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生,牛俊義,高玉紅,張小紅,蘇 平,劉宏勝*,景衛國,葸廷奎
(1.甘肅省莊浪縣農業廣播學校,甘肅 莊浪 74460 0;2.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甘肅 蘭州 730 0 70;3.甘肅省會寧縣農技中心,甘肅 會寧 730 799;4.甘肅省會寧縣農牧局,甘肅 會寧 730 799;5.甘肅省會寧縣能源辦公室,甘肅 會寧 730 799)
馬鈴薯是茄科作物,總產和栽培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和玉米,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1]。近年來,中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種植面積和總產均居世界第一位[2]。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很高,不僅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質,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3]。
馬鈴薯產業是甘肅省農村經濟最具優勢和最有特色的產業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高寒陰濕地區,中部地區馬鈴薯面積占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的60%以上[4]。會寧縣馬鈴薯栽培面積僅次于玉米,達到5萬hm2以上,主要種植品種為常規種‘青薯168’、‘河薯3號’和‘紫花白’。由于脫毒種薯價格高,而且品種種性退化快,所以總體上單產水平低,品質差[5,6]。通過項目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廣脫毒薯新品種推廣力度,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促進馬鈴薯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于2013年進行馬鈴薯新品種引進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會寧縣半干旱區種植的馬鈴薯品種。
參試品種共6個。‘青薯9號’、‘青薯168’和‘紫花白’3個品種為會寧縣擴繁脫毒二級種,‘莊薯3號’和‘隴薯3號’2個品種為甘肅省渭源基地擴繁脫毒二級種,‘黑蛋’為當地引進種植的脫毒二級種。以多年大面積種植的常規品種‘青薯168’(CK)為統一對照。
試驗點設在半干旱區的北部四方吳鄉三房吳村的梯田地,海拔1 840 m,年均氣溫7.2℃,無霜期150 d,≥10℃的有效活動積溫2 400℃左右,年降雨量320 mm左右。試驗地土壤黃綿土,地力均勻,質地疏松,前茬紫花苜蓿,肥力中上等。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44 m2(8 m×5.5 m),采用黑膜全膜覆蓋等行種植,寬行50 cm,株距35 cm,52 500株/hm2,每個處理種植10行帶,收獲時中間行連續取樣10株進行考種,去除兩端邊株收取中間兩行計產。播種前施N 103.50 kg/hm2、P2O554.00 kg/hm2作基肥,并將種薯切塊全部用稀土旱地寶、富民1號、富民2號各100 g兌水25 kg配制成混合液浸泡15 min,撈出晾干后播種;播種時用富民3號顆粒劑24 kg/ hm2,加細沙土75 kg混合拌成毒土撒施穴內防治地下害蟲。5月7日人工挖窩點播,10月6日收獲,生育期間其他管理同當地大田。
2.1.1 出苗率
由表1可以看出,各參試馬鈴薯品種的出苗率變幅為94%~100%,出苗率最好的是‘隴薯3號’,為100%,其次是‘青薯9號’和‘紫花白’,均為98%,出苗率最低的是‘黑蛋’,為94%,其次是‘青薯168’(CK)和‘庒薯3號’2個品種,均為95%。除‘黑蛋’的出苗率低于‘青薯168’(CK)外,其余品種出苗率均高于或等于‘青薯168’(CK)。

