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裝修正風聲水起、如火如荼。且不說互聯網裝修是否能真正給消費者帶來福音,或者是否能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單就目前互聯網裝修接單的瞬間火爆,就能看出lT巨頭們打出的第一張“痛點營銷”的牌就已經成功了。這些巨頭們正是看到在裝修過程中消費者們的種種“痛苦”,制定出非常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比如:工期多少多少天、XXX元/平的硬裝單價等等。我們姑且不論這些營銷手段是否能真正給消費者們帶來“春天”,但是筆者認為,借這個勢頭確實到了該讓我們傳統裝飾企業好好反思的時候了。經歷過裝修的讀者一般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或者痛苦,比如:一、明明簽訂合同時候的預算是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但是實際裝修下來會遠遠超過最初的預算。二、沖著裝修公司的名聲去選擇的,但是裝修下來還是有許多質量問題或者不如意的地方。
這期我們先就預算超標這個癥結來聊聊,撇開消費者的不理性或者不成熟行為,單就裝飾公司的運營方面來扒一扒問題之所在。
如今的裝飾公司都對外宣稱其擁有質量過硬、技術精湛的裝飾裝修工程隊伍和設計師團隊,且都是經過嚴格培訓上崗的。那么,我們來看看目前大部分裝飾公司的內部具體是怎么管理和運作的吧。客戶上門一般先由業務員或者設計師接待,一般家裝公司的設計師的底薪都不高,他們的收入主要靠項目提成或者設計提成。并且裝飾公司一般會對設計師的最低接單量有要求,也就是說設計師沒有多少數量的接單就會被扣錢。所以,不客氣的說,家裝公司的設計師基本上就是業務員。為了完成接單的指標,設計師會在設計預算的時候就故意缺漏項來拉低整個報價。消費者一旦與裝飾公司簽訂裝修施工合同后,施工階段就由管理施工的項目經理來完成了。其實這個所謂的項目經理就是組團帶頭交“擔保費”的。所謂的工程隊伍,就是由交納了數萬元“擔保費”的項目經理或者叫隊長,召集了幾個人(一般是老鄉),有的甚至臨時路邊湊齊的“工程隊伍”。項目經理一般都“掛靠”著幾個甚至多個的裝飾公司,裝飾公司是不會給這些隊伍發放固定工資的。
裝飾公司實行的是項目經理分包制度,按單結算,分期撥款。消費者一般會和裝飾公司簽訂半包合同,簽單成功后裝飾公司抽取合同價的30%-40%(甚至有50%的)費用(一般公司名氣越大,抽取的比例越高),用于保障公司的經營成本和利潤,剩下款項的交給項目經理去施工,裝飾公司提取后剩下的費用對于項目經理而言一般夠用,但是利潤不會多。項目經理要考慮包含材料、人工、各種雜費以及自己的利潤,有時,項目經理還要配合設計師代購的提成部分,為了擴大自己的利潤,加上之前設計師故意的缺漏項,所以各階段的增項開始慢慢醞釀起來了……
那么常用的招數有哪些呢?
一、設計師介紹“金牌項目經理”
當設計方案以及預算確認簽訂合同后,設計師都會為您推薦一位他們公司的“金牌項目經理”,介紹此人必定是從事專業多年,業務精熟且施工質量上乘,經常制作公司樣板房之類的,集各種光環于一身來吸引業主采用設計師推薦的項目經理。
一旦客戶采納了設計師推薦的項目經理后,設計師就會與項目經理事先溝通,告知遇到的客戶類型,房屋的基本情況,具體設計風格,以及預算中已經漏報的,哪些項目是可以單獨做增加的,哪些項目是設計師要單獨剔除出去找自己的供應商代購提成的,現在一般的家裝公司基本上是收不到設計費,所以設計師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項目和代購提成。這樣設計師與項目經理配合達到雙方互惠互利。
二、預算中的“陷阱”:
施工預算中的“陷阱”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預算時拆分,與漏報的項目
比如:預算中未涉及墻面處理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步驟,項目經理會以墻面基礎質量不高為由,要求對墻面基層進行處理,額外的造成鏟墻,抹灰以及加固的材料費、人工費等。
又比如:室內軟包背景,除去外包部分不算,現場木工其實還要制作基層板,很多這塊在預算上不會出現的。
2、按實結算的項目
比如:故意多開槽。平列管線開槽,然后卻按管線數量計算開槽米數,或者水電工故意管線繞路造成實際用量高于預算定量。
3、現場實際情況而涉及設計與施工方案變更的項目
施工變更這塊往往是預算上沒有的項目,項目經理在涉及到變更時往往獅子大開口,反正已經施工,讓你沒有選擇。
4、篡改施工工藝和工序
例如:在刷防火涂料的時候摻水,反正業主不清楚防火涂料的施工規范,讓你們看到木龍骨上有白色的涂料即可。還有,一般乳膠漆施工是一底兩面,本來該刷三遍乳膠漆的,故意讓工人只刷了一道底漆一道面漆,省材料、省人工。
以上舉例的種種只是裝修陋習的冰山一角,那么裝修中還有哪些貓膩?消費者到底該如何辨別這些貓膩?如何規避這些裝修中的陷阱?我們的裝飾企業又如何在互聯網裝修大潮來襲的時候適時改變?我們將在以后的文章中與各位讀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