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四川省自貢市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的規劃設計為例,從總體規劃布局、綠道選線、分區規劃設計、植物配置等角度分析闡述自貢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的規劃設計,探索城市復合綠道規劃設計的思路、方法,從而為城市復合綠道的規劃設計提供相關的經驗總結。
關鍵詞 城鄉環境;復合綠道;景觀規劃;四川省自貢市釜溪河
中圖分類號:TU985.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24-05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902.01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9:02:02
綠道又稱綠色通道、生態廊道[1-2],源于規劃設計者為處理交通、景觀、遺產保護和游憩等多功能的有機結合。目前,國際上對綠道的定義還沒有達成統一。Little在其《Greenways for America》的經典著作中將綠道定義為沿著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線)或轉變為游憩用途的鐵路沿線、運河、風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性開放空間,包括為步行或自行車設立的自然或景觀通道,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區、文化景觀或歷史遺跡之間及其聚落的線性開放空間等[3]。根據形成條件及功能的不同,Little進一步將綠道分為城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態型、風景或歷史線路型以及綜合型綠道系統等5種類型[3]。除了類型的多樣性與形式的豐富性以外,綠道同樣也是多功能的,它不僅形成了城市中的自然系統,而且在塑造優美景觀的同時,還能保護文化遺產、提供開放游憩空間、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居住環境質量等[1-2, 4-6]。
本文所指的城市復合綠道是指在城鄉環境中以河流、山體及其他綠色空間為載體,通過合理的規劃選線、設置服務設施、與周邊環境的結合等方式,將沿線的自然風景和山水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傳統村落等有機串聯起來,構建具有休閑游憩、康體健身、環境保護、產業帶動等多種綜合功能的線性綠色基礎設施。
1規劃設計的背景
自貢擁有長達兩千年的井鹽歷史,依托釜溪河河運,從清朝中葉以來,自貢一直是中國井鹽生產的中心,被譽為中國的“鹽都”。作為歷史上重要的鹽運通道,釜溪河猶如城市動脈,源源不斷地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提供機遇和條件。以戰略的眼光、科學的手段保護好、利用好濱河兩岸的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構建系統化的城市綠色空間體系,提升城市軟性品質,為城鄉居民提供就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風光的場所,將為助推自貢市新的騰飛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2釜溪河復合綠道總體規劃
2.1規劃特色
釜溪河復合綠道總體規劃以“千年鹽道精山水,百納吐新再釜溪”為特色。
(1)釜溪河作為傳統鹽運古道和自貢典型精致山水的雙重代表,復合綠道建設利用現存遺址遺跡,體現自貢因鹽興市的悠長深邃歷史,體現自貢現有小山小水、半城青山半城水的精致山水地貌特色。
(2)釜溪河作為未來自貢的最主要發展軸,復合綠道建設與自貢新城建設相互促進,著力完善釜溪河濱水帶,使之成為自貢新城的綠色骨架,充分體現自貢發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新特色,再鑄自貢新的輝煌特色。
2.2規劃結構