表1 各參試品種的主要生物性狀Table 1 Main biological traits of tested varieties
2.1.2 主莖數
各品種的主莖數變幅為1.0~1.7個(表1),主莖數最多的是‘隴薯3號’和‘青薯168’2個品種,均為1.7個,其次是‘青薯168’(CK)和‘黑蛋’2個品種,均為1.3個,其余品種主莖數均低于‘青薯168’(CK),主莖數最少的是‘紫花白’,為1.0個。
2.1.3 株高
各品種的株高變幅為29.1~61.2 cm(表1),株高最高的是‘莊薯3號’,為61.2 cm,其次是‘青薯168’,為58.6 cm,株高最低的是‘紫花白’,為29.1 cm,其次是‘黑蛋’,為48.5 cm,除‘紫花白’和‘黑蛋’2個品種株高低于‘青薯168’(CK)外,其余品種株高均高于‘青薯168’(CK)。
2.1.4 單株結薯數
結薯數變幅為3.6~5.2個/株(表1),結薯數最多的是‘黑蛋’,為5.2個/株,其次是‘莊薯3號’,為4.7個/株,結薯數最少的是‘紫花白’,為3.6個/株,其次是‘青薯168’(CK),為3.7個/株,除‘紫花白’單株結薯數低于‘青薯168’(CK),其余品種單株結薯數均高于‘青薯168’(CK)。
2.1.5 單株薯重
薯重變幅為361~998 g/株(表1),薯重最高的是‘黑蛋’,為998 g/株,其次是‘青薯9號’,為800 g/株,薯重最低的是‘紫花白’,為361 g/株,其次是‘青薯168’(CK),為468 g/株,除‘紫花白’單株薯重低于‘青薯168’(CK)外,其余品種單株薯重均高于‘青薯168’(CK)。
2.1.6 單薯重
單薯重變幅為100.3~191.9 g(表1),單薯重最高的是‘黑蛋’,為191.9 g,其次是‘青薯9號’,為181.8 g,單薯重最低的是‘紫花白’為100.3 g,其次是‘青薯168’(CK),為112.6 g,除‘紫花白’單薯重低于‘青薯168’(CK)外,其余品種單薯重均高于‘青薯168’(CK)。
各參試品種間產量存在明顯差異,產量變幅為16 121.00~24 690.00 kg/hm2,除‘紫花白’品種較‘青薯168’(CK)減產外,其他品種均較‘青薯168’(CK)增產。增產幅度達到18.30%~39.33%。其中‘青薯168’產量最高,為24 690.00 kg/hm2,較‘青薯168’(CK)增產39.33%,居參試材料第1位;其次為‘莊薯3號’,產量為24 152.00 kg/hm2,較‘青薯168’(CK)增產36.30%,居參試材料第2位;產量最低的品種是‘紫花白’,為16 121.00 kg/hm2,較‘青薯168’(CK)減產9.02%,其余品種產量居中(表2)。

表2 參試品種小區產量Table 2 Plot yield of tested potato varieties
經方差分析(表3),處理間的F值為9.454>F0.01,達到極顯著水平,區組間差異不顯著。參試品種‘青薯168’、‘莊薯3號’和‘黑蛋’3個品種極顯著地高于‘青薯168’(CK),增產32.19%以上,‘青薯9號’顯著地高于‘青薯168’(CK),增產26.38%,‘隴薯3號’高于‘青薯168’(CK),但增產未達到顯著水平,‘紫花白’低于‘青薯168’(CK),減產未達到顯著水平(表4)。

表3 產量結果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yield

表4 利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品種產量多重比較Table 4 Yield comparison of varieties using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綜上所述,‘青薯168’、‘莊薯3號’和‘黑蛋’綜合農藝性狀好,適宜在會寧縣干旱、半干旱地區大面積推廣。‘青薯9號’和‘隴薯3號’可作為替補品種,在適宜生態區域大面積推廣(表4)。
規模種植馬鈴薯已成為會寧縣乃至甘肅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物,品種選擇和種薯級別已成為馬鈴薯產量提升,經濟效益顯著的制約因素。會寧縣通過馬鈴薯脫毒種薯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馬鈴薯‘青薯168’、‘莊薯3號’和‘黑蛋’3個品種,這3個品種出苗率在94%以上,單株結薯數、單株薯重和單薯重等均高于常規種‘青薯168’(CK),商品薯率高,綜合農藝性狀好,折合產量分別為24 690.00,24 152.00和23 424.00 kg/hm2,較‘青薯168’(CK)分別增產39.33%,36.30%和32.19%,增產潛力大;‘青薯9號’、‘隴薯3號’2個品種單株結薯數、單株薯重和單薯重也均高于‘青薯168’(CK),綜合農藝性狀好,產量較高,折合產量分別為22 394.00和20 962.00 kg/hm2,較常規種‘青薯168’(CK)分別增產26.38%和18.30%,豐產性好。以上5個品種均適宜在會寧縣干旱、半干旱區不同生態區域種植,建議根據品種特征特性,在適宜生態條件及相近區域大面積示范推廣。
[1]馬顏亮,金光輝,孫秀梅.馬鈴薯生育后期產量及淀粉含量的動態變化[J].中國馬鈴薯,2011,121(5):257-260.
[2] 黃詩鏗,王艷華.馬鈴薯淀粉市場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0(3):22-23.
[3] 田曉燕,蒙美蓮,張笑宇,等.馬鈴薯黑痣病菌菌絲融合群的鑒定[J].中國馬鈴薯,2011,121(5):298-301.
[4]陳光榮,張國宏,王立明,等.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種(系)主要性狀與產量的相關性分析[J].甘肅農業科技,2014(3):3-6.
[5] 陳亞蘭.影響馬鈴薯原原種生產的幾個因素分析[J].甘肅農業科技,2012(10):20-22.
[6]常宏,張永祥,熊春蓉,等.馬鈴薯脫毒種薯標準化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2(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