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國家現行綜合統計制度下,重慶林業經濟的價值體現因90%以上涉林統計指標不被計入林業行業而不能真實反映。鑒于此,林業部門應加強對相關制度的應用研究、溝通交流、統計落實,加大林業經濟發展的工作力度,推進全社會林業直接經濟價值的真實反映和全社會林業經濟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 林業經濟價值;統計方法;重慶
中圖分類號:F22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54-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846.007.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8:46:21
林業在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態平衡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具生態、經濟、社會三大功能為一體的重要行業。當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肩負著恢復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繁榮生態文化的主體職責,也擔負著發展林區經濟、增加林農就業、促進林業增收增效的重任。就林業行業的經濟價值評價而言,長期以來存在由于統計方法而導致口徑相差甚大,為了探討該類統計方法,客觀地反映現實,本文特針對重慶林業經濟價值的統計方法作初步分析。
1現狀
1.1我國經濟行業劃分標準涉林主要指標概況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于1984年首次發布,1994年第一次修訂,2002年第二次修訂,2011年第三次修訂。從2012年起,我國施行新的分類標準,并明確規定適用于我國統計、計劃、財政、稅收、工商等國家宏觀管理及其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據此,國家統計局修訂完善了《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根據《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我國規范了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另:農、林、牧、漁服務業劃入第三產業),含4大類指標;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另:開采輔助活動劃入第三產業),制造業(另: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劃入第三產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含2門類和36大類的指標。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含15門類和3大類的指標。
在三次產業劃分中,林業均被賦予重要任務,也有相應的直接經濟貢獻。
1.1.1 第一產業涉林主要指標
第一產業分為農、林、牧、漁業,均涉及林業工作的主要內容。
(1)農業。包括谷物、豆類、油料、薯類,棉、麻、糖、煙草,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指蘋果、梨、柑橘、桃、杏、李子等水果種植),堅果、含油果、香料、飲料作物,中藥材和其他種植業(如林下種植)指標。在這些指標中,林業行業的職責及其活動包括木本水果、堅果、木本油(香、飲)料、中藥材、林下植物和花卉苗木等種植。
(2)林業。包括林木育種和育苗(即林木育種、林木育苗)、造林和更新、森林經營和管護、木材和竹材采運(即木材采運、竹材采運)、林產品采集(即木竹材林產品采集、非木竹材林產品采集,即指在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進行的各種林木產品和其他野生植物的采集等活動)。
(3)牧業。包括牲畜飼養、家禽飼養、狩獵和捕捉動物、其他畜牧業(如野生動物馴養、林下養殖)。在這些指標中,林業行業的職責及其活動包括狩獵和捕捉野生動物、野生動物馴養、林下養殖等。
(4)漁業。包括水產養殖、水產捕撈等。在這些指標中,林業行業的職責及其活動包括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等。
1.1.2 第二產業涉林主要指標
林業行業的職責及其活動包括濕地產品加工業、木本油料加工業、堅果類加工業、森林食品(飲料、保健品)加工業、野生動物制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木質家具制造業、造紙業、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制造業、林業化工業等。
1.1.3 第三產業涉林主要指標