總體規劃結構劃分為“一軸,兩帶,十二區”。 “一軸”指以釜溪河為載體的發展功能軸;“兩帶”指重點生態保護帶,休閑游憩緩沖帶; “十二區”指規劃范圍內的十二個特色景區,分別為:鹽城新話、名校晨暉、金凼綠洲、工影余暉、水韻香風、泊岸森鄰、林海聽濤、田野牧歌、三溪濕地、象山云影、尋古侏羅、仙鎮鹽韻。
3自貢市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的規劃設計
3.1規劃設計原則
3.1.1 保護優先原則
復合綠道建設重點保護重灘古鎮等人文風景資源,以及以釜溪河、淺丘地貌為依托的自然風景資源,優先保護釜溪河兩側山水格局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3.1.2 特色營造原則
整合旅游資源,串聯以碼頭為代表的鹽運文化;以桫欏、恐龍為代表的地質文化;以古鎮、民居為代表民俗文化;以及以耕地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強化釜溪河復合綠道地域特征和可識別性。
3.1.3 功能復合原則
統籌考慮復合綠道涉及區域的生態保護、旅游游憩、產業優化、城市發展等各方面的相互促進作用,跨越簡單綠道階段,使綠道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
3.1.4 人文關懷原則
從人的便捷性、舒適性出發,保障步行系統的完整和連續性,同時沿途規劃各種休憩配套服務設施,為城鄉居民創造提供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的舒適環境。
3.2設計構思
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規劃在釜溪河復合綠道總體規劃框架下進行整體構思與布局,以“文化的復活,詩意的風景”為主導構思,合理利用與開發基地現狀自然資源,以釜溪河為紐帶,鹽文化為主線,在復合綠道建設的綱領下打造集商務休閑、鹽療養生、戶外活動、生態野游、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濱河公園。結合城市近期開發需求,以復合綠道建設為基礎,綜合考慮配套相關旅游游憩及公共服務設施,更多地考慮如何與未來的城市空間及需求相融。
3.3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布局
釜溪河復合綠道延伸段規劃五大景區:倉林鹽話區、林泊水苑區、飛鳥詩棲區、樂芙田園區、綠道東環入口區。
該區位于示范段規劃范圍西部,西接自貢市板倉工業園區,東臨釜溪河,具備便捷的外部交通及關鍵的地理位置。以“古韻山林,深話鹽運”為主題,主要通過文化大道、主題雕塑、鹽運文化博物館、鹽幫菜美食文化館等來展現鹽文化主題,將其打造成讓人身臨其境感受鹽文化的景區。
3.4.2 林泊水苑區
位于示范段規劃范圍倉林鹽話區與飛鳥詩棲區之間,北臨釜溪河,該區主要功能是商務、康體、休閑,利用現有自然條件打造富有現代氣息、親切宜人的景觀,使市民能夠在優美的湖光林影中享受康體運動帶來的樂趣。
以觀賞作物為主,利用直線元素抽象出純凈的農田色塊;圍繞景區中心的玉宇平湖建造鹽商會館和鹽療養生館,提供多種室內康體休閑活動的設施,豐富市民休閑體驗;大面積疏林草地區域為市民提供開闊的親近自然的休閑場地,為市民節假日郊游、野餐提供絕佳的環境。該區以健康生活為主題,讓市民在游賞、健身中親身體會“幸福自貢”。
3.4.3 飛鳥詩棲區
位于示范段規劃范圍內,林泊水苑與樂芙田園區之間,占據釜溪河洲頭絕佳自然地理位置,現狀自然資源豐富,棲息大量鳥類。規劃利用現有的大面積坡地水田,依山就勢打造集觀賞與水管理于一體的梯田濕地區;改造原有大面積水塘為湖泊,濱湖建藝術家中心,營造優美的林色湖光;同時依據原有的密林淺山營建鳥類自然生態保護區,打造原生態風味的景觀。
3.4.4 樂芙田園區
位于示范段規劃范圍東部,打造以愛情為主題的浪漫歐陸風情主題園區,全園主要分三大體驗板塊:(1)充滿異國韻味的風情小鎮,為游客提供餐飲、紀念品買賣等服務;(2)特色主題莊園,如臺地玫瑰山莊,園內可欣賞特色花卉植物,同時配有功能性服務;(3)為愛情、婚慶為主題的特色體驗區,結合自然地形和田園濕地,打造以花海觀光帶、教堂、愛心湖為紐帶的愛情婚慶體驗區,區內配有全套的婚慶服務如外景拍攝、婚禮策劃等。
3.4.5 綠道東環入口區
