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反映重慶市農機化工作的基本情況,于2014年5月對重慶市的巴南區、潼南縣、榮昌縣、永川區、忠縣、石柱縣、豐都縣7個區縣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從“區縣領導和政策支持,農機推廣工作,購機補貼工作,社會化服務”幾個方面總結7個區縣農機化工作的成功經驗。農機推廣取得的成效有:購機補貼政策下,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不斷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機工業發展和裝備技術創新,農機市場購銷兩旺;社會服務化組織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新型力量不斷涌現。總結農機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提出“(1)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2)轉變觀念,加強農機技術推廣,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3)加強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調研、宣傳、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4)抓好農機專業合作社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高作業能力和服務能力;(5)鼓勵和支持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經銷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6)加強培訓;(7)購機補貼政策真空期操作問題;(8)年度購機補貼政策出臺盡量早一些;(9)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監管力度;(10)制定出臺農機化用地政策,規范農機服務組織用地”等農機化工作發展建議。
關鍵詞 農機化;工作情況;成效;問題;發展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23-0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39-05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856.01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8:56:03
為了反映重慶市農機化工作的基本情況,筆者于2014年5月對重慶市的巴南區、潼南縣、榮昌縣、永川區、忠縣、石柱縣、豐都縣7個區縣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本文結合7個區縣農機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對重慶市農機化的工作情況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以期對促進全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所裨益。
17個區縣農機化工作的成功經驗
1.1區縣領導和政策支持
為加強農機推廣工作,7個區縣都積極爭取當地農委的支持,積極爭取區縣級財政對農機推廣、試驗示范現場、機械化育插秧和育秧盤補貼等專項經費。其中巴南區對具有帶頭作用的農業公司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爭取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農機配套資金,采購適用機具送給他們;潼南縣為種糧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配備兩行、四行、六行插秧機,鼓勵其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糧油。榮昌縣為種糧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補助12萬余元用于購買移動抗旱設備。忠縣在農機購置補貼基礎之上,每年向縣財政爭取60萬元以上的專項資金開展機插秧工作,近3年每年向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安排購置補貼工作經費90萬元以上。石柱縣對創辦(100×667) m2以上、(200×667) m2以上的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范片分別按2000元、5000元標準補助鄉鎮工作經費;對在縣內開展機插秧有償作業服務的作業機手或農機專業合作社按10元/667 m2的標準給予補助;對新購買插秧機縣級再補貼1000元/臺。
1.2農機推廣工作
各區縣按照重慶市農委和當地政府部門要求,積極開展農機科技下鄉、機械化育插秧播種和農機推廣現場演示會等活動,發展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社,以購機補貼為手段推廣農機新機具。其中巴南區召開推廣演示現場會等共28場次,參加參觀干部群眾達15400余人次。潼南縣依托產業促推廣,宣傳推廣大中型耕作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在崇龕“油菜基地”引進推廣油菜精量播種機及688Q油菜收割機械、烘干設備。永川區根據農業規模化發展需要,積極引導、依托農機企業、合作社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大中型農機具,舉辦了首屆水稻機插秧作業機手技能競賽等。
1.3購機補貼工作
各區縣都把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作為重點,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加強購機補貼政策的宣傳和落實,確保該項政策的正確實施。其中巴南區與鄉鎮簽訂責任狀,明確任務和責任,制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考核辦法,把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納入對鎮街黨委政府的工作考核。潼南縣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到鎮街宣傳購機補貼政策,在市級撥付的監管工作經費基礎上,爭取1∶1的縣級配套20萬元,用于補貼農機的申請、審批、監管工作,提高基層農機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工作積極性。石柱縣把握補貼工作重點,繼續重點補貼適合該縣丘陵山區的耕整機、插秧機、收割機和煙草、辣椒、馬鈴薯、畜牧、水產等產業發展急需的農業機械,并優先向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傾斜。
1.4社會化服務
區縣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各地各有特點。其中潼南縣創新作業服務模式,由生產企業、經銷企業組建專業合作社,與鎮街政府簽訂“訂單作業服務”,結合當地田塊實際,用自身廠家生產和銷售的耕、種、收先進機械開展作業服務;分片建立維修網點,網點平臺主要建立在農機專業合作社及經銷企業,市場調控管理其運行。永川區的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成功探索了“農戶土地入股、實行保底分紅”種糧新模式。榮昌縣大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探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戶”的產業鏈模式,引導農戶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著力解決資金短缺和作物烘干問題。忠縣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忠縣馬灌鎮群英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由一名34歲打工返鄉的農民2010年9月注冊成立的,該農機專業合作社集作業服務、機具維修、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員培訓為一體。巴南區引進臺灣技術模式,開展機插秧訂單代育秧模式,解決農戶一家一戶難掌握機插秧育秧的難題。
2農機推廣取得的成效
2.1購機補貼政策下,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
