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小學(226100) 陸允香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98頁的“認識百分數”的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百分數”。(大屏幕同時出示課題和例題)
例1.學校籃球隊組織投籃練習。王老師對其中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姓 名 投籃次數 投中次數 投中的次數占幾分之幾(投中的比率)李星明 25 16 16 25張小華 20 13 13 20吳力軍 30 18 3 5
師: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出示學程單):(1)王老師怎樣算出投中的次數占幾分之幾的?(2)王老師計算的方法能很快地看出誰投中的比率高嗎?(3)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評析:學程單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自學的路子和方法。學生在學程單中三個有較強思考性問題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經歷百分數意義的形成過程,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與純粹看書去理解書上解決問題的方法相比,更能促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師:先交流學程單中第一個問題。
生1:王老師是用投中次數是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算的,即投中次數除以投籃次數。
生2:也可以說是用投中次數與投籃次數的比,得出比值。
師:對!表示一個量與另一個量之間的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都用除法。
師:王老師算出的值,還不能直接比較誰的成績好,你們有哪些好的方法嗎?
生3:我用每人的失誤次數進行比較,即投籃次數減去投中次數。張小華失誤的次數最少,成績最好。
師:這種方法可以嗎?
生4:我認為不可以。因為他們投籃的次數不一樣。
生5:例題中已經用“16除以25,13除以20和18除以30”分別求出李星明、張小華和吳力軍投中的次數占總次數的幾分之幾,我把這些分數化成小數后,得出,張小華的成績最好。
生6:三個分數的分母和分子都不同,還可以把它們通分,變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得,所以張小華的成績好。
師(小結):說得太好了!他把這些分數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馬上看出誰的投籃成績好,非常的簡潔方便。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一種新的數,叫百分數。
【評析: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反饋、展示、交流,既揭示了百分數的產生是源于生活,又讓學生理解了學習百分數的價值與作用。】
師:把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后,很快比較出張小華的成績最好。那到底什么是百分數呢?百分數如何讀寫呢?接下來我們一起把書翻到98頁,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師(在學生自學后提問):在自學的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百分數表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生2:我知道了百分數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生3:投中的次數相當于一個數,投籃的總次數相當于另一個數,用投中的次數除以投籃總次數求出投中的比率,也就是投中的百分率。
師:百分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相當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和兩個數之間的比的方法是一致的。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時會用“優秀率”、“合格率”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誰能說說六(1)班在一次測驗中優秀率85%、合格率100%,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4:優秀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五。
生5:合格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一百。
師:你們通過看書還學會了什么?
生1:64%讀作百分之六十四,不能讀成一百分之六十四。
生2: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先寫分子64,再在后面添一個百分號,寫成64%。如果先寫“%”,再寫分子64,就與橫式寫法的順序反了。
【評析:什么是百分數?怎樣讀寫?教師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書本上的文字,深入領會,并進行質疑釋疑,讓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中,既理解了百分數的本質屬性及結構特征,又溝通了百分數與分數和比之間的內在聯系,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為運用百分數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獨立完成書上第100頁的1、2、3題。(教師重點講評第3題)
生1:噸表示具體的量,是表示把1噸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75份,不可以寫成百分數。表示運走的占總噸數的,是運走噸數與總噸數兩個量之間的倍比關系,可以寫成百分數。
生2:從汽車的載重量中知道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小于100,也可以等于或大于100,但一輛汽車的載重量不能超100%,一定要注意安全。
【評析:“以練測學”和“達標檢測”要求不同,但有共同的特點:一是練得扎實有效。學生先當堂獨立做題,后相互批改,有錯自己矯正;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三是教師的點評不是面面俱到,其主要是圍繞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知識的易錯和易混點,在知識的應用和深度、廣度上進行拓展提升。】
這堂課上采用了“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原因如下:首先精心設計了具有思考性的學程單,為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搭起了“腳手架”,避免囫圇吞棗、食而不化和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接著進行反饋展示、交流互動,高層次的深入思考,避免可能存在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為課堂提供了許多動態的生成資源;最后通過練習矯正,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充分、更深刻,減少了后進生的掉隊現象。這樣的課堂結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分層推進,層層深入,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