林業行業的職責及其活動包括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產品初級加工和其他等林業生產服務業,林業產品批發和零售業,林業科學研究與試驗、林業質量檢驗、生態監測、林業規劃與工程勘察設計、林業科技推廣、林業科技中介與其他科技應用等科學技術服務業,自然保護區管理、野生動物保護、野生植物保護、綠化管理、其他自然保護等生態保護業,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即依托森林資源環境和濕地資源環境開展的吃、住、行、游、購、娛,以及休閑、避暑活動)。
1.2重慶林業統計制度現狀
1.2.1 綜合統計制度林業統計指標概況
統計綜合部門對于林業行業產出的統計,是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和《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建立的綜合統計制度而進行的,只針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中A門類的第2大類系列類別指標,具體詳見前述第一產業中“林業”的5個中類及其小類指標。
1.2.2 全社會林業行業統計制度概況
直轄以來,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和全國林業行業統計制度,重慶市林業局已不斷完善建立了全社會林業行業統計制度,其中林業經濟產出部分包括全社會涉林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關統計指標。當前,重慶市全社會林業行業產出統計與現行國家標準涉林的全社會各類別指標及其內涵、統計范圍基本一致。
(1)第一產業指標。包括濕地產業、林木育種和育苗(即林木育種、林木育苗)、造林和更新、森林經營和管護、木材和竹材采運(即木材采運、竹材采運)、經濟林產品的種植與采集(即水果種植,堅果、含油果和香料作物種植,茶及其他飲料作物的種植,中藥材種植,森林食品種植,林產品采集)、花卉及其他觀賞植物種植、陸生野生動物繁育與利用和林業系統非林產業。
(2)第二產業指標。包括濕地加工制造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葦制品制造(即木材加工、人造板制造、木制品制造、竹藤棕葦制品制造)、木竹藤家具制造、木竹葦漿造紙和紙制品(即木竹葦漿制造、造紙、紙制品制造)、林產化學產品制造、木質工藝品和木質文教體育用品制造、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業(即木本油料、果蔬、茶飲料等加工制造,野生動物食品與毛皮革等加工制造,中藥材加工制造)、其他林業制造業和林業系統非林制造業。
(3)第三產業指標。包括濕地服務業、林業生產服務業、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林業生態服務業、林業科技服務業、林業公共管理及其他組織服務,以及林業系統非林服務產業。
1.3重慶近年涉林經濟產出統計差異概況
根據前述統計體系現狀,結合相關年度的《中國林業統計年鑒》數據,我們按照全社會林業行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綜合統計制度林業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分別統計重慶市林業的經濟產出情況。結果表明,全社會林業行業統計口徑的重慶林業行業總產值2012年為404.7億元,2013年為449.4億元,2014年為521.9億元;綜合統計制度林業經濟指標口徑的重慶林業產值2012年為64.0億元,2013年為73.9億元,2014年為85.1億元。兩大口徑的產值相比,后者分別僅約占前者的15.8%、16.4%和16.3%,不同口徑重慶林業經濟的統計數值差別相當大(表1)。
2問題的提出
鑒于上述情況,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重慶林業行業每年已經產生的巨大直接經濟效益,沒有得到客觀、公正、真實的反映。
以“產值”為對象,我們對全社會林業行業統計口徑總產值與綜合統計制度指標口徑林業產值存在這么大差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表2)。從最宏觀層面的指標看,2013年統計綜合部門的第一產業林業產值與全社會林業行業第一產業產值之比為30.6%,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涉林產值之比均為0。這一比較,初步說明統計綜合部門只將小部分涉林第一產業產出計入林業行業的貢獻,同時也充分說明統計綜合部門根本沒將林業主抓的涉林二、三產業的產出計入林業行業的貢獻。再遞進分析其中的第一產業相關指標,2013年統計綜合部門的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產值與全社會林業行業相應產值之比為7.9%;濕地產業、花卉及其他觀賞植物種植、陸生野生動物繁育與利用和林業系統非林產業,以及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中的水果、堅果、含油果、香料、茶及其他飲料木本植物、中藥材等種養殖(植)產值之比均為0。這一深入比較,查明了統計綜合部門第一產業中林業產值數據為什么小的根源,即不但本屬于一產業的林業的林產品價值計入林業行業的貢獻特別少,而且經濟林產品等絕大多數經濟指標應該計入而根本未計入林業行業的貢獻。這里,統計綜合部門盡管把林木育種和育苗、造林和更新、森林經營和管護、木材和竹材采運的經濟指標及其貢獻計入林業行業,統計范圍為全社會,但是這不能代表客觀存在的全社會林業的職責及其經濟貢獻。
