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劼圻
[摘 要] 通過對國外小出版社的考察,探究并比較小出版社及其相近概念,介紹國外小出版社的歷史與現狀;分析小出版社出現的原因及其存在價值;認為小出版社的出現幾乎伴隨著整個出版業的出現,并與出版技術以及社會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是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 小出版 小出版社 獨立出版 獨立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2-0091-05
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出版技術、運輸技術、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全國性的圖書銷售體系逐漸形成并發展成熟,包括制作到發行在內的出版產業各環節的集團化趨勢愈發明顯。然而,文化產業畢竟與其他產業有著很大不同。其中,小出版這種形式繼承了“作坊式”的出版形態,保持著出版的初衷,默默存在并發展著。事實上,從出版業開始工業化之初,出版就向著兩個向度發展:一個是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的“大出版”;另一個是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小出版”。如果追溯西方出版歷史,從谷登堡發明整套活字印刷工藝直至工業化之前,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從事出版的個人以及小團體就大量出現。只不過正是由于其普遍性而未在當時成為一種特別的存在。反倒是在工業化之后,大型出版社甚至出版集團出現以后,小出版社的特征凸顯出來。由于大眾媒介的強勢,資本與權力裹挾下的出版集團往往成為大家的研究對象,越發邊緣化的小出版則很少受到人們關注。但是留心觀察的話,會發現有許多在之后成為經典的作品和偉大作家都是通過小出版社最先與世人見面的。小出版社在整個出版產業中的地位不應被忽視。近幾年來,不起眼的小出版社也經常能夠出版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圖書,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出版社與小出版社有些類似于光與影的關系,光越強烈,影子雖然不顯眼,卻也越濃烈。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文以國外小出版社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其概念、歷史、現狀、成因、價值等幾個方面對小出版做一個簡單分析。
1 小出版社的概念
小出版社(small press)一詞在歐美已被廣泛使用,成為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準術語。但是“小出版”本身還不是一個可以明確界定、具有明確內涵的概念。并且小出版還經常與“獨立出版”“私出版”“自出版”“地下出版”等詞語混用。它們通常指向同一個對象,但本身含義卻不盡相同,或者說側重點不同。其中“小出版”與“獨立出版”這兩個概念經常混用。在維基百科中就將“小出版社”(small press)與“獨立出版社”(independent publisher)視為同義詞。筆者使用“小出版社”而非“獨立出版社”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1)界定概念時,前者更具可操作性也更準確;(2)小出版社可以包含獨立出版社。
1.1 對“小”的理解
在一份關于澳大利亞小出版商協會(Small Press Underground Networking Community ,SPUNC)會員的調查報告中,作者根據該協會中小出版社的特點,使用列舉法給出了小出版社的定義[1]:
· 至少出版一本圖書或一份雜志
· 每年營業額不多于50萬美金
· 一次印刷冊數不多于2000冊
· 出版過不止一位作者的作品
· 每年出版的圖書種類在10種以下
· 通常不向作者收取制作、編輯和發行費用
該定義具有一定代表性,在筆者瀏覽的有關小出版社的文獻和網站中,在介紹小出版社定義時,都會使用類似的方法。但是受到樣本的限制,該定義顯然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即便使用列舉方式,該定義也顯得不夠全面,并且在邏輯上并沒有明確指出是需要滿足以上所有條件抑或只要滿足其中幾個。其次,營業額、印刷冊數和年出版圖書種類的邊界值并不可能如此準確。就筆者所知,隨著出版技術尤其是印刷技術的發展,年出版圖書四五十種的小出版社也是存在的。加之“大”“小”本來就是相對的概念,想要給出絕對的、準確的、量化的“小出版社”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小出版社中“小”的概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中的一個:(1)規模較小且簡單、松散的組織結構。一般小出版社員工不會超過10個人,全職員工更少,“一人出版社”普遍存在。(2)較小的出版規模。營業額、出書種數、印刷冊數等與大出版社不可同日而語,但因為文化產品市場具有一定的不可預知性,再加之出版技術的發展,單就個體來看規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3)一般針對特定的小眾讀者群。(4)通常使用非傳統、非主流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手段。
1.2 小出版社與獨立出版社的異同
