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采用L9(34) 正交試驗設計,對影響優質雜交稻宜香481產量的移栽葉齡、施氮量和移栽密度進行試驗分析,形成適合渝東北中高山優質稻產區的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結果表明,在3.5~4.5葉期移栽,密度1.1萬穴/667 m2,施用純氮10~12 kg/667 m2,是實現宜香418高產的最優栽培模式。
關鍵詞 優質雜交稻;宜香481;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08-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910.02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9:10:23
宜香481是由重慶市三峽農科院以濃香型不育系“宜香1A”為母本,以秈粳交恢復系“萬恢481”為父本,組配育成的優質高產雜交水稻品種[1]。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稻瘟病的特點,并于2006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不斷推廣,2007—2014年在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及陜西南部部分地區累計推廣40.73萬hm2,新增產值近5億元。奉節縣紅土鎮,是重慶市近年來發展較快的優質稻產區。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奉節縣農技站、多經站的支持下,于2013年開展了宜香481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為探索優質稻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實現當地主推品種更新換代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供試水稻品種為重慶市三峽農科院提供的宜香481。
1.2試驗地點
試驗在重慶市奉節縣紅土鄉白鶴村進行,海拔600 m,土質為紅壤土;試驗點均為微酸性土壤,pH值6.5~7.0,肥力水平中等,肥力較均勻;試驗地地勢平坦、向陽、四周無蔭蔽,屬于重慶市優質稻主產區。
1.3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L9(34) 正交試驗設計,3因素,3水平。因素A為移栽葉齡,因素B為施氮水平,因素C為栽插密度,每個因素所選取的試驗水平均是重慶市大面積生產中常用水平(表1)。
試驗共設9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間隨機排列,每小區長5.42 m、寬2.67 m,小區面積14.5 m2,計產面積13.34 m2。每小區栽8行,每穴栽2粒谷苗。
1.4育秧管理等
育秧統一采取旱育秧,育秧技術參照《無公害水稻標準化栽培技術實用手冊》。小區間扎雙埂并用薄膜包埂,以防止肥料相互滲透影響試驗效果。
1.5試驗關鍵技術環節
試驗關鍵技術環節見表2,田間管理按照表中內容實施。
2結果與分析
宜香481在試驗點的表現見表3。
2.1豐產性
利用DPS3.01專業版對實收產量進行方差分析,重復間產量差異不明顯,葉齡、移栽密度不同水平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施肥量不同水平間差異不顯著。通過新復極差檢驗,對不同處理間進行多重比較(SSR檢驗),處理4,即采用中苗移栽、低等施氮量、中等密度栽植,稻谷產量極顯著高于其余處理,為最優處理組合;處理2,即小苗移栽、中等施氮量、中等密度栽植,顯著高于其余處理。
2.2經濟性狀
從試驗數據分析,無論移栽苗齡大小、施氮量高低(氮肥施用量10~14 kg/667 m2范圍內) ,都以密度保持1.1萬穴/667 m2產量最高。大苗低氮高密度和小苗高氮高密度栽培模式產量最低。
從調查數據得之,小苗移栽每穴基本苗均為2.0苗,中苗為3.07~3.12苗,大苗為4.03~4.4苗,不同苗齡間的基本苗相近,證明栽植均衡度符合試驗要求。而每667 m2基本苗隨苗齡和栽植密度的不同而變化。
以小苗和中苗移栽,無論施氮量高低,每667 m2最高苗密植>中植>稀植。而大苗移栽的最高苗中植>密植>稀植。分蘗率則是無論移栽葉齡和施氮量如何變化,稀植>中植>密植;小苗移栽>中苗>大苗,證明分蘗率與基本苗的多少呈反相關關系。
667 m2有效穂,小苗移栽>中苗>大苗,密植>中植>稀植。而穴有效穗則是稀植(16~19.1穗)>中植(12~13.18穗)>密植(10.3~11.1穗) 。證明667 m2有效穗隨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每穴有效穗數則隨栽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從不同栽植葉齡、施氮量及不同密度處理與穗實粒關系分析,稀植處理最多但波動大,其次為中等密度而最穩定,實粒數最低的為密植處理且波動小。不同栽植葉齡、施氮量及不同密度處理的空殼率和千粒重差異均不明顯且無規律。