位于示范段規劃范圍最東邊,西接自貢市城市主干道東環線,北臨釜溪河。便捷的外部交通及關鍵的地理位置,使該區具有重要的對外展示作用。該區地形條件較為復雜,規劃從生態維育的角度出發,將人工化的驛站建筑和場地集中布置于東環線道路紅線范圍外100 m控制建設區內,打造形成具有大型接待、展示功能的入口節點。
3.5游線規劃
從板倉至東環,體驗路段依次為森林騎行段、平川鏡湖段、野趣生態段、花海異域段。相鄰段空間開合交錯,形成不同的疏林密林體驗段,結合景區特色主題文化為游客帶來新鮮、趣味的感受。
根據難度系數,可將挑戰騎行道打造成2條游線,一條是崖上的高難度挑戰線,另一條是山崖下難度系數較低的體驗復線。其中崖上高難度挑戰線控制為單向行車線路,行車方向從絕壁尋蹤體驗段至侏羅尋古探險區驛站,其體驗路段依次為人工設障段、彎道挑戰段、爬坡體驗段、下坡速降段;崖下體驗復線主要體驗路段為倉林鹽話區至林泊水苑區之間密林淺丘段的崖壁風光段。
3.6交通規劃
3.6.1 道路規劃
結合釜溪河周邊環境特征,規劃范圍內的道路交通體系包括觀光車道、騎步行復合道、挑戰騎行道和步行道4個層次。(1)觀光車道。規劃寬度6 m,為整個綠道規劃區域的內部車行道,供游覽觀光車同行,必要時允許消防車輛和維護車輛通行,方便內部管理用。(2)騎步復合道。規劃寬度3.6 m(局部生態敏感但景觀效應好的區域設置復線,寬度2.1 m),道路坡度緩和,貫穿各景區和主要景點,是復合綠道主要的游覽路線。道路由新增道路和部分機耕道改造后組成,可同時供人、自行車通行,與外部交通聯系緊密,保證了各景區的可達性。(3)挑戰騎行道。規劃寬度2.1 m,集中在林泊水苑區,道路坡度變化較大,路面情況較復雜,面向部分人群,為具有挑戰性的騎行道。(4)步行道。規劃寬度1.2~2.1 m不等,因景設路,是為適應自貢丘陵地形而設的次要步行道,可到達險遠的景點,具有道路形式多樣、坡度變化較大、鋪裝材料豐富的特點。
結合交通體系的完整及未來的發展,在飛鳥詩棲區規劃架設吊橋或風雨廊橋,與城市現有道路連接構成完整的步行道路系統。同時,將陸路交通結合水上交通綜合考慮,各園區道路與碼頭相應連通。
3.6.2 出入口規劃
按照釜溪河用地特點、周邊城市規劃道路和城鄉居民流向以及城市的發展要求,復合綠道示范段共設出入口5處,其中倉林鹽話區、綠道東環入口區設主要出入口;另外,結合城市發展規劃交通連接的需要,并考慮到飛鳥詩棲區、樂芙田園區婚紗拍攝活動需求、林泊水苑區運動場地的需求,分別在各區與城市區域連接出設機動車出入口一處,道路或借用現有機耕道設置或新辟,方便城市居民進入綠道區。
3.6.3 停車場規劃
根據項目特點,復合綠道內部限制機動車輛通行,分別在倉林鹽話區、林泊水苑區、飛鳥詩棲區、樂芙田園區、綠道東環入口區等共設置6處機動車停車場;在倉林鹽話區、綠道東環入口區分別設置自行車停車位。
3.6.4 碼頭規劃
考慮到綠道區域內水上交通的需要,同時利于打造水上游線,根據各景區之間的距離在必要位置設碼頭若干。
3.7植被規劃
以生態性、景觀性、舒適性、特色性為原則,綜合考慮復合綠道沿線產業調整等因素,根據環境條件和特色打造要求,結合復合綠道的總體布局,在植被規劃上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的郁閉度對不同部位空間感受的影響。以各景區的劃分為基礎,用植物來強化各景區的特色。加強景觀樹、四季花草與色葉木的搭配,使綠道沿線處處有景、時時有景、四季有景。植被景觀類型分為3種:(1)以生態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態林;(2)以景觀特色打造為主要目的的風景林;(3)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特色經果林。同時,在濱河消落帶,根據不同地段生態習性,生態林呈帶狀分布,與風景林相互交錯。在山腰、背景部分,規劃大面積片植生態林,涵養水土,營造生物棲息地林地。
3.8設施規劃
共設5處服務驛站。依據不同功能要求,設置相應服務項目,提供簡易的游覽、休息、補給、購物、自行車、衛生宣傳、咨詢、醫療等服務。結合游憩線路和釜溪河岸現狀情況,服務站分別設在倉林鹽話區、林泊水苑區、飛鳥詩棲區、樂芙莊園區、東環城市形象入口區。其中倉林鹽話區配有2個停車場;林泊水苑區配有網球場2個、籃球場1個、羽毛球場3個、攀巖場地1塊等運動場地;飛鳥詩棲區配有野營、垂釣、舞蹈表演和美術寫生等相關場地和設施;樂芙莊園區配有婚紗拍攝場地和服務場館;東環入口服務站配有82個停車位的大型停車場。同時,還規劃沿線衛生間及必要的休息廊、亭、指示系統、垃圾桶等設施,以滿足游人的游憩需求。
4經驗啟示
4.1城市復合綠道選線