“小出版社”與“獨立出版社”這兩個術語有時被視同一個意義而混合使用,有時又會以“小型獨立出版社”(Small and Independent Presses)的形式并列使用。可見這兩個詞語在大部分語境中內涵接近,尤其是當把“小”理解為“小眾”時,兩者概念幾乎相同。但是,當“小”僅僅表示出版規模時,這兩個概念可能指向同一個對象,但側重點完全不同:小出版社數量眾多,類型多樣,有些是因為小而獨立——由于資源有限,如果出版物從選題到出版物形態都與大出版集團類似就完全沒有生存空間,所以必須走特色化路線;有些則是因為獨立而小——為了保持獨立精神和出版的純粹而主動選擇小規模運營。由于小出版社不論“小”與“獨立”的內在因果關系如何,其外在形式都有很多相似性,筆者認為不用刻意區分“小出版社”與“獨立出版社”這兩個術語,把它們當成一個現象進行研究并無不妥。
2 小出版社的歷史與現狀
谷登堡時代的歐洲,私人辦出版大概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對于藝術字體的特殊興趣;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出版不適合傳統出版貿易渠道的作品;出于興趣和享受出版帶來的樂趣。較早的私人創辦出版社大概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一位礦場主自辦了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幾部大部頭的關于采礦和馬術的書籍。到了18世紀,自辦出版在法國貴族中掀起了一陣風尚。這應該說是小出版社的第一次流行[2]。 小出版社的第二次流行,也是現代意義小出版社的發端,應該是19世紀中后期的“私人出版社運動”(the Private-Press Movement)。這個運動常常與另一個同期的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放在一起討論,原因在于這兩個運動擁有一位共同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工業化顯然極大地改變了出版業,其中一項工業化技術對書的面貌影響最大,那就是機械排版。它提高了出版效率,大大降低了出版成本,但是也遏制了一本書使用多個字體的維多利亞式設計。作為狂熱的社會主義者,莫里斯認為這樣的工業革命摧毀了人們工作的樂趣,也摧毀了手工藝術。于是他和朋友成立了凱爾姆史考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致力于重塑維多利亞時代的排版,創造基于中世紀手稿的美麗書籍。在莫里斯的影響下,英國乃至歐洲都出現了一批小出版社,其中有許多致力于精美的排版與字體,其中就包括很有影響力的創建于1900年的多芙思出版社(Doves Press)[3]。
在“私人出版社運動”中還誕生了被許多世界獨立出版人奉為偶像的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1915年,霍加斯出版社創始人伍爾芙夫婦決定購買一臺印刷機,這無疑是受到了世紀之交“私人出版社”和“小出版社”風潮的影響。創辦的初衷是丈夫萊納德為了讓妻子在寫作之余能有些事做,緩解寫作帶來的巨大壓力,他們的工作地點就設在自己家中的一個小房間內。但在英國內戰時期,這項家庭業余愛好變成了一項事業。從1917年出版第一本書到1946年,霍加斯出版社一直保持著合伙經營的模式。期間共出版了527種圖書。伍爾芙夫婦都是倫敦布魯姆斯伯里團體的成員,這個團體中聚集了一批現代主義的作家、詩人。他們通過霍加斯出版社發表自己的觀點,使之成為現代主義的出版陣地。獨立出版模式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可以暫時躲過審查,擺脫大規模出版帶來的束縛。可以說霍加斯出版社和當時的其他一些小出版社成為協會和文化團體自我宣傳的中心[4]。值得一提的是,霍加斯出版社從創立之初就始終保持盈利的狀態,這也許是為什么他們如此高產并且漸漸走向商業化運作的原因。
隨著世界出版中心從歐洲向美國轉移,也因為印刷排版技術的發展,更因為美國的文化發生了一次劇烈的動蕩,“小出版社運動”伴隨著嬉皮士運動在1960年代席卷美國。這個時候的美國年輕人叛逆、獨立,有意識地蔑視傳統,叛離主流,建立著屬于自己的新文化。他們崇尚DIY精神,生活上,自己蓋房子,自己種植食物;文化上,自己拍攝獨立電影,搭建獨立電臺,當然也包括創辦自己的出版社。另一方面,印刷技術和排版技術的發展,使得個人設計出版圖書的技術和資金門檻都大大降低。技術和文化兩方面的動力,促使一大批美國人投身到小出版運動中來。1965年第1期《國際小出版社與雜志指南》(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Little Magazines and Small Presses)列出了當時世界上250家小出版社的名單。到了1997年,這個名單上的小出版社已經達到6000家。這個數字可能還并不全面,據說全世界的小出版社數量有25000家,甚至有可能超過100000家[5]。
圖1 國外小出版社歷史
小出版社不僅數量龐大,并且形成了各種形式的協會、聯盟,以求更好地發展。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AAP)就下設小型與獨立出版社委員會(Smaller and Independent Publishers Committee)[6],并且每年召開年會討論小出版社的銷售方法、銷售渠道等問題。除此以外,美國還擁有多個民間小出版社組織幫助其解決銷售渠道構建和最新出版技術應用等問題。比如,獨立書商協會(Independant Book Publishers Association,IBPA)[7],旗下擁有3000多家會員。還有專門針對小出版社提供分銷服務的公司,如1971年創立的獨立出版集團(Independant Publishers Group,IPG)[8],專門代表小出版社與書店及其他銷售渠道打交道。而在英國則設有獨立出版商行會(Independant Publishers Guild,IPG),行會約有450家獨立出版商組成,營業總額約4億英鎊(2013年英國國內一年的圖書銷售額大概是34億英鎊[9])。獨立出版商協會組織會議和研討會,為會員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和倫敦書展提供聯合展位;它還向會員提供信息服務,尋求小型出版公司的特別權益[10]。
3 小出版社存在原因探析
