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新育
自貿區是龍頭,不是扶貧計劃
□ 梅新育
我考察過世界不同類別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產業構成,發現收入大體相當的前提下,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占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實績和社會穩定性都較好。
香港近年來經濟穩定性、增長率明顯低于內地,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其經濟結構過度“軟化”和金融化。
一個大國的安身立命之本只能是實體經濟,而非資產游戲。從這個角度看,天津優勢明顯。它擁有相當強大的工業,可以保證天津自貿區的發展能有效帶動實體經濟發展,并可持續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要警惕自貿區熱淪為“制度套利”爭奪戰。
作為后發者的內陸沿邊地區要謀求發展,尤其需要制定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目標和策略。倘若目標和策略失誤,違反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必然無法建立有競爭力的產業,最后只能求助于向中央索取種種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特惠政策,成為扭曲市場乃至吞噬直接或間接財政補貼的黑洞。
內地自貿區發展要提速,但這不等于可以蘿卜快了不洗泥。
申請自貿區,首先還是自身經濟實力達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外向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否則大馬拉小車,浪費。
自貿區是改革開放的龍頭和試驗田,不是扶貧計劃。蘇州是全世界頭號工業城市,其外貿規模相當于西北西南所有省區市之和,它辦自貿區,比西部任何一個地方都更能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利益。
那些條件、稟賦差距太遠的地區,不如多考慮如何與現有自貿區對接,借力發展自己。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