在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極大地調動了區縣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主要機具的保有量、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機經營收入等顯著提高。糧食生產主要環節,特別是水稻育秧、插秧和收獲環節機械化技術問題初步解決,裝備基本可以滿足生產作業的需要。糧食烘干機械、排灌機械、植保機械、畜產品生產機械、水產品生產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等都較好的推廣應用[1]。
2.2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不斷推廣應用
近幾年來,重慶市農業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涉及水稻、馬鈴薯、柑橘、油菜、煙葉、金銀花、花椒、茶葉、菌類等多領域多環節的生產機械化項目[2]。農機專業合作社也成為了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普及應用的展示窗口。
2.3促進了農機工業發展和裝備技術創新,農機市場購銷兩旺
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實施,調動了廣大農戶的購機積極性,農業機械尤其是中小型農業機械的銷量迅速增長,盤活了重慶市農機市場,從而刺激了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3]。以重慶威馬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機企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進行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農機產品的自主創新力度和步伐進一步加大,農機裝備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產品更新換代進一步加快,農機生產和銷售不斷攀升。
2.4社會服務化組織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新型力量不斷涌現
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已成為重慶市農業生產的新型力量和重要代表,總體上表現出了三大特點。(1)發展勢頭強勁,農機專業合作社人數和數量實現了大幅增長。(2)形式內容多樣。農機專業合作社既有以提供耕種收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也有產加銷統一經營的;在成員構成上,既以農民個體成員為主,也有農機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參加;在發展區域上,既有鎮鄉范圍內的,也有跨區縣的。(3)輻射范圍廣。涌現一批示范性農機專業合作社,對周邊從事農業發展的農戶具有較強的帶動性,有力地促進了地方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4]。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發展統籌了城鄉發展,保障了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民增收,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共同使用,提高了機具利用效率,普及了新技術、新機具,培育了新型農民[5]。
3農機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推廣部門需要正確處理好農機推廣與購機補貼之間的關系
農機購置補貼只是農機推廣工作的一種措施和手段,不是農機推廣工作的全部。區縣農機化工作座談會上,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關于農機購置補貼。大多區縣推廣站全年上上下下基本上也都是圍繞購機補貼政策抓補貼工作,其實大家沒有明白農機推廣與農機購置補貼之間的辯證關系。農機化工作的關鍵還取決于農機推廣工作的成效、農機化水平能否提高和能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并不是補貼資金發放了多少,農機具增加了多少,區縣推廣站更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做好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等工作。
3.2基層農機推廣人員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變動頻繁
區縣特別是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少、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變動頻繁的情況,其中大足、榮昌、忠縣、石柱等區縣農機推廣站的人員才2~3名,鄉鎮多數是兼職做農機推廣工作。
3.3小型農機購補受限不合理,政策變動頻繁、出臺晚
現在的國家補貼政策是向大型高性能機械傾斜,方向和出發點是對的。但不能“一刀切”,應照顧丘陵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特點[6]。如重慶市屬丘陵山區,小型農機具較適用,而小型機具購置補貼比例過小、補貼額度太低,比如微耕機。每年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變動頻繁、啟動時間又“晚點”,春耕時是購耕整機械的旺季,而此時購機補貼政策卻未能及時出臺,適應不了農業生產要求,影響作業。
3.4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結算遲緩
購機補貼資金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預算執行進度,關系到補貼政策的總體成效。但是,在補貼機具核實、資金撥付等關鍵環節,有些區縣存在工作主動性不夠,抓得不緊,滯留時間過長,補貼資金結算進度相對遲緩,嚴重影響到全市補貼政策的落實。
3.5農機維修難、維修成本高
農機維修難也成為農民在使用農機時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因為當前大多數農民買了農機后,只會用不會修,再加上農村維修服務網點少,一旦出現故障,便無從下手。調研中,一些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反映,目前,農機維修難、農機配件價格昂貴,維修成本高,同時還耽誤生產。相當一部分生產廠家只重視銷售,而售后服務嚴重滯后甚至空白。給廠家打電話要么是維修人員忙,讓等等再說,還存在一些廠家的農機維修人員,刻意調高農機配件的價格,使農機配件價格昂貴,農民難以承受。
4重慶市農機化工作發展建議
4.1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重慶市農機推廣體系建設還比較薄弱,農機推廣人才隊伍不強,在新形勢要求下,應該不斷加強重慶市農機推廣體系建設,創新推廣方法,轉換推廣機制,增強推廣活力,更有成效地開展農機推廣工作。
4.2轉變觀念,加強農機技術推廣,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依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強農機技術推廣,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是農機推廣部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7]。農機推廣部門應該抓住機遇、轉變觀念把農機技術推廣應用工作作為首要的工作。應該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購機補貼政策做好農機推廣工作。區縣農機推廣部門應該加強對購機目錄的篩選和推薦,根據本地區農業機械發展需求的實際,采用選型競爭擇優篩選制,指導農民擇優購機。對于先進適用、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技術、機具,就要借助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及時組織農機手進行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使用技術。總而言之,區縣推廣站的工作遠不止完成購機補貼工作,而是利用農機購機補貼政策來加快農機推廣進度。
