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曲周縣畜牧辦公室,河北曲周057250)
我國現在的養雞業,頭號的敵人是雞病問題。誰戰勝了雞病,誰就能養好雞,誰就能生產安全的雞蛋產品,誰就能賺錢。經營管理的好壞決定企業的利潤高低,疫病防控的好壞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
目前曲周縣肉雞養殖已形成了通過“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組織生產。為鼓勵資金周轉較困難的農戶從事肉雞養殖,公司給予新建大棚養殖戶每只雞一元的獎勵,并可賒欠大雞料款。同時公司技術人員為養殖戶提供的各項服務及時周到,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戶養殖積極性。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養殖戶由去年同期的28 戶增加至現在的60 戶,雛雞放養數量由去年同期的每月7~8 萬只增加至現在的5~16 萬只,均增長了1 倍多。
由于近幾年的蛋雞市場持續低迷,加之禽流感疫情的影響,一些存欄在500 只左右的小戶及部分新戶基本上都改了行,而中等以上的規模戶從事養雞的年限較長,資金積累較多,固定資產投入較大,通常他們具有一定的市場經濟頭腦,認識和掌握市場變化規律,形成了成熟的市場理念:“低谷打基礎,高峰求效益”,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泰然處之,經得起市場風波的沖擊和考驗,在我們所調查的里岳鄉王莊村、永勝村;城關鎮冀莊村、大河道鄉前河道村等養殖戶時,他們對當前發展形式仍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堅持“不虧就是盈”的策略,適時補欄,因此養殖規模趨于穩定。
從2010年以來曲周縣的養殖業突飛猛進,特別是全縣342 個村雞舍如雨后春筍般平地而起,一時間雞苗供不應求,飼料占足了市場,但是從2010年現狀看,有很多村的雞舍現在都是空的,存欄已不足50%,為什么有雞舍而不養雞呢?是什么原因讓我們這些養雞戶放棄了這么好的致富之路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縣不臨山、不臨海,更沒有別的經濟優勢,養殖業應是最好的經濟來源。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除依莊鄉林下養雞場盈利外,其余農戶基本上處于保本經營或處于微利經營狀態,其原因在于:一是柴雞蛋個體較小,產蛋量較普通雞蛋低;二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雞蛋銷售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很難進入大中城市市場和超市,因此,雞蛋銷售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價格與大中超市柴雞蛋價格相差懸殊,多數以普通雞蛋或略高于普通雞蛋的價格出售;三是淘汰雞個體太小,銷售價格偏低;四是品種混雜,不僅生長速度慢,而且產蛋量極低,往往入不敷出。
由于行業不規范,養雞業的門檻低,不同規模的養雞場戶連成一片,一個村養幾十萬只雞,在人與雞糞、人與死雞交錯混合的環境下,由于細菌、病毒的繁衍變異,導致雞發病增多、增強,人畜共患幾率增加。養雞業的門檻低,淘汰率高,造成了一些地區大量養雞場舍的廢棄和劣質養雞設備的淘汰,“固體垃圾”遍地。
雞病多,用藥用疫苗多,致使疫病、藥殘、油苗殘超標,產品質量低劣。改革開放30 多年,我國工農業都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都是先數量后質量。但是到目前為止,工業產品的數量與質量是同步上升,而農畜產品卻是數量上升,質量下降,畜產品質量事故頻發。藥物亂用,造成藥物殘留,大家都知道長時間使用抗生素,雞內就會對這種藥產生抗體,當再次病發時這種藥對這種病已不起作用,這也就造成了有病無藥治的結果。更嚴重的是當人再吃這種雞肉時,人很有可能也會產生對這種藥的抗體,最終將是現在人類最擔心的問題“畜牧業濫用抗生素人類將無藥可醫”。
由于雞病多發,養雞生產中的疫苗費用增加,獸藥費用增加,行業企業的管理費用增加,而養雞生產中的死淘率提高,雞只的成活率下降,雞只的生產性能下降,導致養雞生產的企業成本和社會成本大大增加。
幾十年來,簡陋的雞舍和粗糙的設備是影響我國養雞企業生產潛能發揮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就像標準化的工業企業那樣,養雞舍的建筑要推行標準化,養雞設備也要推行標準化。用標準化的防寒保溫、防暑降溫設施設備為雞只創造安靜舒適環境;用標準化的消毒、防疫和雞糞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凈化養雞場生物環境;用標準化的料線、水線、雞籠、通風、光照等設施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動化程度,減少人工對雞只的應激。鑒于目前狀況,最重要的當屬能夠保證較低的飼養密度(載畜量)和舍內足夠的通風量,主要是提高雞只的占有面積(包括空間面積),在防止忽冷忽熱的基礎上保證每千克體重的通風量。
在具備上述條件或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下,養雞企業還要切實落實防疫、消毒和無害化處理等措施,人員、設備、物品、飼料進出要嚴格消毒,要實行全進全出制,做好防鳥、防鼠等日常管理工作,制定防疫程序,實施免疫接種,統一處理糞便,統一處理病死雞只等等。盡管如此,養雞不可能不得病,我們只有把各層面各環節的工作都做好了,雞病才能得到較好地控制,雞只的生產性能才能更好地發揮,企業才能壯大,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小規模的飼養戶要把目標市場定位在就地消費上,適應農貿市場的特點,零散生產、零散銷售,可以因陋就簡,生產方式及生產安排靈活;中等以上規模養殖戶則應把目標市場定位在補充大中城市的消費缺口上。對于經濟基礎較好的場戶,加大科技投資力度,實現養殖設施現代化、機械自動化、技術專業化、生產規模化、飼養環境生態化,同時開發富硒、富鋅、富碘蛋以及多種中草藥保健蛋;經濟基礎稍差的戶,加強新技術的試驗和推廣,在提高單產水平,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并試圖探索出一條“分散生產、集中銷售”的新路子,提高市場競爭力。
小規模飼養戶漸漸消失,特別是500 只以下的飼養場戶逐步減少,而龍頭企業自建的專業化、機械化的大規模養殖場以及專門從事養殖業的大規模養殖戶逐步發展。這是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行業利潤的下降,疫病的困擾使養殖者生存壓力增大,迫切需要降低風險,降低生產成本,目前最切實的辦法是防制發生疫病,提高生產指標。為此迫切需要蛋雞生產者走技術升級的路子,即合理規劃生產場,實行“全進全出制”,種雞盡量施行“網上平養新工藝”;對舊設施和舊設備進行技改和更新,盡力提高自動化程度,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最好采用“采光式密閉雞舍”減少外界環境對雞群的應激。倡導商品蛋雞飼養按階段進行社會化分工,即分成專門的育雛場、育成場和成雞場,有條件的場逐步實現全進全出制。細分飼養階段,每階段采用不同的全價飼料,但是不要一味的降低飼料成本,要選擇有保障、有信譽的大飼料廠家,最好可以明白飼料原料的品種,只要我們選擇好飼料再加上好的設施、技術,養殖業一定能輝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