4.1.1 全面性
指充分調研分析復合綠道規劃范圍內的自然山水景觀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傳統村落、生態環境、周邊道路體系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線路盡量串聯沿線的自然山水資源、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建筑、傳統民居聚集地等。
4.1.2 便民性
堅持方便市民的原則,體現綠道的服務功能,從方便市民的工作、生活、休閑、健身等方面,合理地確定主次入口;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設計不同類型的路線。
4.1.3 帶動性
城市復合綠道不是簡單的公園綠地,它不僅要承擔公園綠地的休閑、健身以及服務功能,同時應該具有帶動片區發展、構建區域發展軸的作用。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對全市綠道建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同時也拉動了南岸科技新區的建設,強化了南岸科技新區產城互動龍頭帶動作用(圖6)。
4.2綠道植物規劃
4.2.1 保護利用原有植被
立足于保護原有生態環境,充分保護利用原有植被,減少人工化的植物景觀。
4.2.2 堅持鄉土植物為主
以鄉土植物為主,嚴禁有毒植物,少用帶硬刺、硬質針葉類植物。
4.2.3 差別化處理
(1)針對倉林鹽話區、林泊水苑區、飛鳥詩棲區、樂芙田園區、綠道東環入口區等五大景區的不同功能,配置不同景觀植物。
(2)交通及慢行系統沿線的綠化景觀,在原有植被基礎上,完善補充配置綠化植物,營造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4.3交通及慢行系統規劃
從交通體系的完整及未來的發展考慮,構建以騎行和步行等慢行道為主,觀光車道、管理車道、不同等級的騎步行道以及橋、碼頭一體化的交通網絡系統。
4.4分區及節點規劃設計
4.4.1 原生環境角度
結合原生環境的山水資源、周邊交通環境,確定分區及節點的功能。
4.4.2 使用功能角度
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中倉林鹽話區、林泊水苑區、飛鳥詩棲區、樂芙田園區、綠道東環入口區等五大景觀區域具備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分別滿足接待、康體休閑、愛情婚慶、農耕體驗、生態保護等功能。
5結語
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規劃設計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城市綠道規劃設計,它在通過充分調研分析釜溪河沿線的山水資源、風景資源、人文資源的基礎上,以河流、山體及其他綠色空間為載體,通過合理的選線和適當的分區規劃,將沿線自然景觀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傳統村落資源有機串聯起來,構建釜溪河綠色基礎設施框架,以保護城鄉生態環境,促進產業和諧發展,服務城鄉居民游憩健身,提升地區形象與品質,實現保護和開發的動態平衡,促進本區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余青,樊欣,劉志敏,等.國外風景道的理論與實踐[J].旅游學刊,2006,(5):91-95.
[2]余青,吳必虎,劉志敏,等.風景道研究與規劃實踐綜述[J].地理研究,2007,(6):1274-1284.
[3]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4]周年興,俞孔堅,黃震方.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9):3108-3115.
[5]朱強,劉海龍.綠色通道規劃研究進展評述[J].城市問題,2006,(5):11-16.
[6]劉濱誼,徐文輝.生態浙江綠道建設的戰略設想[J].城市林業,2004,(2):14-1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