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重慶市農機企業規模小、創新意識較薄弱、創新內動力不足、研發經費投入少、研發人才流動性大、自主創新能力差、模仿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應明確發展定位,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并通過政府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研發投入、戰略聯合等措施,切實提高重慶市農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詞 農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模仿創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44-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854.01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8:54:32
技術創新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支柱和持久發展的推動力,是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源泉。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承擔著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品牌建設的重任。通過對重慶市農機企業技術創新條件,主要差距的分析,探討提高其創新能力的對策和建議。
1重慶市農機企業概況
目前,重慶市生產農用動力、耕作、種植、運輸、提灌、脫粒、收獲、加工、設施農業九大類100多個品種的小型農機產品,2014年重慶市共有各類農機生產企業約300家,年總產值超過40億元。以耕作機生產為主的企業約70家,其余以生產汽柴油機、稻麥脫粒機、青飼料切碎機、水泵、收割機、插秧機、秸稈氣化爐、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為主。
近年來,雖然重慶市農機企業有了快速發展,但與山東、河南、江蘇等農機制造大省和知名農機企業相比,仍然存在生產集中度低、規模小、產值低、創稅低、沒有知名品牌、企業競爭力弱等問題,特別是在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差距較大。
2重慶市農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2.1企業規模較小,核心技術少、水平低
2014年,重慶市產值上億元的農機企業不到10家,分別是威馬、匯田、鑫源、合盛、宗申、宏美、吉寶、航天巴山、鑫水。生產的產品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微耕機、脫粒機、青飼料切碎機等產品上。大多數企業處于低技術模仿階段,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2.2創新意識薄弱,創新內動力不足
(1)創新意識薄弱[1]。大多數農機企業認為農機產品批量小、價格低、利潤低,針對的用戶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都低,沒有大投入的必要;在面對日本洋馬等實力雄厚的對手時,又缺乏競爭意識和信心。(2)創新內動力不足。企業急功近利,采取拿來主義,跟隨戰略,不愿意做艱苦的研究工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以及企業在規避知識產權侵權上更有經驗,所以不管誰研究的成果,只要一進入市場,馬上被仿制,造成“誰研究、誰投入、誰吃虧”的現象。
2.3研發與試驗開發經費嚴重不足
研發與試驗開發經費是衡量產業技術含量的標志。一般認為,企業的研發經費占其銷售銷售額2%,企業才能基本生存;當達到5%以上時,才具有競爭力。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市農機企業除了宗申、建設、力帆、合盛、華世丹等企業勉強達到5%,整個農機行業遠遠低于這個比例。
2.4研發人才流動性太大,不利于技術創新
重慶市農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不多,特別是高級技術人才缺乏。由于企業對創新人才不夠重視,一些在行業內創新能力較強的人才流動性太大,這樣不利于技術創新的延續性,也易帶來技術的流失和同質化。人才的流失對農機企業打擊較大,往往隨著人才的流失,技術也被帶走,對整個農機行業的創新發展不利。
2.5自主創新能力差,模仿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能力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企業沒有創新能力,不能開發適應市場發展所需要的新產品,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技術創新模式主要分為2種,即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1)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達到預期目的的創新活動。(2)模仿創新也稱為二次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引進、購買或者破譯率先者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并在此基礎上改進、完善,進一步開發[2]。
由于自主創新的研發成本高,風險大,重慶市農機企業產品開發基本沒有開展自主創新,依然走的是“仿中帶創”道路。例如,微耕機引進的是意大利技術,F168、F173、F188等通用汽油機,也是日本本田公司的技術。引進先進的產品,目的是為了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己掌控核心技術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最終達到“走出去”的目的。目前,重慶市微耕機基本掌握了核心技術,產品已占據全國70%以上市場份額,并遠銷中東、南美等地,實現了“走出去”的目的。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重慶市農村急需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如插秧機、水稻聯合收割機、油菜機播、機收農機產品等,但重慶市農機企業研發的這類產品很少,而且在技術上不能滿足農民需求。
2.6企業獲取科技優惠政策能力不強
企業能否獲取科技優惠政策是體現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最直接標準。近幾年國家及市區各級政府為了激勵科技創新活動,相繼出臺了許多相關的優惠政策,主要有企業技術開發費稅前抵扣、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專利授權補助、企業研發中心創立補助、科技成果產業化補助以及科技攻關項目等。以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為例,近10年來重慶市農機企業僅有合盛、良奇、華亞、星火等企業爭取到4個項目補助。從近幾年重慶市農機企業爭取科技補助及項目來看,企業爭取到科技經費補助較少,說明重慶市農機企業利用科技優惠政策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能力還很弱,符合產業發展的科技項目水平還很低。
3對策和建議
3.1明確重慶市農機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定位
重慶市機械制造業有非常雄厚實力,無論是生產規模、設備條件、管理技術水平都可以堪稱一流,加上中央的大力支持,將重慶市打造成全國最大的小型農業機械制造基地是完全可行的。應重點開發適合丘陵山區使用的、性能先進、適應性好的耕、播、收輕便農業機械,形成特色產品。組建幾個大型的企業集群,上規模、上檔次,努力培育知名品牌,提升重慶市農機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輻射西南地區、廣西、湖南等山地丘陵地區,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爭取在2015年,重慶市農機技術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列。
3.2充分發揮重慶市區域比較優勢
產業競爭力取決于區域比較優勢和企業競爭優勢,區域比較優勢是優勢產業發展的必要和前提條件,而企業競爭優勢則是優勢產業發展的充分條件。重慶市是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機械制造業有悠久的歷史和堅實的基礎。直轄、全國城鄉統籌、保稅港區和全國經濟開發區的建立等促使重慶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雄厚的機械制造業基礎,培育出的優勢產業更是世人矚目,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汽車、摩托車和通用汽油機制造業。通用汽油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基本上從空白發展到產量接近300萬臺,占全國通用汽油機產量的50%。這充分證明了重慶市機械制造業的實力,同時也證明了快速發展農機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3.3政府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重慶市農機技術創新
科技創新是企業保持強大競爭力的源泉,是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政府要幫助企業加強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重慶市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設備,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資源的作用,研發性能先進的新產品,實現農機產品的升級換代。政府可以通過科研項目、技改項目的形式加大對農機產業的資金投入,將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科研平臺,同時要注重科研項目的有效性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問題。
3.4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開展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最重要資源。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改變觀念,完善機制,提高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條件,真正做到尊重知識,善待人才,注重各類人才的培養。要識才有慧眼、用才有氣魄、愛才有感情、聚才有方法,知人善任,廣納群賢,從而做到不僅能引進人才,而且能留得住人才。
3.5加強戰略聯合,推進技術創新
戰略聯合對企業或一個區域產業迅速做大做強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聯合就是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高經濟效益,達到雙贏。區域內聯合能在區域內做大做強;跨地區內聯合能在國內做大做強;跨國聯合能在世界上做大做強。重慶市農機企業的生產規模都相對較小,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能使企業乃至整個農機產業迅速擴大,對區域農機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例如,可以通過技術合作和引進外地、國外知名企業,生產出適合本地實際的先進產品,加快企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品質和知名度。
3.6加大研發投入,積極爭取科技優惠政策
推動技術創新,必須加大資金投入。重慶市農機企業要充分用好國家鼓勵技術進步的有關政策,不斷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加強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項目,獲得科研經費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峰,陳建,楊明金,等.重慶市農業機械制造業競爭力的現狀和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9,12(12):239-241.
[2]裴瑩.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模仿創新能力分析[J].知識經濟,2011,12(12):116.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