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電信 曹青
運營商在“互聯網+”新形勢下的機遇挑戰及應對
江蘇電信 曹青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將深刻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目前已引起社會各行業廣泛關注。本文在分析“互聯網+”帶給運營商的機會和挑戰的基礎上,探討了運營商在新經濟形態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信息化建設。
互聯網 運營商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互聯網+”行動計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新引擎,不僅將創造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而且將深遠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1.互聯網向“互聯網+”邁進,是運營商不容錯過的歷史機遇。
中國互聯網在近年發生了積極而深刻的變化。隨著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大力發展互聯網的形勢更加明朗。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實施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不僅引起各行業廣泛關注,同時也促進了互聯網從一種外在工具向新一輪經濟發展核心引擎的方向邁進。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日趨成熟,O2O模式在各行業廣泛應用,未來各行業都將架構在互聯網之上。互聯網作為信息基礎設施將被普遍使用,廣泛地服務于人、機器、甚至萬物,用于范在數據的感知測量、記錄傳輸、存儲分析、控制決策等,助力實現生產、服務的智能化以及資源配置、交易效率的提升,并因此創造出新的價值。“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即互聯網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成為“兩化深度融合”最具代表性、最活躍的新方向,成為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互聯網+”是運營商不容錯過的歷史機遇。
2. “互聯網+”傳統產業的變革升級中帶來眾多信息化需求,運營商大有可為。
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升級,從產品生產體驗、市場營銷、銷售服務、組織管理等各個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互聯網化變革。如:產品設計定制化,生產流程和產品功能體驗互聯網化,電子商務銷售模式及平臺,組織管理模式去中心化等等。伴隨而來的,是眾多對網絡、業務、服務的需求。如:范在的高速智能化網絡,網絡信息安全服務,企業級的信息應用解決方案,整體專業化服務保障,企業數據信息的存儲、傳送和共享等等,其中蘊含了運營商無限商機和業務發展空間。
例如,“互聯網+制造”從國外熱到國內,反映的是全球范圍信息經濟全面發展這樣一個大趨勢和工業業態升級的現實需求。盡管美國有工業互聯網,德國有工業4.0,但因我國工業化信息化進程起步較發達國家晚幾十甚至上百年而相對滯后,存在龐大的市場需求,工業信息化和現代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更加明顯。“互聯網+制造”的核心是通過智慧化和服務化,解決多樣性價值和復雜性成本之間的矛盾。例如大數據,可以做到數據越復雜洞察力越高。移動互聯網令現代制造業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化,更能匹配市場需求,其對傳統制造業的變革,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前所未有。此外,很多企業為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而將生產制造的設計都放在云端,使得市場的變化需求能夠通過互聯網實時傳遞到智能設計制造上,以最快速度完成制造并經過現代物流第一時間送達消費者。
3.互聯網企業與IT企業紛紛布局“互聯網+”服務,運營商挑戰與機遇并存。
“互聯網+”時代,優勢產業平臺將憑借對實體資源的掌控、憑借互聯網力量實現對信息、交易、定價的全面主導。企業價值也將由收入、利潤等財務指標延伸到客戶數、服務能力和可擴展空間等互聯網要素進行重估。互聯網與IT企業對此早有認識,紛紛加快布局 “互聯網+”相關服務。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通過投資并購加速整合資源、進入傳統產業,圍繞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打造交易、融資、服務、物流平臺,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生態體系。IBM、華為等IT企業,則從能力構建、業務創新、平臺運營等方面,通過支撐客戶創新、構建新解決方案和新服務模式、支撐搭建企業采購、營銷、銷售和服務的新商務流程等,助力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對運營商而言極具挑戰。但因BAT的客戶積累和運營經驗主要集中在個人客戶,而產業領域的互聯網化相對更加專業,需要更加深入的積累和研究,需要突破在行業經驗、渠道、網絡、產品等方面的局限,BAT等的優勢不再明顯。目前來看“互聯網+”領域尚未出現壟斷性的企業,是一片大有可為的新天地。
1. 立足客戶需求,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傳統企業升級
運營商長期以來在助力國家信息化建設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互聯網+”時代仍應繼續發揮好信息化建設主力軍的作用。運營商在基礎網絡、云平臺、大數據服務、應用和集成能力、客戶和渠道、運營和服務等方面有自身優勢。“互聯網+”是以生產者為用戶,以生產活動為應用場景的互聯網應用,體現在互聯網對各產業的生產、交易、融資、流通等各個環節的改造。運營商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服務優勢、渠道優勢、品牌優勢等,立足行業客戶需求,深刻洞察各個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特點,提供差異化的定制的產品和服務,以助力客戶更高的生產、資源配置、交易效率為己任,為互聯網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貢獻力量。
運營商目前已與眾多企業在“互聯網+”領域開展了密切合作,尤其在“互聯網+工業”領域,已經從適應工業生產的網絡改造、基于物聯網的工業數據采集、協同生產工業云平臺、面向智能產品的制造業服務化、工業生產中的能耗管理等多個方面深入工業制造的核心需求,通過創新實踐、組織國內外領先軟件服務伙伴,探討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共同探討“互聯網+工業”的發展。同時運營商也在參與工業以太網絡架構、可信云及安全云、工業能耗智能管理等標準的制定。
2. 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合作共贏,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連接一切,開放合作,互聯網因此而改變世界。目前互聯網產業鏈正從單純的線上向線下延伸,例如電商向上游商品定制和下游物流倉儲延伸,視頻向上游內容延伸和下游硬件延伸。隨著產業鏈的拉長,參與方的增多,必然會帶來產業鏈/生態系新的競爭。運營商應發揮優勢、提升能力、勇于擔當,跳出自身局限,著眼于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局,通過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來實現服務領域的拓展。通過平臺打造、能力開放、合作共贏,吸引各方合作伙伴,參與或打造:打造“互聯網+”產業聯盟、多種合作模式共贏“互聯網+”,推動產業標準規范,促進法規完善,加強風險防范,營造良好、開放的產業生態。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以及人工智能。這些領域均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具有及其重要作用。顯然,運營商在推進“互聯網+”工作中任重道遠,將面臨很多困難,任務非常艱巨,但服務是運營商永恒的主題,助力國家信息化建設是運營商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運營商必須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發揮所長、務實推進。
“互聯網+”行動計劃是一個創造無窮魅力的實體產業的過程。“互聯網+”將使傳統產業的變革和提升存在無限可能性,正如互聯網+醫療不僅只是實現遠程醫療,互聯網+教育不僅只是網上教學,互聯網+農業的范圍更是遠不止農業信息化。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對接,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由需求引導生產,從而壓縮庫存、加速資金周轉、避免產能過剩,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新常態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誰能夠主動快速實現與“互聯網+”的對接、深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推進,誰將搶占先機、贏得市場、贏得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