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阜平縣畜牧水產局,河北阜平0732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冠狀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以嘔吐、拉水樣腹瀉為特征。感染后很快波及相鄰豬舍的豬并很快引起全場的豬感染。哺乳的仔豬最易感染,其次是保育仔豬和妊娠母豬。生長育肥豬最后發病,發病后死亡率達30%~100%,嚴重影響養殖場的發展。
2015年3月,阜平縣臺峪鄉一養豬場,飼養母豬40頭,仔豬90頭,育肥豬150頭,本月12日,一圈舍內仔豬出現嘔吐、腹瀉癥狀,本養殖戶按腹瀉病給予抗生素治療,開始病豬癥狀減輕,隨后病豬不但數量沒有減少,反而病情波及到其他圈舍,尤其仔豬病情嚴重,并且死亡10頭仔豬。隨來我處求診。
本病潛伏期短,一般為15~18小時,有的延長2~3天。哺乳仔豬往往在吃奶后突然發病,先嘔吐,繼而發生頻繁的水樣腹瀉,糞便呈黃綠色或灰白色,后期糞便含有凝乳塊。部分病豬體溫短期升高迅速脫水和消瘦,病程短1~8天死亡。中豬和成豬出現食欲不振,拉水樣腹瀉,隨著時間的推移可混合或繼發感染其他疾病。
架子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發病率高,突然發生水樣腹瀉,糞便呈灰色,或灰褐色,發生一至數日的減食,無力,體重迅速減輕,有時出現嘔吐,體溫升高,嚴重腹瀉,泌乳減少或停止。一般3~7日恢復,極少死亡。
死豬脫水明顯(眼球下陷,皮膚失去彈性,皮下干燥),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剖檢可見輕重不一的卡它性胃腸炎變化。仔豬胃腸膨脹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輕度充血,有時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腸內充滿白色或黃色液體,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塊,腸絨毛明顯萎縮。小腸壁變薄彈性降低,以致腸管擴張,呈透明狀,腸系膜血管擴張,淋巴結腫脹。腸系淋巴管內見不到乳糜。其他實質器官無明顯病變。
選擇剖檢病變接種于普通培養基、營養培養基、血清培養基,恒溫箱37℃培養24~48小時,均無細菌生長,還可做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進一步確診。據以上可確診為豬傳染性胃腸炎。
治療原則是消除炎癥,清理腸胃,預防脫水,維護心臟功能,解除中毒,增強機體抵抗力。
用生石灰對豬嘔吐物、排泄糞便進行掩蓋。抗菌消炎肌注環丙沙星每千克體重3毫克。對腹瀉不止,糞稀如水的用鞣酸蛋白4克,碳酸氫鈉6克加水內服。口服補鹽液200~400毫升每頭每天或腹腔補液 (5%~10%加溫葡萄糖30~50毫升每頭,2天一次)。
中藥郁金36克,大黃50克,梔子18克,黃連18克,白芍18克,黃芩 15克,煎水 1000毫升,每只灌服200毫升,每天一次灌服。
經過治療豬場病情得到控制,沒有出現新的病豬,除3頭病情嚴重仔豬死亡外,其余病豬5日后痊愈。
本病在刮風劇烈、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的冬春季節高發,即從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發病率高。傳播途徑較多,飼料、飲水、交通工具、空氣和人員都能傳播。來世迅猛,發病急,傳播速度快,體重越小的豬發病率、致死率越高是主要特點。
6.1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制定定期消毒,免疫接種,驅蟲制度,緊急隔離,加強環境消毒,對健康豬進行緊急接種,可選弱毒苗或滅活苗,如妊娠母豬產前20~30天注射2毫升,初生仔豬0.5毫升、50千克以上注射2毫升,可按疫苗說明給予正確接種注射。
6.2 加強妊娠母豬飼養管理,產羔季節,要做好羊舍保暖。注意消毒和清潔衛生工作,確保仔豬健康出生。
6.3 加強護理,對初生仔豬精心護理及時對發病仔豬隔離治療及時無害化處理病豬的墊草,糞便。
6.4 及時消毒,定期對豬舍,用具進行嚴格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