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的調查與思考
王平

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秸稈是一種生態有機資源,粉碎還田后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質量,節約化肥,減輕化肥污染,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但是,由于機械質量或農機手操作技術等原因,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地塊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后,不僅不增產,反而影響下茬農作物的耕種和生產,產生負影響,挫傷農民實施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的積極性。正確認識和實施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對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玉米秸稈還田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秸稈是農作物的重要副產品,也是重要的生產資源。近年來,由于極少使用土雜肥,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降低。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后,經過發酵、腐解,分解為有機質,可維持土壤有機質積累與礦化的動態平衡,提高土壤肥力。2014年,山東省定陶縣秸稈還田地塊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普遍提高了0.2百分點,耕地質量提高了0.5個等級。據測算,每hm2玉米秸稈干質量7 500 kg全部深耕還田,相當于99 kg尿素、100 kg標準磷肥、330 kg硫酸鉀,其養分含量相當于季施肥量的25%,等同于42%復合肥525 kg。同時實施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避免了大量秸稈焚燒,改善了生態質量。
(2)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改良了土壤。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和吸水、包墑、透氣等理化性狀,提高了土壤自身調節水、肥、空氣的能力,改良了土壤結構。
(3)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促進了農業增產。2014年,定陶縣農機局聯合農業局對玉米秸稈還田地塊測試產量,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地塊比不還田地塊小麥平均增產12.5%,玉米平均增產17%。
(1)土壤中氮素不足可能影響作物生長。玉米秸稈還田后,秸稈中的養分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必須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土壤微生物活動的適宜碳氮比為25∶1~30∶1,而玉米秸稈的碳氮比為80∶1~100∶1,如果土壤中氮素不足,就會導致微生物和小麥爭氮,小麥從而因缺氮出現苗黃、苗弱現象。
(2)農田病蟲害有加重趨勢。玉米秸稈上往往帶有大量病菌和蟲卵,在秸稈直接粉碎過程中無法將其殺死,還田后留在土壤里,農田病蟲害特別是地下害蟲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危害小麥正常生長。
(3)土壤過于疏松影響下茬作物種子出苗。大量玉米秸稈還田,使土壤變得疏松和空隙增大,失墑較快,下茬農作物耕種時,種子與土壤難以緊密接觸,影響種子發芽出苗,田間出苗常不整齊,容易出現缺苗斷壟現象。
(4)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不細。機械化還田的質量不高,不能把玉米秸稈打碎打細,無法達到切碎長度在10 cm以下的標準,嚴重影響下茬農作物耕種作業,不適應傳統耕作方式的農藝要求,更不適應保護性耕作農藝要求。部分農機手受利益驅動,不按作業規范操作,把秸稈還田機上的刀具卸掉一部分,單純追求速度快、油耗低、收入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的質量。
(1)秸稈還田地塊的小麥基肥要增施氮肥。可在小麥正常施肥的基礎上,增施尿素 75~112.5 kg/ hm2,以滿足小麥及微生物對養分的需求,并加快秸稈分解。
(2)在小麥播種期要“防重于治”,做好種子藥劑處理與麥田病蟲害綜合防控。最好選購包衣種子,或者進行藥劑拌種,可選用600 g/L吡蟲啉,進行拌種防治。對于地下害蟲嚴重發生區,還應采用藥劑進行土壤處理。
(3)適當增加下茬作物播種量和提高播種質量。秸稈機械化還田后播種小麥,單位面積播量應比正常增加7.5~30 kg/hm2,邊播種邊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以保證充足的基本苗。另外,還要做到足墑下種,確保一播全苗。播后墑情不足時,也可及時澆蒙頭水。及時查苗補苗。冬水宜早,水量要小,以沉實土壤。澆水后還應及時中耕劃鋤破除板結。
(4)強化秸稈機械化還田質量督查。實行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合格證制度,在“三秋”作業前,農機部門對所有的秸稈還田機械進行統一檢查,對不按照規定安裝刀具、達不到作業要求的,一律不發作業合格證,不允許下地作業。要組織農機專業技術人員成立秸稈還田質量督查隊,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巡查,搞好技術服務,監督還田質量,制止違章作業,處理違章行為。
(5)加強機械化還田技術宣傳。通過農民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大力宣傳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避免污染環境和影響交通等方面所帶來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從而讓農民切實認識到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可持續增收的重大意義。
(6)抓好技術環節。利用大功率作業機械,將玉米秸稈粉碎至長度10 cm以下,然后進行旋耕還田,從根本上解決還田秸稈不夠細碎、影響小麥播種的問題。
作者信息:定陶縣農機局,274100,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