4.3加強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調研、宣傳、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4.3.1 加強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調研
農機推廣人員應該加強調研適應丘陵山區和重慶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機裝備和機械化技術。比如重慶市2014年主推的五項農機化技術: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新型水田耕整地機械化技術、“稻—油”連作機械化輕簡生產技術、“稻—薯”連作機械化輕簡生產技術、稻谷和油菜籽烘干機械化技術。應該結合重慶丘陵山區的實際,加強與這些新技術相適應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調研,比如重點調研適合重慶市丘陵山區的插秧機及配套技術,橡膠履帶耕作機、油菜播種機、油菜收獲機、馬鈴薯播種機、馬鈴薯收獲機、稻谷和油菜籽烘干機等。
4.3.2 加強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宣傳
通過召開現場會、演示會,組織農機人員深入區縣、鄉鎮、村組等方式,大力開展新機具、新技術宣傳。比如今年巴南區舉辦的農機科技趕場、秀山縣舉辦的“農機補貼機具優惠周”活動、永川區舉辦的“2萬農機鬧春播”活動,通過這樣的宣傳調動農民使用新技術、新機具的積極性,使更多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得到推廣應用。
4.3.3 加強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加大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示范引導。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場所和基地,試驗、示范推廣新機具、新技術,通過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加快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同時,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著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
4.4抓好農機專業合作社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高作業能力和服務能力
進一步促進和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加快培育一批設備完善、功能齊全、運轉規范、特色鮮明、效益良好、帶動性強、示范作用發揮好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制訂“示范社”建設標準。
4.5鼓勵和支持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經銷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
農機生產企業或農機銷售企業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的一種新型的模式和嘗試,這種模式已經在潼南縣和忠縣成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于這種新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模式應該大膽推進、予以支持、加快發展。生產企業在開展社會化作業服務時,可以派出維修技術人員進行“貼心服務”,銷售企業可以引進最新機械參與社會化作業服務。
4.6加強培訓
利用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加強對農機推廣人員、農機戶、農機手及廣大群眾進行農機化新技術、新農機具性能、農機安全作業等知識的培訓,并激發其自學興趣。
4.7購機補貼政策真空期操作問題
重慶市每年的農機購機補貼系統一般在11月份中旬關閉,待第2年新的購機補貼政策出臺后,才開啟使用。每年2月份到政策出臺期間正好是農民購買農機的旺季,而這個時間段購機補貼系統處于關閉狀態,導致農民對購機補貼機器目錄及補貼額不明確、形成政策真空期,較大地影響了農民的購機積極性。建議重慶市每年出臺《農業機械購機補貼實施方案》時,將方案執行時間延續到次年新政策出臺前,而且系統持續開放,待新的《農業機械購機補貼實施方案》出臺后,執行新的政策和新的購機補貼系統。
4.8年度購機補貼政策出臺盡量早一些
重慶市每年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指導意見出臺較晚,適應不了農業生產要求,影響作業。為了企業能更好地安排生產、預測市場,建議重慶市每年的農機補貼執行方案在1月份出臺更好。
4.9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監管力度
應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監管,確保農機購置補貼規范運作。嚴格審查、審核,嚴把申報關、初審關、購機關、集中審核關、發放補貼關,確保做到程序規范、手續完備、直補到位,農民得實惠。尤其應該對部分區縣購機補貼資金下發緩慢的問題及時加強監管。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下發緩慢,不僅會影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損害農民群眾的利益,敗壞農機化主管部門的形象,而且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大局。各區縣要認真分析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結算進度遲緩的原因,查找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搶抓進度。各區縣財政、農機主管部門要相互配合,加強監管,堅持公開、公正原則,維護補貼政策的嚴肅性。
4.10制定出臺農機化用地政策,規范農機服務組織用地
農機化用地主要包括機庫、維修、供油場地等[8]。
(1)機庫棚建設。對農機服務組織存放農業機械的庫棚建設用地要明確用地來源,可以考慮將農機化用地列入到重慶市農業用地范圍。
(2)維修點建設。建立“一圈兩翼”三個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并在各區域建立鄉鎮級農機維修網點,能及時滿足農機維修的需要。可以依托有能力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維修點,重點解決維修設備和維修人才問題,把合作社維修點建成三級農機維修點以上,在滿足合作社內部機具維修需求的基礎上,開展社會化維修服務。
(3)供油點建設。農機作業用油供應是農機化生產的根本保證。要重點解決農機服務組織儲油設施的建設,確保其滿足農機作業的需求,不誤農時。
5結語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必須做好農機化工作。農機化工作是農機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起點,只有抓好農機化工作,才能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韓劍鋒.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有效性及運行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2]古文海.重慶市農機化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5.
[3]劉峰,陳建,楊明金,等.重慶市農業機械制造業競爭力的現狀和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9,(12):239-241.
[4]朱夢迪.農機社會化服務效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5]呂東慧,侯秀蘭,李安寧,等.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分析及發展對策[J].農機化研究,2011,(2):1-4.
[6]李寶玉.淺談農機國家補貼政策如何適應農機推廣工作[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1):71-72.
[7]王秀梅,孟慶乙.淺談農機補貼政策與農機推廣工作的關系[J].農村牧區機械化,2008,(6):17-18.
[8]舒坤良.農機服務組織形成與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