3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中,施氮量不同水平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可能是水平間設置變幅較小,或者施肥技術不到位造成肥料利用率較低導致,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分析。但從考種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無論大、中、小苗移栽,施氮量高低,高密度栽培的產量均不理想,是因為高密度移栽雖然有效穗得以保證,但陰蔽嚴重,通風透光條件不足,光合效率差,幼穗分化發育的養分難以得到保障,導致每穗實粒嚴重下降(在102.8~110.5粒)而低產。綜上所述,在渝東北優質稻產區,大面積推廣宜香418優質雜交稻品種時,采用3.5~4.5葉移栽,667 m2施氮量控制在10~12 kg,適當密植(1.1萬株/667 m2),可以提高品種單產。
4高產栽培技術的集成與應用
通過2014年對“宜香418”品種的初步研究,結合該品種在重慶市東北部優質稻適宜區域的實踐經驗,按照“幼苗移栽,合理控肥,適當密植”的原則,初步形成了在重慶地區產量700 kg/667 m2栽培技術體系。
4.1高產栽培技術的關鍵指標
4.1.1 播種育苗技術
考慮到宜香418品種屬于中遲熟品種,而重慶市伏旱頻率高、受災范圍廣,絕大部分區域伏旱頻率≥60%[2],所以在渝東北600~800 m中山區大面積推廣還應綜合考慮伏旱的影響。為避免伏旱影響,栽培時應注意結合肥料運籌和水漿管理,提高有效穗、穗粒數,可適時早播,避免伏旱影響,保證結實率[3]。建議在推廣上以旱育秧技術為主,將播期提前至2月下旬至3月上旬,配套溫室薄膜育秧技術,以實現提前播種、提早幼苗移栽的目的。
4.1.2 移栽
從近年來重慶市水稻高產創建的經驗來看,采用寬窄行栽培,具有植株群體分布合理、通風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優點,很受廣大稻農的歡迎。具體到宜香418品種上,應按照合理密植的原則,在大面積生產上保持在1.1萬~1.2萬穴/667 m2。一般肥力田塊按照行株距(40 cm+26.7 cm)/2×16.7 cm,肥力較差的田塊適當加大密度。
4.1.3 肥料運籌
以平衡施肥為原則,根據土壤測試及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科學施用氮、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實現養分平衡供應,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底肥宜選用45%水稻專用復合肥20~25 kg/667 m2,或35%含量的水稻專用復混肥30 kg/667 m2,保證氮、磷、鉀肥料均衡。在移栽后返青或孕穗期注意及時補充氮肥。
4.1.4 水漿管理
移栽時水層保持在2 cm(移栽后遇倒春寒天氣保持在4~5 cm),秧苗返青成活后進入分蘗期后應降低水層,保持濕潤灌溉。進入灌漿期后保持干濕交替灌溉,乳熟后保持淺水層,黃熟后保持濕潤狀態。
4.1.5 病蟲害防治
該品種在中、高山區推廣應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及螟蟲。稻瘟病以預防為主,以三環唑、富士一號等藥劑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封林后采用井岡霉素噴防1~2次。5月上旬、7月上旬重點防治螟蟲和稻飛虱。
4.1.6 收獲
在黃谷率90%收獲,晾曬入庫。
4.2推廣應用
優質稻品種宜香418在西南地區推廣應用,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據大面積調查,選用該品種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增幅在5%左右。根據西南地區農技部門實地測產的數據:以Ⅱ優838作為對照,貴州省增產6.2%,平均667 m2凈增稻谷42 kg;四川省增產5.2%,平均667 m2凈增稻谷32 kg;云南省增產6.4%,平均667 m2凈增稻谷39 kg;重慶市增產4.8%,平均667 m2凈增稻谷31 kg。據大面積調查,選用該品種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增幅在5%左右。同時該品種米質優,加工品質優秀,適口性較好,在重慶市優質稻產區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嚴明建,黃文章,呂直文,等.雜交水稻新組合宜香481選育及制種[J].中國種業,2007,(4):54-55.
[2]唐瑋瑋,彭國照,高陽華,等.重慶氣候與稻米營養品質的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12):65-68.
[3]陶詩順,馬均.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路線的探討[J].作物雜志,2001,(3):25-2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