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向鵬
【背景提示】因為被韓國農管所認定為質量不合格,山東臨沂蘭陵縣的幾十位蒜農一夜間由坐等韓方結款變成了負債上百萬,走投無路的蒜農們正在韓國駐華使館門前“討說法”。中國農民在國際市場的“弱勢”已經屢見不鮮,在成為世界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農業為何沒能強勢起來?
前不久,山東一批“優中選優”出口到韓國的大蒜因為質量問題被退回,蒜農遭受了巨大損失。
為什么退貨?原因簡單清楚,韓方在發貨前和到貨后的檢驗機構不一樣,檢測方法也不同,致使檢測結果不一樣。這個明顯錯在韓方的事情,到頭來遭受損失的卻是中國農民。這個問題令人痛心,更令人深思。
一問:出口的好產品?怎樣才算真的好?誰說了算?
眾所周知,在中國,“好”產品才出口,可是好產品遭遇了退貨,問題出在哪里?是韓國人吹毛求疵,還是好產品仍然存在問題?好產品到底怎樣才是真的好?
退蒜產自“中國大蒜之鄉”山東蘭陵縣,這批大蒜經過蒜農的認真篩選,可謂優中擇優。可惜,首先標準是韓國定的,而我們完全沒有標準的概念,完全是被動地接受;其二,標準執行得怎樣,還是韓國人說了算,自己不檢驗,自己檢驗了也不算數,沒有話語權。
蘭陵這批大蒜到了韓國后,農管所抽檢“重缺點大蒜”超過了5%。農業部蔬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劉肅說,在國內,沒有“重缺點大蒜”概念,類似的概念是“缺陷大蒜”,比如一等和特等蔬菜,“缺陷”比例不能超過1%。
熟知中國農業現狀的朋友們知道,中國的“缺陷大蒜”是一個模糊概念,沒有嚴格的標準,從來沒有人認真執行過,因為我們在中國購買大蒜時,腦子里從來沒有浮現過“缺陷率”這個概念。再加上全中國的生產者都有著一種強烈的貼著標準走的潛意識,供貨比標準高了像吃了虧似的,不給你摻雜使假已經算是有良心的了。
反觀韓國,在進口食品政策方面一直保守謹慎,有近萬種條款和標準限制農產品進口。因為限制,標準就高,執行嚴格,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很難過關。2013年,僅寧波口岸接收的從韓國退回的農產品就高達131批,貨值934萬美元。因此,韓國退蒜是偶然中的必然!
如果我們自己建立標準,中國的標準高于韓國標準,并且建立標準后說到做到,不用外方檢查也同樣做到嚴格符合標準,那么我們是不是在出口產品方面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如果我們銷售給自己同胞的產品,與外銷產品執行同樣的標準,我們是不是可以傲慢地說,你愛要不要!想要,價格不能太低,甚至價格我說了算。韓方還牛得起來嗎?還會什么都是外方說了算嗎?
二問:農民的組織在哪里?
本次蘭陵大蒜出口,是幾個農民和當地的蒜農一起湊錢第一次做對外貿易。農民自己說,資料都是韓文的,看不懂,對對外貿易的規則不清楚,對韓國方面提出苛刻條款的地方根本沒有注意到。而大蒜出口貿易,涉及到大蒜生產、加工、包裝、貯運和出口貿易等各個環節,還包括對方國貿易政策、法律(合同)、行情變化和質量抽檢方式等一系列工作。對于這些復雜的環節,蒜農自身沒有能力搞清楚,也沒有設法借助自己能夠掌控的力量搞清楚,除了生產加工,其他各環節是委托韓方代理公司做的。所以,中國蒜農在一開始就完全處在不利地位。無事則罷,一旦有事,吃虧的一定是最弱勢最無知的中國農民!
韓國退蒜事件是中國農業落后的縮影,能夠代表農民利益、有經營能力的合作社、農協、金融等組織在本次大蒜出口的經營中缺位!
事到如今,所能做的只能是馬后炮式的補救工作。
1月21日,二十幾位來自山東臨沂蘭陵縣的蒜農來到北京韓國駐華機構“討說法”;蘭陵縣政府已向韓國駐青島領事館遞交了材料為蒜農維權;山東省商務廳多個處室已聯合介入并關注事態發展。事已至此,這類糾紛只能嚴格根據合同來處理,別無他法。
這是多么被動的局面!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一個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生產經營的組織方式的改變!
傳統農業之所以落后,是因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是“分散”的、“小農”的、“作坊”式的,而現代農業是“專業分工、社會化組織”的大工業模式的。
蘭陵縣的大蒜產業,可謂有產量無規模。在現代農業規模的概念里,已經涵蓋了規范和統一的內容,而純粹的產量與規模不是一個概念,規模不是簡單的又散又亂的大,是有標準有質量的大;蘭陵大蒜又一個問題是有質量無標準。也許蘭陵產的大蒜在篩選之前,其天然的平均質量是全球最好的,可是,蘭陵大蒜無標準,好產品照樣讓人挑出了毛病,好產品還是遭遇退貨,好產品還是賣不出好價格!這個問題的根源是農業的組織形式是極端落后的,沒有屬于自己的常年可依靠的經營組織,沒有分工和合作!是臨時出口臨時湊人員,臨時湊資金,臨時湊貨源,像做一錘子買賣,只關注眼前,來年再說。這種組織水平和組織能力,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三問:出口好產品何時讓中國人同享?
在我國,“好”產品才出口,那說明什么?說明內銷的農產品與出口產品在方方面面差距巨大,說明我國農業的整個產業水平非常落后!一二三產業沒有打通!
由于我國始終存在一個落后的內銷市場,農產品的非良產品、農民落后的經營方式就不會消失,就會始終與出口的高標準與出口的現代經營方式存在顯著的落差和不適應。
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無標準、無品牌、無預售、無貿易程序和規則,銷售靠運氣,競爭靠價格。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同樣是撞大運,碰到什么算什么。如果你今年有幸吃到了好產品,想在明年這個時候還能夠買得到吃得到,絕對不可能。銷售人員也不知道他銷售的產品是從哪里來的。
所以,中國農產品從種、收、儲運、加工和銷售都像盲人摸象,這樣的現實說明了整個農業產業處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悲劇的是,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拿這種低水平當作正常,感覺沒有什么不妥。這是蘭陵大蒜事件根源中的根源!這是中國農業落后最悲劇的地方!
請允許我把話說得極端一點:只要出口產品和內銷產品有一天不一樣,類似蘭陵大蒜事件就會持續大量出現!
蘭陵大蒜事件從根本上來說,不是簡單的產品質量問題,不是單純的蘭陵農民的水平問題,而是中國農業整體落后、農業的生產和組織方式落后的大問題!
我們要大力提高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尤其是要著力提升我國農業的組織和管理水平。只有徹底拋棄落后的生產和組織方式,讓中國人同享出口好產品,中外市場一個樣,中國的農產品才會暢行世界,農民才會致富賺錢,蘭陵大蒜事件才會減少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