和脫膠產生的廢液污染程度怎樣?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