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志恒
自古以來,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越是在國家危難時刻,越是能夠造就出超凡脫俗之才。昔日春秋五國爭霸、戰國七雄斗士,造就了老子、孔子、莊子等諸多圣人;而后三分魏蜀吳,恰逢諸葛孔明、郭嘉、司馬懿諸多賢者得而重用。八年抗戰中,中華大地英豪輩出,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也成了祖國建設發展的棟梁之才。
1939 年,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開始的第三年。這一年,中國有了延續至今的“5·4”青年節;也是在這一年,醫學家吳階平喜得貴子。但是誰也沒想到,這位正身處襁褓中的嬰兒后來會成為中國暖通行業的泰斗。
在吳德繩為建筑行業辛勤耕耘的青年與壯年時代,也正是新中國暖通行業從無到有、再到繁盛的黃金時代。“建筑、暖通向來不分家,在這些年的發展中,暖通行業的發展也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吳德繩感嘆道。
從1962年至今,吳老和暖通專業已經走入了“金婚”,即將迎來“綠寶石婚”。對于自己的這段“婚姻”,他這樣和筆者說起:如果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自己的愛人,那么當我在工作的時候,我就是在享受和戀人的歡樂時光。我不需要什么浪漫的方式和它相處,我只需要拿出我100%的付出去陪伴它,而它也教會了我很多未知的奧秘。
與吳老的初次相遇是在一場綠色建筑節能展上,在與吳老探討綠色建筑的節能發展與暖通的關系時,吳老向筆者娓娓道來:“我在建筑行業已經工作了50 多年了,期間與暖通行業打了不少交道,在我看來,暖通行業幾乎可以算得上是建筑行業的分支。在現如今倡導的綠色建筑,暖通行業也必然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工業化的過程出現了很多錯誤和曲折,走得不太順,這也是為什么我現在特別提倡工業化的文化,雖然這件事發展緩慢而且長時間才能見效,但現在是該提倡的時候了。
在談到暖通技術對建筑行業的重大作用時,吳老這樣告訴筆者:“建筑行業從起步至今,少說也有一萬年的時間了,在這一萬多年的發展中,建筑工作者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唯獨在最冷以及最熱的地方,再厲害的建筑師也沒辦法出作品。但是自從專注營造室內環境的暖通技術引入建筑行業之后,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單單如此,在建筑工作上,暖通技術為建筑解決的問題不勝枚舉。
吳老向筆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在暖通技術沒有應用到建筑行業的時候,人們修建的最好的建筑就是紫禁城,這是一個稱得上莊嚴與華麗的大工程,但絕對做不到冬暖夏涼。現在建筑行業有了暖通技術的支持,人們就能建造出像人民大會堂這樣既大氣又舒適的建筑,在人民大會堂里面,可以同時容納一萬人,無論春夏秋冬,在這里,身體總是能呈現最舒適的狀態。
“現在綠色建筑的理念又提出來了,如何實現綠色建筑呢?我認為除了建筑工作者自身要進行探索之外,暖通工作者們也是這其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說起如何發展綠色建筑,吳老對暖通技術十分看重,“例如現在困擾建筑行業的能源問題就能通過暖通領域的熱泵技術來解決,而且霧霾、氣候變暖、碳排放這些環保問題,暖通行業也已經有了最新的研發成果。這種成果不僅對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有益,對各行各業都有著奠基作用。”
近期,由中建三局建設的天津117 大廈正式封頂。建成后的天津117 大廈結構高度達596.5 m,成為僅次于哈利法塔的世界結構第二高樓、中國結構第一高樓。可以說中國的建筑高度又一次取得了世界的關注。
試驗所用試樣尺寸為150 mm×100 mm,實驗設備為Instron 9350型數字化落錘試驗機。落錘的頂部半圓直徑
細數從1978 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至今,30 多年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等大城市興建了上千幢超高層建筑。建筑高度不斷地被爭相刷新,縱覽全球前十名甚至前五十名超高建筑,中國占據了一大部分,中國已儼然成為摩天城市的代表。
對于這樣的發展趨勢,在吳老看來,目前標識性超高層建筑實質上追求的是一種心態,甚至是一種不高明的美學和現代化的成就感,對于“幾百層超高建筑才更節能環保”的新學說吳老更是敬而遠之。他認為真正的綠色是,要求全壽命期的排放最少,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產品制造生產中的耗能最少,使用過程中消耗最少。所以,長壽命構成了綠色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總體來說,建筑業與高速發展、短期更新換代的電子產業等有不同的特點,應該友善對待地球,為子孫多留資源,從保護環境的角度掌控,使建筑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走向更有科學發展觀。綠色建筑是近年國際上提出來的高標準理念,我們可以先從點滴做起。社會全局進步和改革的全部重擔我們承擔不起,但我們是建筑業的執業者,在相關的工作中如果我們放棄了‘始于足下’的責任和機會,不就是我們的失職嗎?”吳老說道。
