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明
韜奮先生是中國出版的一座豐碑,獲得韜奮出版獎,是一個最讓我有歸屬感的獎項了,也是對我選擇走出版這條路的認可。
生于這個時代,我是幸運的,這個時代給了我成長的空間,給了我選擇的機會。18歲的時候,我是個鋼鐵工人,每天與飛舞的鋼花做朋友。26歲的時候,我成為一名內科醫生,在醫院的同屆醫生中,第一個成為住院總醫師,第一批晉升為主治醫生,第一個被外派進修學習。成為一名好醫生,是當時最大的愿望。34歲的時候,我抱著自己撰寫的《臨床心血管疾病綜合征》書稿,登上安徽科技出版社的樓梯,書出版了,自己也因“既懂醫學、又有文字功底”,被邀請走進了出版這個行當,聽診器換成了鋼筆。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好編輯。
光陰之箭穿越一切,就像筆讓字綻放在紙上,把今天送抵我們。過去與今天因果糾纏,但時代自有它的邏輯和使命。從事出版、愛上出版,一干就是25年,直到獲得這個出版人公認的榮譽,我才發現,編書、出書、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這或許就是把職業與生活融為一體了吧。我的工作,與韜奮先生的境界和業績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對出版的愛好,對好書的感情,確實增添了人生的厚度與豐富,給了生活一個機會,一窺圓融不羈、寥廓悠遠的超拔境界,這或許就是出版的魅力、文化的價值所在吧。
一個人要想做點事情,離不開時代給予的平臺。與韜奮先生的時代相比,我們很幸運,今天的中國出版給我們施展才能提供了很多機會。安徽出版由幾個弱小的出版社,發展到今天上市出版企業,這是集體的貢獻。作為第一個獲得韜奮出版獎的安徽出版人,這項榮譽是屬于大家的,要感謝團隊、感謝員工,這個獎源自集體的智慧、眾人的力量。出版在進步,產業在發展,無論是當年的出版社普通編輯,還是今天作為上市出版企業總經理,韜奮先生樹立的精神標桿,始終是引領我信念的支撐,抓發展、抓經營是我的責任,編編書、做做項目,還是我最熱心的事。
現在回想起來,不論干什么,都要在不畏與敬畏中堅守,我想這是符合韜奮精神的。當醫生時,對生命敬畏,努力去紓解病人的痛苦。當編輯時,對文字敬畏,努力去出版一些好書。只有這樣,才能擔起責任。要不畏寂寞,在靜心、靜觀、靜思、靜處中發掘一字一詞一句的光芒,發現一本書、一個作者、一個創意的力量;要不畏熱鬧,經得起熱鬧的沖擊與誘惑,善于在熱鬧中聚資源、抓精品;要不畏瑣碎,出版是細節的藝術,因為瑣碎,才成專業,才成品質。
愛上一項事業,做好一項工作,最難得的是情懷二字。在這個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具變化性、挑戰性與豐富性的時代,情懷有萬鈞之力。做一個有情懷的出版人,韜奮先生做到了,我還在努力去做,在一字一句的耕耘中獲得充實。編輯強則出版強,出版強則文化強,文化強則國家興,文化產業不斷轉型升級,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新的時代賦予韜奮精神以新的內涵,當下這種精神體現為創新精神和愛國精神。愛國和創新要融入到工作之中,愛國才能愛崗、愛自己的事業,創新精神則激勵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在實踐過程中,創造才干,做出業績。
這是我們站在今天的意義與價值、明天的故事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