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根據城口、巫溪、巫山、奉節、云陽五縣分區調查分析,近年耕地撂荒歸因是:糧食價格長期低于價值,農業勞動力能夠有效轉移,農民輕視農業。提出“生產地方特色的高品質農產品取勝于市場,實現價格與價值相統一;改政府種糧補貼為產糧補貼;增加渝東北山區友好型農業補貼和糧食儲藏補貼,提高農民產糧收入”等減少耕地撂荒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渝東北山區;耕地撂荒;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49-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851.009.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8:51:11
糧食生產自給是渝東北山區(指城口、巫溪、巫山、奉節、云陽五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耕地撂荒和農民種糧積極性低的現象。根據分區調查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糧食開始大量剩余,糧食價格低于價值長期存在,農業對于其他產業比較效益低,農業生產受到價值規律的強力作用;1993年,《國家勞動保護法》頒布后,農業勞動力能夠有效轉移,農村出現明顯輕農現象,部分地方相繼出現耕地撂荒。耕地撂荒規模如果繼續擴大,無疑會對糧食安全保障構成一定的威脅。渝東北山區耕地撂荒的歸因到底何在,我們又該怎樣有針對性地應對?對此,有必要開展專題調研。
1區域內耕地利用狀況
渝東北山區耕地利用狀況列于表1。
根據城口、巫溪、巫山、奉節、云陽五縣公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34.71萬hm2。按中高山一年兩熟、低壩和淺丘一年三熟各半計算,測算出種糧耕地為14.41萬hm2;按常住人口計,種糧耕地人均(0.79×667) m2,復種指數140%。
根據分區抽查結果,推算出區域內耕地撂荒有1.55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3%。水田改為旱地,耕地不種糧改變用途,損毀耕地現象較為明顯。
22013年糧食產耗平衡狀況
渝東北山區2013年糧食產耗平衡狀況列于表2。
2013年區域內糧食總產139.94萬t,按常住人口274.5萬人計,人均占有糧食509.8 kg,按年末總人口386.32萬人計,人均占有糧食362.2 kg,產糧自給有余。
按五縣年末總人口,人均年耗糧115 kg計,耗糧44.43萬t;按照分區測算,生豬實際出欄269.4萬頭,按頭均耗糧250 kg計,耗糧67.34萬t;家禽實際出欄857.1萬只,按只均耗糧20 kg計,耗糧17.14萬t;2013年釀造業統計,重慶人均年耗白酒5 kg,酒糧比按1∶2.2計,五縣釀酒1.932萬t,耗糧4.26萬t。
2013年五縣總產糧139.94萬t,總耗糧133.17萬t,總產糧減總耗糧,當年五縣農村余糧6.77萬t。
3耕地撂荒歸因
3.1低素質勞動力承擔起了農業的重任
根據2013年五縣統計數據,農村從業人員164萬人,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94.9萬人,占農村從業人員的57.9%。老、弱、病、殘不能外出務工的低素質勞動力,支撐起了農業生產的重任。在農業部門及農業科技人員的正確引導下,通過選擇良種良法,改用單質化肥為多元復合肥,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單位面積糧食產量逐年提高。2013年五縣糧食播種面積34.71萬hm2,產糧139.94萬t,平均667 m2產量268.8 kg,確保了區域內糧食連續穩產增產。
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促進了工業發展,商業服務業的繁榮,農業對于工商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1993年,《國家勞動保護法》出臺實施,農業大量勞動力向工商業轉移,輕農現象開始顯現。近年來,五縣每年主要勞動力轉移95萬人左右,占五縣農業勞動力近60%,老弱病殘勞動力承擔農業生產,由此出現部分耕地撂荒現象。
3.2種糧經濟效益差
20世紀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戶,解放了生產力,農村糧食開始每年大量剩余,糧食長期供大于求,產品不能轉化為商品,價格低于價值長期存在。
例如:區域內的袁某,2013年到建房工地做300個小工,每天工資150元,獲取工資4.5萬元,除去生活開支1.5萬元,拿回家現金3萬元。2014年回家種糧,一年中種玉米、馬鈴薯、紅苕各(5×667) m2,總用工300個,日工資按小工150元計,勞動力工資投入4.5萬元,農用物資總開支0.24萬元;收獲玉米0.3萬kg、馬鈴薯0.75萬kg、紅苕1萬kg,按產品市場價計,總產值2.07萬元。總投入4.74萬元,總產值減去總投入,袁某虧2.67萬元。
4對策與建議
4.1推行土地承包權與土地承包責任對等管理
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保障,渝東北山區耕地零碎,不適宜土地集中流轉進行大規模機械化耕作。而集中流轉土地,還要防止去農化和削弱農民利益。渝東北山區要實現生態涵養,建議推行土地承包權與土地承包責任對等管理機制,即有土地承包權就要盡土地承包義務與責任。土地應納入統籌規劃,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漁則漁,徹底改善荒山、荒地等現象。
4.2改種糧補貼為產糧補貼
當前國家各項種糧補貼或多或少有一定局限性,今后增加種糧補貼又取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加不適宜渝東北山區農業發展。要使種糧農民公平受益,建議改種糧補貼為產糧補貼較為科學,這樣種糧補貼就更具備精準性和公平性。
4.3增加農民儲糧政府補貼
糧食長久自給是國家富強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如糧食依賴國外進口,一旦遭遇外部勢力封鎖,后果將難以想象。根據渝東北山區五縣調查,區域內農戶一直有儲糧習慣,一般家庭儲藏谷物,可滿足一年的消耗量。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戶儲糧意識逐漸淡薄,農戶儲糧量逐年縮小,到目前大部分家庭已經沒有儲糧習慣。建議鼓勵農戶繼續貯藏糧食,國家按儲糧量增加儲糧補貼。
4.4增加友好型農業政府補貼
友好型農業是指不但滿足食品生產功能,同時具備景觀、保健與高效多重功能的生態型農業。對于生態涵養和國家重要生態功能保障區,建議增加生態型、景觀型、庭園經濟型、特色效益型農業和生態文明村的政府補貼,通過增加專項政府補貼,提高農民收入。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受到消費者廣泛關注,高品質利于健康的綠色食品是人們的共同追求。在渝東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用高品質提高農產品價格,實現農產品價格與價值統一,謀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縮小務農與外出務工的差距,是減少耕地撂荒的較好途徑。
4.5穩住基本良田,確保糧食自給
經測算,2013年五縣種糧耕地14.41萬hm2,按常住人口計,人平種糧面積(0.79×667) m2。根據低壩淺丘一年三熟,中高山一年二熟計算,必須保證人均耕地(0.7×667) m2。其中,種糧耕地(0.6×667) m2,種蔬菜耕地(0.1×667) m2。按五縣年末總人口386.3萬計,需要種好種滿18萬hm2耕地,產糧174.8萬t,產蔬菜137.6萬t,才能滿足區域內糧食自給。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