“我感覺從建筑史的年輪痕跡中,可以看出國家科技和經濟的歷史特點,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會出現很多輝煌的建筑與其適應,有些我們管它叫標志性建筑。”談及建筑史,吳老講道。“看待一棟建筑、一類建筑不能單單看它現在的形狀、形式,要聯系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和經濟科技發展的水平,也一定貫穿了民族的文化特點。”
參天大樹的成長軌跡會體現在那一層層的年輪上,而建筑科技的進步也同樣會體現在建筑的年輪上。比如人類發明了鋼筋混凝土,那么所造的建筑一下跨度變大了,尺寸變大了,形狀變得雄偉和離奇,那是過去人們使用石材、木材做建筑所無法比擬的。現在社會處在了一個更加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環保、低碳、綠色理念的形成過程。如今社會就正處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里,也顯示出從雄偉的建筑到綠色建筑的發展軌跡。
對于當下如火如荼進行的綠色低碳,吳老更是認為建筑行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道德層面的理念體現在了對子孫后代乃至對全地球,應影響到一個時代。但近些年來所做的建筑還脫離不了利益驅使,道德層面的提倡在利益面前都無比脆弱。這樣道德體現就會有一定的滯后性。

吳德繩接受本刊采訪

現在可以看到,人們一方面呼喊著低碳和綠色,一方面還在籌建著600 m 高的標志性建筑和超豪華大型建筑。難道這樣的矛盾不是真實的嗎?這種矛盾說明了近代建筑業既受到了利益的干擾,也在道德層面受到鉗制。吳老認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上升,最終形成真正的科學發展觀。
其實,利益的問題說到深層次,甚至涉及到國家、政治層面。在國家利益、政治、經濟的綜合博弈中,道德其實很脆弱、很幼嫰,需要慢慢的努力才能培養發展起來。因此吳老認為,在建筑史的年輪上,相信道德會慢慢體現,因為它一定是朝好的方向走。業內工作者常常是在一種理念的支持下,在一種歷史范疇中的局限來面對這些問題,又必須落實在近期的手邊的一個個項目操作上。無疑,這是一個很糾結的社會難題。
2014 年5 月,“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政府的相關報道中。“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新常態”就此誕生,之后也逐漸被更多人使用。
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普遍提及,“一路一帶”、“工業4.0”、“互聯網+”概念也都被逐漸提出。在吳老看來,這些新興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反襯著一點:中國缺少工業化發展的文化。
“從1978 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在這30 多年期間,國家的經濟騰飛了,國家的工業規模發展壯大了,我們做了一些合資企業,后來變成了獨資企業,后來發展了大企業,這些發展說明中國在工業化的實踐上向前推動了很多。但反過來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國家工業化的時間太短,短到工業化的文化沒有積淀,沒有積淀成一種可以指導高層次的文化。所以,我們工業化的過程出現了很多錯誤和曲折,走得不太順,這也是為什么我現在特別提倡工業化的文化,雖然這件事發展緩慢而且長時間才能見效,但現在是該提倡的時候了。工業化發展應該是貫穿著工業化文化,企業在這些方面努力,各自過好自己的工業化步伐,才能把事業發展好。”吳老語重心長地說道。
中國如果要持續長久地發展,就必須提高其創新能力,使其達到世界水平。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發展模式遵循了較小的成功的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即通過向工業領域轉移富余的農業勞動力,將勞動力從低勞動生產率的崗位轉移到高勞動生產率的崗位,從而達到遠高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
關于當前暖通界的人才培養問題,吳老表示,在建筑業界,提倡低碳節能其實暖通制冷行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這個行業的專業學生發展空間很大。暖通技師的培養、大量運行工的培養是教育界多年的欠賬,也是行業發展的瓶頸。對于行業里的大學生,應著力培養他們熱愛專業,面對成系統的、有運行因果性、發揮邏輯關系法的專業的思維特質。大學生在校期間應重點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其實只是教學的載體,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再學習能力,教育體系也應在各個環節更努力改進。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有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吳老曾經套用過梁啟超的這段話:“少年強,則行業強”。在這條培養年輕人的道路上,吳老一直在努力著。
五十多年來,他見證了每一次中國的變遷,從“文革”到改革開放,到如今許多行業的發展壯大,他都在親歷著。時間在悄然流逝,但是他一直鼓勵著更多的年輕人走向了暖通的發揚光大之路,也在為中國的暖通發展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