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千家萬戶小農分散生產、不易包裝的農產品,即“小散”農產品,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最薄弱、最易忽視的環節。以“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題,闡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性,分析“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拓寬監管渠道,健全監管體系;多途徑、全過程采集信息;強化宣傳引導,提升認知度”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0-046-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428.1136.01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4/28 11:36: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可見食品安全關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乎我們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許多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都進行了系統研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中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也日益重視。中央出臺了“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實行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等多項舉措。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日趨健全,追溯標準體系日趨完善。部分地區以“龍頭企業”為主要切入點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但是,千家萬戶小農分散生產、不易包裝的農產品,即“小散”農產品,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最薄弱、最易忽視的環節。“小散”農產品生產是中國最大的“源頭”生產,若發生質量安全事故,危害波及面廣、負面影響嚴重,而且其追溯范圍廣,工作難度大。因此,做好“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1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概念及 重要性
追溯,即追蹤溯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指運用電腦、信息及網絡技術等,對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銷售市場實施全過程跟蹤監管。換言之,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產品生產數據庫,全程記錄農產品產地環境(水源、土壤、大氣等)、播種、移栽、灌溉、施肥、用藥和病蟲害防治、農殘檢測及銷售情況等數據。利用銷售終端查詢軟件,消費者可快速、便捷地查詢農產品的生產、質量等信息。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建設,便于主管部門及時掌握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過程中所有農事記錄和產品綜合信息,全面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全程化”。同時也將進一步建立農產品生產質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檔案管理制度,以便消費者快速追溯和查詢農產品質量信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透明化”。
2“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社會發展遺留問題多
(1)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留守農村務農的農民少而散,所生產的農產品比較分散,生產種植集約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農產品由分散的農戶提供。(2)城鎮居民利用周邊空地所生產的農產品,產地來源復雜,有的是垃圾場、化工廠、污水溝附近等不宜農產品生產甚至有害場地,產地嚴重不符合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由此可見,“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控制態勢嚴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履步維艱。
2.2政府監管體系不健全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日趨完善,但鄉鎮及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體系尚未健全,村級追溯工作尚未啟動。
2.3認識不深入,缺乏主動參與性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利益相關主體,即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以及消費者,都對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認識不夠深入,甚至從來沒有關注過,“小散”農產品生產者更談不上。特別是城鎮周邊的小散農產品生產者為了賺取利潤,在拆遷后的廢墟上(垃圾場、化工場地)生產農產品,毫無意識場地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是否超標,甚至使用速效化肥農藥,快速生產農產品后未經任何檢測就進行市場銷售。部分消費者誤認為,這類“小散”農產品是農民自己種植的,理應是“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完全扭曲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真正含義。曾有國內調查研究反映消費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度很低,而支付意愿則更低。這直接導致農產品生產者都不愿意參加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因為參加追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而追溯后的產品價格沒有明顯差異,最終導致利益相關主體缺乏主動參與性。
3加快“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體系建設的對策
3.1進一步拓寬監管渠道,建立健全監管體系
“小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監管,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拓寬監管渠道,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建立區縣1鎮1村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服務體系,上下協調聯動監管。目前,區縣監管體系已建立,應著重建立鎮、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服務站,充分利用屬地管理原則,落實相關責任人,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并與培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有機結合,做好屬地管轄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常態管理和源頭管理等相關工作。
3.2多途徑、全過程采集相關信息
多途徑、全過程采集相關信息,做到農產品有“證”可出,確保農產品有溯可追。(1)實施產地編碼,建立源頭數據庫。區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機構,要對轄區內各鄉鎮、村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制定統一規范的產地編碼,建立與本地區相適合的條形碼標識規范。鎮、村級追溯監管服務站做好轄區內的農產品相關編碼的登記工作,全程監督生產者規范使用條形編碼工作,確保源頭數據庫的真實性。(2)建立數字檔案,掌控生產全過程。按產地編碼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按照生產標準和規范,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并記錄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農事信息。(3)狠抓質量檢測,實行追溯制度。利用鎮、村所屬地檢測室對每一批次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檔案。(4)嚴控流通環節,不留死角。嚴格控制收購者如實記錄農產品產地、生產者及生產日期等相關信息,進入批發市場時并按規定逐一登記、標識,以便農產品有“證”可出,有“證”可入。對于轄區內收購、轄區外銷售的農產品,在出境之前及時登記并發放產地信息標識碼,以便農產品有“證”可出。
3.3強化宣傳引導,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度
相關利益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度和實施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只有加大宣傳,提升相關主體的認知水平,確保他們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生產,才能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1)利用鎮、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服務站,積極引導“小散”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度,嚴格實施追溯制度,有望實現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2)通過政府官網、電視及網絡等媒體及時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意識,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度。通過消費需求,促進流通有序,促進生產有組織的提升,營造一個生產和使用“放心農產品”的氛圍。
(助理編輯:易婧;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