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重慶市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加強農產品產地質量建設、規范農業投入品經營市場、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機制、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大監管工作經費與設備的投入、增強監管各部門間的協調溝通、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度”等8條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策;重慶市忠縣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3-071-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605.1834.00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6/5 18:34:00
重慶市忠縣是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縣和重慶市優質糧油、柑橘等生產基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還對忠縣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結合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
1工作現狀
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起步較晚,最初由農業部門和工商部門負責,但由于法律法規、工作機制不健全,以及檢測手段落后、缺乏專業人才和必要的工作經費等原因,造成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停滯不前,不能正常有效開展工作。2006年4月29日,我國正式頒布《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其中明確了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體。
在此背景下,忠縣農業委員會掛牌成立“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掛牌成立各自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但是,同樣由于缺乏工作經費、專業人才和必要的檢測設備等原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難以有起色。然而,市場無序競爭引發的農產品質量事件數不勝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重道遠。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有待提高
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生產者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低下,對土壤污染防治意識不強,加上不合理的農作物種植制度以及工業廢水的影響,使土壤環境及其安全性能日益下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及土壤中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含量越來越高,直接威脅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2農業投入品市場較為混亂
經營主體以私營企業和個體戶為主,各種農業投入品種類繁多,良莠不齊,導致農產品生產者購買時無所適從。大多數經銷商缺乏專業知識,對其銷售的農業投入品缺乏了解,不能更好地為農產品生產者服務。少數經銷商在利益驅動下,銷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3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滯后
多數農產品生產者文化素質低,難以按照無公害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進行生產,無法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記錄,無法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少數農產品生產者在利益驅動下有意使用高毒、高殘留和激素藥品,又擅自標注農產品質量標識,引導消費者購買以牟取暴利,導致農產品質量極為不安全。
2.4監管隊伍力量相對薄弱
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主要有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和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雖然監管機構已經建立,但多數監管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極差。
2.5監管工作經費和設備欠缺
忠縣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經費明顯不足,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均未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和預算工作經費,導致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2.6監管各部門間協調不足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雖然明確了縣級農業部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主體,但工商、食品監督等部門根據其自身的職責也會插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各部門間缺乏協調和溝通,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未發輝其應有作用。
2.7監管各部門執行力度不夠
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不健全,執法過程的持續性和規范性不夠,對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打擊不夠嚴厲。各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選擇性執法,即對本部門有利就加強管理,無利就放任自流,極大的降低了執行力度。
3對策與建議
3.1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
采取召開會議、舉辦培訓班、印發資料、巡回宣傳車、張貼標語等措施,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系統培訓無公害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并加強公民道德素質教育和誠信教育,進一步提高廣大公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思想素質,提高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的職業道德和科學種養水平。
3.2加強農產品產地質量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只有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達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標準,才能生產出各種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因此,根據土壤類型和農作物栽培特點進行合理規劃農產品種植區域,建立完善的農作物種植制度,實現土壤良性循環。同時加強土壤防污治理,防止因農藥、肥料使用不當和工業廢水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對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含量超標的土壤進行改良或置換。
3.3規范農業投入品經營市場
(1)舉辦農業投入品經銷商培訓班。系統培訓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和職業道德準則,培訓各種農藥、肥料及農機具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培訓各種農作物種子的增產性能和高產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業投入品經銷商的業務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2)實行農業投入品銷售準入制度。組織全體農業投入品經銷商參加執業資格考試,對考試合格者進行全面審核后發放執業資格證書,憑此證書在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農業投入品經營活動。
3.4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機制
(1)制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縣級農業部門應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無公害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應加強技術培訓,指導農產品生產者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生產。(2)依法進行生產經營。農業投入品經銷商和農產品生產者要依法搞好生產經營,農業投入品經銷商對高毒、高殘留農藥要登記銷售,農產品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要拒絕使用高毒、高殘留和激素藥品。(3)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的合格農產品質量標準,嚴格執行農產品入市前檢測制度,對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堅決禁止入市。(4)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機制。指導農產品生產者詳細記錄生產過程,建立農業投入品使用臺賬,配備必要的農產品自檢設備,做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有據可查。
3.5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
為了更好的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必須加大對農產品監管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監管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并狠抓崗位管理,建立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
3.6加大監管工作經費與設備的投入
各級財政必須加大農產品監管專項經費的投入,購置必要的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
3.7增強監管各部門間的協調溝通
建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各部門間加強協調溝通,建立專門的網站平臺以供各部門間實現資源共享,并加強農產品質量事件的曝光力度。
3.8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度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泛濫不絕”的現象,必須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耕地、污染土壤環境的行為,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農產品的不法經銷商。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