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啟東
(昌黎縣動物防疫監督站城關分站,河北昌黎066600)
近年來,豬群腹瀉疾病的發病和流行呈上升趨勢,在豬的疾病中出現腹瀉性疾病占發病總量的30%~40%,尤其是仔豬腹瀉和斷奶應激性腹瀉更為常見,豬群一旦發生腹瀉會對豬群生長速度、料肉比、成活率等產生不同程度負面影響。由于腹瀉豬的體質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若治療不及時,會引起大批死亡,給養豬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防治和控制豬的腹瀉疾病成為養豬業所關注的重點。
攝入濃縮、高滲、難消化吸收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藥物(以2價離子如Mg2為主)或腸黏膜損傷、發炎滲出大量黏液、膿、血等滲出物,使腸內滲透壓差增大,抑制腸內容物吸收,進而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腸黏膜受外界因素 (如細菌毒素、神經體液因子、免疫炎性介質等)影響使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而致腹瀉。
藥物、疾病等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黏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導致腹瀉。
豬群轉群、斷奶、饑餓等改變豬群生長環境(尤其是溫濕度變化)、營養 (胃腸消化機能不健全)使其處于應激狀態,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腹瀉。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2.1.1 心理應激
母子分離、并群等導致仔豬失去安全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易出現腹瀉、水腫等疾病。
2.1.2 環境應激
斷奶后轉保育,保育舍環境與產房環境大不相同,尤其是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易引起腹瀉。
2.1.3 營養應激
斷奶后改喂全價日糧,此階段仔豬胃腸消化機能尚未完善,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引發腹瀉。
2.1.4 疫苗免疫應激
仔豬斷奶后根據國家制定的免疫程序,有將近4種疫苗。部分弱毒疫苗免疫時,應激較大,過敏嚴重,造成機體免疫下降,出現腹瀉。
常見腹瀉發病病理性因素
2.2.1 病毒病
2.2.1.1 流行性腹瀉:1~5日齡多發,重度水樣腹瀉,快速脫水,嘔吐,死亡;寒冷季節多發。
2.2.1.2 傳染性胃腸炎:1~10日齡多發,重度水樣腹瀉,快速脫水,嘔吐,死亡;寒冷季節多發。
2.2.1.3 輪狀病毒:1~7周齡,多發于2~4周齡,水樣至漿狀腹瀉,不同程度脫水;夏秋冬季多發。
2.2.1.4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2~3日齡多發,高燒,呼吸困難,糊狀下痢,有的排出灰色或黑色焦油狀稀糞,少數帶血;無明顯季節性。
2.2.1.5 豬瘟:斷奶后高燒,厭食和頑固性腹瀉,糞便由褐色變成黃色,糞便沿著后腿淌下,惡臭異常;無明顯季節性。
2.2.1.6 偽狂犬?。?~25日齡多發,昏睡,嘔吐,腹瀉,伴有神經癥狀;春季多發。
2.2.1.7 豬圓環病毒Ⅱ型:6~16周齡多發,生長緩慢,瘦弱,精神萎靡,腹瀉,常伴有呼吸或系統性癥狀;無明顯季節性。
2.2.2 細菌病
2.2.2.1 大腸桿菌:黃痢1~4日齡;白痢2~3周齡,腹瀉,排出黃色稀糞,脫水,突然死亡;腹瀉,排出灰白色粥樣糞便,脫水,突然死亡;無明顯季節性。
2.2.2.2 C型產氣莢膜梭菌(仔豬紅痢):1~14日齡,出血樣/水樣腹瀉;突然死亡;無明顯季節性。
2.2.2.3 副傷寒(沙門氏菌):60~120日齡多發周期性下痢,糞便呈淡黃色、黃褐色或綠色,有惡臭,混有血液和假膜;無明顯季節性。
