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中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人們迫切需要改善生態、緩解生活壓力的環境,城市園林化滿足人們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視。分析城市園林化建設的必要性和作用,提出城市園林化建設發展建議,勾畫打造“市郊園林、森林公園、林中城鎮”的發展方向。在未來城市發展中我們需要轉變觀念,配套與市政建設同步的綠化措施。
關鍵詞 城市;園林建設;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2-030-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08.1428.03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9/8 14:28:59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環境污染卻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打破生態平衡,危及到人類的正常生產、生活。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我國園林古建學專家羅哲文在《中國古園林》中說:“園林是人類居住的最佳環境,希望園林城市早日實現,整個大地都園林化”[1]。這是偉大時代的迫切需求,是新世紀對中華文明的呼喚。
1城市園林化概念
城市園林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傳統園林和現代園林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城市園林化是以整個城市轄區為載體,以豐富的自然資源、完整的綠地系統、優美的景觀和良好的設施維護城市生態,美化城市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工作、休息及開展文化活動的園地。特點是城鎮有森林,森林隱城鎮。
2城市園林化的必要性
2.1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城市化,城市化是社會經濟變化、農業人口非農業化的過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城市化建設的突飛猛進,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渴望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回歸自然的愿望,促使園林事業得以迅速發展。
2.2發展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我國幅員遼闊,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區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很大,城市建筑風格也各具特色。在科技和經濟國際化的時代,為了防止城市建設標準化和商品化導致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樣化。園林由于貼近人的生活,承載著大量歷史文化沉淀,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有利于凸顯民族化、地方化。
3城市園林化建設的作用
3.1凈化空氣
3.1.1吸收二氧化碳
綠色植物是城市的“肺”,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據測算,1 hm2的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1000 kg二氧化碳,釋放750 kg氧氣。
3.1.2增大濕度
綠色植物具有的蒸騰作用,可吸熱和蒸發水分,增大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據推算,1 hm2的闊葉林在夏季能蒸騰2500 kg的水,相當于同等水庫的蒸發量。
3.1.3調節氣溫
綠色植物有遮蔭作用,可以減少陽光直射,蒸騰水分所消耗熱能可以降低夏季氣溫。通常樹蔭內外溫差可達3~5℃。
3.1.4降低風速
由于樹木的阻截、摩擦和過濾作用,當氣流穿過綠地時,氣流能量被消耗,從而達到防風效果。
3.1.5防塵降噪
植物通過覆蓋地表減少顆粒物來源,通過葉面吸附起到滯塵作用,有效降低空氣中的PM2.5。當聲音垂直經過樹木時,會因發生反射和衍射而衰減,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3.2美化城市環境
綠色植物能產生負氧離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好的園林景色還能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使人神清氣爽。生活在高樓林立、煙塵彌漫的城市人渴望回歸自然。將大量具有自然氣息的花草樹木引入城市,以園林手法加以組合栽植,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可美化人居環境、美化市容。
3.3傳承文化
我國園林有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具有特殊的倫理價值觀和藝術審美觀。通常把美學建立在“意境”基礎上,讓文學、繪畫及建筑融為一體,這是世界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支奇葩。我們要讓她獨特的風采在現代園林建設中流芳千秋萬代,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3.4防災避災的場所
城市里樓房林立,人煙密集,一旦出現地震、火災和洪災之類的災害,必須具備可就近疏散的防災場所,這是城市建設必須設法解決的大問題。平常,公園和綠地供人游玩,非常時期就是絕好的避災場所。
3.5物種保護
植物園和動物園不僅可供人們觀賞和游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物種種源的作用。
4城市園林化建設建議
我國現代園林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經歷了園林與城市建筑、市政設施建設的磨合,已從狹隘的造園轉入城市園林化。也就是說,現代園林應當結合城市規劃和建筑,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4.1設計和管護
4.1.1設計
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要結合大規模市政建設和舊城區改造,根據各地的風俗、地理環境、地貌特點、氣候特征等因素,充分利用當地生物資源,科學安排林地、水池、湖泊以及休閑場所的地域空間,確保設計的可操作性。
4.1.2管護
建設園林城市是一項公益事業,具有社會性、群眾性,離開社會和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是不可能辦好的,應以多種方式廣泛進行有關園林綠化和人類關系的宣傳教育,力爭把愛護園林綠地形成社會化風氣,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應政策,加強園林綠地的法制力度,確保城市園林化成效。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展,園林建造和管護將逐漸分離開來,最終執行物業化管理。在過渡時期應該做好準備,建立健全各種管理機制,提前培訓園林物管人才。
4.2空間開放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面積有限,我們不僅要注重平面綠化,更要注重立體綠化,力爭搞好屋頂和陽臺的空間綠化。這樣做不僅增加了景觀,擴大了觀賞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蓋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更好地發揮大園林生態系統的效能[2]。
4.3市郊園林
城市人口密集,是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大規模建設城市綠地是不現實的。要解決城市生態問題,除了在城市中心地區發展一定規模的園林綠地外,更重要的是將園林建設擴展到城市周邊區域。當然,簡單地讓以產糧為主的農民改種草木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政策上鼓勵社會、單位和個人在城市周邊興辦園林事業,發展綠色經濟,才能更好地解決城市生態問題,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休閑場所。
4.4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是以大面積的天然林或人工林為主體而建設的公園,更能表現自然。打造森林公園只需依法定程序申報批準后,經過一定的改造,配備建筑、療養、餐飲等各種設施即可提供各種形式的旅游服務,特點是投資小、見效快,簡單易行。
4.5林中城鎮
我國幅員遼闊,東高西低,南北有別,加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差異,城市建設風格各異。就多山區域而言,發展應以星狀城鎮為主,讓住房上山,樹木進城,有利于城鎮園林化的提前到來,最終實現整個大地都園林化。
參考文獻:
[1] 羅哲文.中國古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荊其敏,張麗安.城市空間賞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
(助理編輯:易 婧;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