同理,盡管因成本差異導致相關指標數據及其性質不同,但因其帶根本影響的指標體系及其統計范圍完全一致,重慶林業“增加值”在前述兩大統計體系中的差異態勢應當一致。
導致以上的現實問題,我們以為,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工作原因。
客觀上,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和《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既定的前提下,社會各界和政府部門由于難從林業行業角度去研究并了解其職責、內容和任務以及所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效益等情況,形成了從綜合統計結果了解林業經濟績效的習慣做法,加之統計綜合部門從頂層設計上對林業行業經濟產出專項統計就有不完備的缺陷。對此,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等制度規定和前述差異中可看出,林業行業應當涉及10個門類至少13個大類55個中類指標的經濟貢獻,也在推進這些繁重工作,而統計綜合部門只認可A門類中的1個大類即5個中類指標的經濟貢獻,導致90%以上涉林統計指標和估計85%左右的全社會林業行業實際產出不被計入林業行業(圖1、圖2)。
主觀上,各級林業部門從領導到相關具體工作人員,一個時期都沒把加強林業行業統計的研究、匯報、溝通、宣傳和具體統計等工作足夠重視,致使各方面對林業經濟的真實情況理解度和知曉度很小。
3建議
3.1加大對綜合統計制度在林業行業應用中的研究力度
抓好應用研究是主動應對的一項重要舉措。宏觀上,我們要主動研究《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和《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的規則,掌握理論依據、運行規律和操作要領,并靈活應用于全社會林業統計中;結合重慶林業行業實際,全面學習掌握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制度,建立健全重慶林業行業統計體系。微觀上,我們要認真研究并分析重慶林業行業工作職責、內容與任務,及其影響林業經濟產出等帶有根本性、制度性的具體問題,不斷提升統計操作、工作方案和推進辦法,逐步完善重慶林業行業統計制度。
3.2加大爭取統計部門對林業行業統計的重視力度
只有林業部門重視林業行業經濟產出的統計是不夠的,要使其實際成效得到政府理解和社會關注,必須得到統計綜合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才行。為此,我們應當切實加強林業局與統計局領導之間的認識溝通和內設機構之間的工作意見交流,爭取統計綜合部門從林業行業統計思維和統計行動上的重視和一致。同時,應當每年落實必需的工作資金,明確必要的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共同研究建立具有一定法定性的重慶林業行業統計制度,共同推進全社會林業行業年度統計工作。
3.3加大爭取黨政部門對不同統計制度林業產出的理解力度
領導理解并支持行業工作很重要。黨政部門對每個業務行業的產出能全面、正確地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林業也不例外。為此,我們應當加強對林業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有關重要職責及其內容、任務等的匯報,加大對兩大統計體系差異性的說明與溝通,加大對統計結果及其典型數據項的宣傳,爭取黨政部門更多了解規則,更多理解差異,更多知曉績效和更多支持工作。
3.4加大對全社會林業產出的統計力度
加大全社會林業統計力度是主觀努力的一項重要措施。為此,應當加強全社會林業產出統計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統計人員的從業素質、工作水平和操作能力;加大對全社會林業產出的統計落實力度,從指標、范圍和數據上做到不重復不缺漏;加強對全社會林業統計的監督管理,從指標、范圍和數據上做到全面、客觀、真實,不虛報不瞞報。
3.5加大全社會林業經濟科學發展的推進力度
加大全社會林業經濟科學發展力度是主觀努力的核心舉措。前述內容更多討論了如何做好全社會林業行業統計工作的問題,這只是客觀、真實反映一定時點林業經濟活動成效的一個必要手段。但是,發展才是硬道理,有為才有位,始終抓好林業經濟科學發展才是最好的措施。為此,我們應當更加全面地履行好《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賦予林業的職責,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更多的林業產品,這是彰顯林業經濟價值的根本。在科學發展中,應當本著市場化、特色化、標準化和高效化的定位,切實抓好特色林的良種良法創新、特色林業產品(含有形和無形)的研發與市場開拓,形成高效產出、有機聯系的林業發展空間積聚體,為全社會林業經濟價值的真實體現夯實物質基礎。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