小出版社的出現和發展同整個出版產業一樣,都與政治、文化、社會和科技等因素密不可分。在審查制度非常嚴格的時代和地區,小出版社存在過。目前出版產業被幾大媒體巨頭瓜分,出版集團霸占幾乎所有主流銷售渠道和宣傳資源,小出版社依然大量存在并且生機勃勃。這是有其必然性的,其中包含著文化生產的固有機制和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因此無論市場力量多么強大,都無法使小出版社徹底消失。
3.1 文化原因:商業理性與文化創作非理性之間的矛盾
考察小出版社的出版物體裁,會發現詩歌與小說始終占據很大比例。可以說文學創作和現代出版體制之間的矛盾,使這些純粹的文學作品走向小出版社。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在《文學社會學》中將劃分文學作品與其他作品的依據定義為“非趨利稟性”:“凡不是作為一種工具,而是作為目的本身的作品都是文學作品;任何非實用的讀物,也就是說任何為滿足一種不求實利的文化需求的讀物都是文學作品”[11]。然而,現代出版體制之下,出版社出版一件作品除了要面對來自意識形態方面的審查,還需要面對影響更為廣泛的市場審查。沒有市場的作品很難得到出版機會。
“非趨利性”的文學作品和趨利的出版產業之間的矛盾,實質是文學創作的非理性、讀者選擇閱讀文學作品的非理性和工業文明下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的“合理性”之間的矛盾。文學創作是一種作家單獨進行的自由活動,它要求作家同社會的需求保持某種分離。讀者的閱讀同樣是一種單獨的自由活動,但是現代出版社只可能在把讀者作為一個集體的前提下運作。本來作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中間人,出版社應該擔負起調節這種矛盾的責任。但可惜的是,幾乎所有出版社都不僅將是否盈利,更將是否能夠擴大再生產看成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小出版社承擔起調和這種矛盾的責任。在很多介紹小出版社的文章中會提到其非盈利性,這不全面也不準確——小出版社中有很多都是盈利性的,當然也存在完全依靠政策補貼和基金捐助的小出版社。事實上,很多小出版社為了生計也會出版一些實用性、功利性很強的作品來補貼文學作品的出版。只不過他們并沒有非常強烈的擴大規模的欲望,而把出版更多地看做目的本身而不是一種工具。
3.2 市場原因:基于長尾的行業
2005年,《連線》(Wired)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著名的長尾理論。在名為《長尾》的報告中,安德森就是以文化產品(包括網絡視頻、音樂、圖書等產品)作為主要考察對象的。以書為例,平均每個巴諾書店的實體連鎖店面擁有130000種書(作者注:根據2004年巴諾發布的年度報告,當時的647家實體書店擁有圖書60000種到200000種之間[12]),而亞馬遜有一半以上的圖書銷量來自這130000種書之外的圖書[13]。根據安德森最初的估計,這個比例大概是57%。2006年,安德森再一次指出谷歌圖書搜索引擎的問世,又一次拉動了冷門圖書的銷售,而且谷歌自己也開始使用“服務長尾”的說法。不過安德森后來撤回了他的估算,目前這一比例估計為25%,雖然結果不再那么令人吃驚,但依舊不容小覷[14]。報告中同時指出,圖書市場的長尾效應相比于音樂和視頻產品更加突出。這就從市場角度為小出版社的存在提供理論解釋。2012年,美國十大小出版社之一的尤利西斯出版社認為:“我們注重針對性很強的利基群體,出版他們希望的,卻在紐約大蘋果之下不被大企業所出版的書籍。”[15]利基群體,或者說是小眾族群,在互聯網條件可以以更加廉價的成本聯系在一起,這無疑又為小出版社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可能。
4 小出版社存在的價值
小出版社的價值會隨著社會變革、文化環境、媒介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廣播、電視甚至網絡還未出現,紙質媒體還是信息的主要載體時,小出版社往往扮演著文化運動、政治運動主要陣地的角色,各種思想在這里交鋒。而當紙質媒體漸漸被其他媒體搶去風頭,出版業也似乎已淪為文化產業邊緣的境況下,小出版社依然存在并成為先鋒文化、小眾文化生存的重要土壤。其價值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4.1 先鋒文化的實驗平臺
先鋒文化因為其特別的主題或者超前的表現手法而暫時無法得到大眾接受,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先鋒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具有先進性的,而先進的文化總是要經歷一段在小范圍內流行到被主流文化接受的過程。小出版社在這個過程中起了一個實驗平臺的作用,為文化的新陳代謝提供了一個緩沖空間。由于大型出版社承受來自市場的壓力,主動選擇實驗性題材的意愿不高。即使存在自費出版的可能,但是因為門檻較高、審查較嚴對于新作者來說是很難接受的。在這種情況下,小出版社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卡夫卡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思》只印刷了800冊[16],并經歷12年才全部售完。這個印數在如今的出版環境下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沒有小出版社,這樣的先鋒作家很有可能得不到出版自己作品的機會。
4.2 小眾文化的交流媒介
小眾文化不論是內容冷門還是體裁另類如現代派詩歌,抑或是目標群體不屬于社會主流如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等,其最大特點是受眾數量較小,所以很難引起大出版社的注意。一般小眾的數量在數百到幾千不等,并且在地域上的分布比較分散。目前美國很多小出版社都主打詩歌等純文學作品,或者懸疑、科幻類小說,特別是那些沒有名氣或者剛剛出道的作者的作品。但是互聯網的發展為小眾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不僅僅使那些擁有獨特文化需求的人可以便利地交流,也給為他們服務的小出版社提供了運作空間。