2.2.2.4 豬增生性腸炎 (胞內勞森氏菌):6周齡至20周齡,腹瀉糞便呈糊狀,有水樣出血性腹瀉,間歇性下痢 ;無明顯季節性。
2.2.3 寄生蟲
2.2.3.1 豬球蟲:8~15日齡多發,腹瀉,粥樣或水樣黃白色糞便,脫水;無明顯季節性。
2.2.3.2 豬類圓線蟲:3~4周齡,潮濕季節多發,腹痛,腹瀉,糞便中帶有血液或黏液,皮膚上可見到濕疹樣病變;潮濕季節多發。
2.2.3.3 豬鞭蟲:斷奶至成年,糊狀糞便,帶血黏液;夏季多發。
2.2.4 其他
2.2.4.1 豬痢疾 (豬痢疾短螺旋體):50~90日齡多發,排黃色稀糞,或排灰色、褐色甚至綠色糊狀糞,內混黏液、分泌物、纖維偽膜或血塊;無明顯季節性。
2.2.4.2 豬結腸炎(結腸菌毛樣短螺旋體):4~4月齡,腹瀉糞便呈糊狀、稀薄;無明顯季節性。
2.3.1 胃酸分泌不足
豬胃內PH值只有低于4時才有利于蛋白質的消化,且能使大量病菌滅活,仔豬階段胃酸分泌能力弱,往往易引發消化不良。母乳中含有豐富的乳糖,可被胃中乳酸桿菌分解成乳酸,成為哺乳仔豬胃酸的主要來源。所以盡管哺乳仔豬分泌胃酸能力很弱,仍消化良好。仔豬斷奶后,乳酸來源終止,而仔豬胃酸分泌及酸度仍不足,致使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影響胃蛋白酶形成,進而影響飼料蛋白質消化,致使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的飼料為小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他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抑制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繁殖,導致仔豬消化不良,腸內滲透性紊亂而發生腹瀉
2.3.2 胃腸消化酶少
仔豬剛出生時,除乳糖酶、凝乳酶含量較高外,其他各種酶含量都較低。隨著仔豬日齡的增長,乳糖酶逐漸減少,胃蛋白酶、胰淀粉酶則逐漸增加。到4~5周齡時,乳糖酶降到最低限度,而其消化系統仍不成熟,消化酶種類和數量仍分泌不足。仔豬斷奶也是較大應激,此應激會使消化酶分泌環節受到影響,進而使消化酶含量、活性均降低。仔豬食物由母乳轉為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兩種營養源截然不同,所需消化酶差異很大,加上又給以高能高蛋白飼料,終易導致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
3.1.1 加強飼養管理
盡量保持豬舍的衛生與干燥,保證不同階段豬舍在合理的溫度、濕度與通風范圍內,使豬群環境適宜;了解豬群不同階段生理特點,科學管理,均衡營養,降低豬群應激因素,保證正常生長發育;保證飼料新鮮度,防止霉菌毒素中毒。
3.1.2 做好免疫預防
豬群腹瀉疾病尤其要注意免疫抑制病(豬藍耳病與豬圓環病)的疫苗防控,豬群頑固性腹瀉多為病毒性疾病,或細菌病與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死亡率高,損失重,因此免疫抑制病防疫對豬群腹瀉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價值。
3.2.1 重視豬場生物安全,改善豬舍衛生條件,加強豬舍消毒,保證豬舍通風干燥,盡快消除或降低環境中傳染源。
3.2.2 對癥治療,豬群發生腹瀉疾病后,首先采用口服補液鹽(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和廣譜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穩定病情,與此同時盡快查明病因,若為細菌性、寄生蟲性及螺旋體感染應選用相應抗生素對癥治療,若為病毒性疾病,尤其混感免疫抑制性疾病(豬藍耳病與豬圓環病),通??股刂委煙o效,建議根據豬群實際情況,緊急接種疫苗,同時配合抗生素使用。
3.2.3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料適口性及以消化性,均衡營養,調理肝功,保證豬群營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