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從2005年開始,規定營養午餐里必須有1份水果,1~3年級的學生,還要再增加1份蔬菜;4~6年級的學生,水果的比重要占到1 5份。讓學生們從小建立起健康的觀念和行為,等到他們長大為人父母,傳達給下一代。從觀念到行為,不斷持續下去。
為了把飲食健康的概念傳達給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膳食習慣,臺灣提出“彩虹五蔬果”概念,即每個孩子每天都要攝取5種不同顏色的水果蔬菜,以保障不同種類的營養攝入。
之所以推廣蔬果彩虹,也是因為蔬果在飲食結構里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來,很多實驗室的證據發現,多吃蔬菜水果會降低患癌癥的風險。現在營養界不只看重維生素,還關注植物化學物質。植物的不同色彩代表著蔬果本身預防大自然傷害的不同能力,被人體攝入后會產生不同的健康效應。臺灣癌癥基金會從1999年開始向臺灣民眾推廣“天天五蔬果”,即每天吃5份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包括3份蔬菜兩份水果,發展至今,延伸為“蔬果彩虹579”,即兒童每天要吃5份水果蔬菜,成年女性吃7份,成年男性吃9份。通過在校園中展開寓教于樂的“種子營養師”培訓,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吃水果蔬菜的飲食習慣。

彩虹原則人人適用
所謂“彩虹原則”:天上的彩虹是紅橙黃綠藍靛紫,地上的蔬果是紅橙黃綠藍紫白,7種顏色代表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沒有固定的搭配,強調多樣攝取,7種顏色都要吃到,并且水果蔬菜不能相互替代,其營養價值、營養素都是不同的,同時每天都要保證有一份深綠色的果蔬攝入。如果學生本身超重或肥胖,就要盡量選擇糖分低的水果,少吃糖分高的水果,例如荔枝。有一個判斷指標叫做升糖指數(GI),提倡吃低GI的水果,不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并不是口味越甜GI越高,比如新西蘭奇異果,不管是綠奇異果還是金奇異果,口感都非常甜,卻是低GI水果。如果孩子本來就沒有養成吃水果的習慣,家長要選擇一些營養密度高的水果,可以讓有限的攝入次數的吸收效益提高。營養密度值是指水果中17種營養素的綜合含量,例如一個蘋果和一個新西蘭奇異果,同重量下,后者的營養密度值可以達到前者的10倍,營養效益更高。彩虹原則也適用于成年人,比如糖尿病患者,水果一定要選擇低Gl的,但多樣化的攝取不能變。
快樂食育效果顯著
臺灣癌癥基金會2010年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通過不斷的宣導,學生對于“天天五蔬果”的正確認知已達75%,家長大概是57%。而宣導所以能取得成功,寓教于樂是關鍵。以“蔬果支票”為例,從認知到行為,激勵民眾對“蔬果彩虹”的記憶更加深刻。在每一張“蔬果支票”的后面,除了有對蔬果健康好處的介紹,還有蔬菜水果的折價券,票根還可以寄到基金會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