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處西湖,似乎已經占據了人們對于杭州認知的大半壁江山。然而事實上,杭州的可玩之處卻遠不止西湖。盛產名茶的龍井,古墅連連的北山路,溫婉可人的湘湖,深幽詩性的黃龍洞,每一處,都是可供細品的杭州新味。
春末問茶在龍井
晚春時節,整個杭州都泛著茶香。這個以龍井聞名于世的城市,處處可見茶蹤,不過最有名的賞茶吃茶處,便是龍井與九溪一帶。
撿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從玉古略出發,兩面樹木正值生發時,各種濃淡明暗的青綠草綠碧綠瑩綠混在一起,整個杭州都被裹在這層綠意之中,生機勃勃。且這些樹木多枝干蒼勁,似與這座城池相伴多年。
過了上天竺,先前寬闊的道路狹窄起來,行人也倏地變成寥寥數人。沿著一條蜿蜒小道而行,便可見一片片蔥郁的茶樹,由眼前—直蔓延到山腰,遍布整片山林。路邊不時有炒茶者的身影出現,與之相伴的便是一陣陣泛著些許草木生味的茶香。
當真想要尋茶買茶,還是繼續前往九溪十八澗。這里竹林一片,翠綠滿山,沿著山間小徑前行,小溪一條接著一條,大概九溪十八澗的名字也是由此得來。
小道走到盡頭,視線突然豁然開朗,一株高大的鵝掌楓樹底下有石碑:龍井茶一級保護區,那便是龍井村了。隨便尋得一戶茶農,說明來意,對方也樂得招待。茶農家喝茶不似茶館的講究,一面用新燒的沸水沖茶,一面主動開講茶事。原來龍井分三種:浙江龍井、錢塘龍井和西湖龍井,三者以西湖龍井最好最正宗。西湖龍井根據產地分獅、龍、云、虎,即獅峰、龍井、云棲、虎跑四地,民國后梅家塢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人們按照五個產地的不同品質劃分龍井茶的質量排名,分別是獅、龍、云、虎、梅。
真正挑起茶來,也頗有門道。浙江龍井和錢塘龍井顏色翠綠芽頭整齊,而真正好的西湖龍井因為賣相不佳反而被看走眼,于是深諳茶事的高人,直接來熟悉的茶農家里購買,種茶人遇上買茶人,聊茶品茶,都是樂事。
北山路老樓物語
連接著“斷橋殘雪”、“蘇堤春曉”、“曲院風荷”這幾個位列西湖十景的景點,大部分時間里,北山路如同一只盛放鮮花的容器,并不為人所注意。然而若是有心,你總能注意到北山路一側那不時冒出的典雅老別墅——數十年前,諸多名人都曾把這條路當作是自己筑廬的所在。蔣經國、豐子愷、史量才都在此有故居。
再追究下去,便會發現,對杭州老建筑有深入研究的仲向平曾做過統計:在北山路以秋水山莊為圓心、500米為半徑畫一個圓,里面就有50多幢老宅別墅,這種密度怕在上海、北京也無法找到。而林之在《城垣記事》里說:“許多大人物的秘密,就在西湖邊的這些小樓里,有政治風云,有風月八卦,也有油鹽醬醋茶。”
于是滿懷著對這條充滿人文氣息的街路的好奇,我來到西湖,不再追看那湖中的裊裊霧氣與瀲滟波光,而是鄭重又滿懷期待的,走一走這條由東至西,綿延3D00米的湖邊小路。
最先讓人駐足的,是一幢有著赭紅色磚墻的老樓,連綿的拱形門串起一條走廊,散發出屬于上個世紀初的西洋韻味。這便是西湖邊的百年老樓抱青別墅,也是北山街的標志一景。這座出自南潯富貴之家的別墅,30年代時曾被改建成葛嶺旅館,一度成為西湖邊最奢華的酒店。
繼續沿著北山路往前走,便是“菩提精舍”,一幢民國時期的老房子。院子門口并無牌匾標志,只有一塊石刻界碑書寫“菩提精舍”四字,嵌在外墻不起眼的角落。若不是刻意尋找,很容易和這個隱秘所在擦肩而過。曾近被一位民國居士作誦經、禮拜活動只用的菩提精舍,如今改作餐館,卻也不失舊時的風韻……