4.3 多元文化的生存空間
多元文化是個富有爭議的話題,但不能因為少數極端主義文化所造成的矛盾沖突而否定一切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如果一個社會只有一種文化,必然會造成這個社會的僵化,抑制社會的活力,阻礙社會創新。全球化的媒介“圈地”造成了多元化聲音表達空間的壓縮與遮蔽[17]。這一點在出版行業表現得更加明顯。正因為在西方建立出版社的門檻較低,很多小出版社成為多元文化的生存空間。例如,在英國威爾士和蘇格蘭地區,威爾士語、蓋爾語和蘇格蘭語的出版物是可以獲得特殊資助的。在保護小語種這樣的多元文化活動中,小出版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 結 語
小出版社的出現與發展雖然與整個出版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但也絕非一帆風順。很多小出版社都無法熬過創業初期的艱難,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據澳大利亞某機構調查,該國成立超過10年的小出版社只占很小一部分。這主要由于小出版社自身的不穩定性和局限性。很多小出版社的建立都是因為青年人對文學和出版的激情,但出版社的運營與發展單靠激情是難以維系的。很多小出版社實際上與創辦人的個人命運相捆綁,這樣的形式很難有穩定發展。加之目前的出版環境下,大出版集團的不斷兼并擴張,從各個方面擠壓著小出版社的生存空間。在美國就發生過小出版社的選題由于版權所有者變卦賣給大出版社最終對簿公堂的情況。甚至在美國作者協會中,也有人認為小出版社無法保證充足的現金流,只配做一些“小”作品而呼吁抵制小出版社。由于小出版社數量眾多,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這樣的聲音的確反映了一部分客觀情況,也表達了一種對小出版社的懷疑與不理解。盡管存在穩定性較差、良莠不齊等問題,但小出版社的存在與貢獻不應該被忽視,對于小出版社在整個出版產業中的地位、未來的發展以及小出版社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依然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注 釋
[1] Freeth K. A Lovely Kind of Madness: Small and Independent Publishing in Australia[M]. Small Press Underground Networking Community, 2007
[2] Steinberg S. H. Five Hundred Years of Printing[M] .Baltimore : Penguin Books, 1961
[3]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絡版[EB/OL].[2014-06-16].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611830/typography/36795/
The-private-press-movement
[4]Helen Southworth.Leonard & Virginia Woolf :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Networks of mordenism[M].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0
[5]Joseph Barbato. 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Small Press[J].Publisher Weekly,1997,6:39-48
[6]美國小型與獨立出版委員會[EB/OL].[2014-06-16].http://publishers.org/committees/9/
[7]獨立書商協會[EB/OL].[2014-06-16].http://www.ibpa-online.org/
[8]獨立出版商行會[EB/OL].[2014-06-16].http://www.ipgbook.com/
[9]英國出版商協會[EB/OL].[2015-02-02]. http://www.publishers.org.uk/index.php 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60&Itemid=1301
[10][英]保羅·理查森.英國出版業[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11][法]羅貝爾·埃斯卡爾皮.文學社會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12]BARNES & NOBLE INC 2004 Annual Report Form[EB/OL].[2014-02-03].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
890491/000095012304004681/y96162e10vk.htm
[13]Chris Anderson.The Long Tail[EB/OL].[2015-02-02]. http://archive.wired.com/wired/archive/12.10/tail.html pg=3
[14]Peter Morville .隨意搜索[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15]潘采萱.臺灣獨立出版社經營狀況[D].臺灣:淡江大學,2012
[16][美]安德烈·希夫林.出版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17]羅慧.傳播公地的重建[M].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