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湖北省宜昌市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現狀、意義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探索橫向補償模式、推行市場化補償機制、加強管理體系建設”等對策。
關鍵詞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湖北省宜昌市
中圖分類號:F316.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52-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849.00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8:49:21
在2014年全國推進林業改革座談會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指出“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逐步將所有森林納入補償范圍”。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大力推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森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長江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的生態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持續推進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將對宜昌市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發揮重要的作用。
1宜昌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情況
根據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的規定,截止2014年底,宜昌市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76.41萬hm2,其中國家級公益林40.14萬hm2、省級公益林13.15萬hm2、市級公益林2.84萬hm2、縣級公益林20.28萬hm2,分布于宜昌市13個縣、市、區。
宜昌市生態公益林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按照先期試點、逐步增加、全面實施的步驟,最終建立完整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從2004年啟動補償,到2014年宜昌市已納入補償的生態公益林面積51.07萬hm2,其中國家級公益林37.92萬hm2、省級公益林13.15萬hm2。
補償標準從2013年進行了調整,國有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為5元/667 m2,集體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為15元/667 m2,集體省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為10元/667 m2。按現行補償標準每年到位中央、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億元。
2宜昌市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作用
宜昌市通過初步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1推進了林業歷史性轉變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確立與全面實施,結束了長期無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的歷史,開始進入有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的新階段,實現了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加快了林業生態建設、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保障了林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2.2穩定了生態公益林體系
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體形式發揮作用的,活立木本身是其生態效益的載體。宜昌市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大部分處于長江、清江流域,生態區位十分重要,而生態公益林只準營造而不準生產性采伐,使其所屬的經營單位和個人不但不能從長期經營中獲得直接收益,而且還要為生態公益林的保護、管理付出必要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以換取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等生態公益效益。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立使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生產和經營得以維持和發展,對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經濟利益給予合理補償,從而實現林業三大效益的統一,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2.3提高了全社會關注和參與生態保護的意識
當前宜昌市正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實行生態補償有助于利用經濟和行政激勵手段,協調各方利益,激發全社會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創造活力,逐步縮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在保持生態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率先建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4彌補了生態公益林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從宜昌市目前生態公益林建設的情況來看,生態公益林的造林、管護、撫育等建設資金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生態公益林建設者的積極性。補償資金可以促使公益林所有者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公益林建設,同時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公益林建設,推進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從根本上解決公益林業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問題,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
3宜昌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從2004年開始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起,目前宜昌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補償為主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體系,但在制度執行和落實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3.1補償標準偏低且不一
中央財政對國家級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為15元/667 m2,省財政對省級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為10元/667 m2,中央和省財政對國有公益林補償標準為5元/667 m2,現行補償標準按照不同級別公益林實施不同的補償標準,且遠低于林農采伐木材收益,不足以彌補林農的經濟損失。
3.2補償范圍覆蓋不夠
宜昌市共有林地面積118.67萬hm2,劃定生態公益林面積76.41萬hm2,占有林地面積64%。補償面積51.07萬hm2,占全市公益林面積的67%,還有很大一部分天然林還未納入補償范圍。
3.3管理機制不健全
生態公益林管理機構不健全,生態效益監測體系沒有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渠道單一,目前僅靠國家和省級財政撥付。
3.4生態補償缺乏規范的法律法規
生態補償沒有制訂頒布法律法規,在基層管理過程中措施有限,調控手段缺乏,總體呈現比較弱化疲軟的局面。
4宜昌市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對策
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實踐,是有效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美麗宜昌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結合宜昌市的實際情況,要加快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最大力度地落實“以人為本”、保護務林人的切身利益。
4.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在落實好中央、省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同時,根據市、縣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力增長狀況,逐步增加財政對森林生態補償的支持力度,啟動實施市、縣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同時逐步提高補償標準。
4.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進一步調整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財政資金的安排使用,著重向欠發達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重點加強長江、清江、武陵山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建設。
4.3探索橫向補償模式
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積極探索區域間森林生態補償方式,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4.4推行市場化補償機制
積極探索市場化森林生態補償模式,建立碳交易服務中心,推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森林生態建設。
4.5加強管理體系建設
建立政府統一組織領導,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協調,生態公益林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的組織管理體系,共同推進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時,國家、省盡早頒布《生態補償條例》等法律法規,形成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化、規范化、法律化。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