媲美西子是湘湖
攤開杭州地圖,這個被錢塘江一分為而二的城市,江北有西湖,江南與之相應的,其實還有一片湘湖。比起西湖的熱鬧,湘湖如同小家碧玉,沒有車水馬龍和人聲鼎沸,內斂而古樸,幾乎更適合喜歡安靜賞景的游客。
乘地鐵在湘湖站下車,便可從北面靠近湘里坊的地方開始游覽。地圖上雖小,但這片呈葫蘆形的湖岸當真走一圈,卻也并不輕松。最便捷的方式,便是乘坐環湖游船,趁著風和日麗,一覽湖光山色。
當然,你也可以如我一般,用腳步丈量湘湖。沿著湘里坊前行,可看見一個白墻黑瓦的古村落,那便是下孫文化區了。作為曾經的孫權后裔居住地,這里如今也幾乎可稱為湘湖最值得一看的人文景觀。在一片透露著歲月痕跡的徽派民居間,藏著雕梁畫棟的孫氏宗祠和飽收名家字畫的湘湖美術館,細細逛過去,也是驚喜和樂趣頗多。
沿湖逆時針往南走,經過越王城遺址、荷花莊,便是跨湖橋了。這座橫跨湖面的長橋是湘湖的標志景觀,站在遠處看過去,跨湖橋襯著湖水和背后的小山,秀美程度不輸西湖斷橋。
當然這里的妙處遠不僅僅只是風景。據說在這附近曾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獨木舟,以及頗有歷史意義的“跨湖橋文化”。在橋南面小島上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還有許多當年出土的彩陶、骨器等許多新石器時代文物,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們前來此地,為這里增加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于我而言,游覽湘湖最美妙的體驗,還當屬在一覽亭上的遠眺。站上位于石巖山巔的一覽亭,整片湘湖與兩岸青山盡收眼底。不遠處,錢塘江如一條銀帶蜿蜒而去,漁浦煙光依稀,廣袤的蕭紹平原河流縱橫,村落點點,宛若一幅古畫。
黃龍洞踏古尋幽
由佛寺變為道觀,又由道觀辟為仿古園,位處西湖之畔、棲霞山后麓的黃龍洞,一派幽深之外,藏著不少往事。從車水馬龍的曙光路走進黃龍洞景區,瞬時便仿佛換了一番天地。進入景區第一感覺,便是這里頗有古意——跨進山門,沿著園路緩緩上升,道旁松篁交翠,迎面粉墻阻路。透過那九個雕著龍形的花窗向空窺視,可見粉墻內翠竹蕭疏,亭臺隱約,山徑幽深。主景有池,池后有山,池邊有亭有廊,亭檐上斜掛著“太白遺風”的酒旗,雖是人來人往的景區,我竟當真看到有人在此小酌,一時不禁感慨杭州這座城的隨性與詩意。
再往前行,池右假山半腰上的山洞即黃龍古洞,過去洞內有一座石刻的黃龍祖師像,那是最初駐守這里的慧開和尚。沿山徑而上可至臥云洞,洞壑寬敞,常有霧氣彌漫,頗有幾分仙氣。
不得不說,相較于城郊的山野去處,位于市中心繁華之地的黃龍洞在探古尋幽這方面也絲毫不遜色。這里既有幽奇洞壑,精巧亭臺;又有茂林修竹,怪石清泉,整座園林覆蓋于森木的濃萌之中,顯示出一派“藏龍臥虎”的神幽。
然而黃龍洞又總是熱鬧著的。民俗園內設有大戲臺,每天都會上演幾出江南地方名戲越劇;鶴止亭邊的黃龍新樂府內,絲竹民樂表演輪流上演,這些千回百轉的曲調與樂聲,用飽滿的江南意味,吸引著一波又一波如我一般的過客,也吸引著一直生活在這座城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