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河南省濮陽縣畜牧局,河南濮陽457100)
仔豬腹瀉是養豬大戶常見的一種典型的多病因疾病,也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飼料報酬率較低、仔豬成活率下降、生長緩慢、生長發育停滯,由于引起本病發生的病因復雜,常表現為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呈交叉混合感染,導致臨床診斷與防治困難。現就某一種豬場為例,談一下防治仔豬腹瀉的方法。
常見的有大腸桿菌引發的仔豬黃、白痢、魏式梭菌引發的仔豬紅痢、沙門氏菌引發的仔豬副傷寒等造成的腹瀉。黃痢常發生于3日齡以內的仔豬,以死亡率低和拉黃色稀便為主要特征;白痢常發生于14~21日齡內、會吃料的仔豬,以拉乳白色或灰白色帶有腥臭味的稀便、病程長、死亡率低為主要特征;紅痢常發生于3日齡以內的仔豬,以拉紅色稀便、腸壞死、病程短、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副傷寒造成的腹瀉常發生于30日齡以上的斷奶仔豬,以劇烈腹瀉、高熱、皮膚出現紫斑、膿性結膜炎、敗血癥死亡為主要癥狀。上述致病菌同樣會感染母豬,但母豬不會出現癥狀,而成為病原攜帶者,常傳染給仔豬,使仔豬發生腹瀉。
由密螺旋體引發的腹瀉,大豬、小豬都易發,但50~80日齡的小豬多發,以出現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病變局限于大腸為主要特征。
常見的有豬輪狀病毒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仔豬偽狂犬病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厭食、水樣腹瀉、脫水、體重銳減、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它們的不同點是:輪狀病毒以56日齡內的小豬多發,大豬常為病毒攜帶者,不表現癥狀;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各種年齡的豬都可發病,冬季多發,且發病快,病程5 天左右,病愈后產生免疫力,10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很低,成年豬若沒有繼發感染幾乎沒有死亡;仔豬偽狂犬病,多發于30日齡以下的豬,以高熱、嘔吐、腹瀉、出現神經癥狀、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妊娠母豬感染偽狂犬病毒則發生流產或產死胎。
常見的有仔豬球蟲病、蛔蟲病。球蟲病常發生于7~21日齡的仔豬,溫暖潮濕季節多發。母豬為帶蟲者,是傳染源;仔豬感染后表現為腹瀉,糞便呈黃白色,偶爾可見便血,鏡檢可找到球蟲卵。蛔蟲性腹瀉多見于30日齡以上的豬,表現為被毛粗亂、腹瀉、消瘦、磨牙、異嗜、腹痛。
常見于剛斷奶仔豬,由于飼養方法不當、飼喂次數過少、一次性投料過多、仔豬饑餓暴食造成的。主要癥狀為仔豬精神正常,但拉稀,糞便中有沒消化好的飼料。
常由于母豬營養不良、奶水少而稀薄,導致仔豬營養不良所致。主要癥狀為瘦弱無力、蒼白、被毛干枯、腹圍收縮、拉水樣或黏稠稀便。
常見于突然更換飼料的斷奶仔豬。新換的飼料中植物蛋白含量過高,仔豬胃腸道一時難以適應,引發免疫反應,發生過敏性腸炎性腹瀉。
分娩母豬進欄前,產房要徹底清洗、再用3%的燒堿水溶液潑灑消毒,將欄內的微生物、蟲卵消滅掉;母豬進入分娩欄、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母豬腹部、乳房、后軀、四肢,把母豬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除掉。欄舍還要定期消毒。
母豬分娩前按免疫程序分別接種K88-K99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魏式梭菌苗、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輪狀病毒病疫苗、偽狂犬病疫苗,使母豬產生相應的免疫抗體。仔豬通過吮吸初乳,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防止細菌性腹瀉和病毒性腹瀉的發生。斷奶仔豬還要接種仔豬副傷寒苗;母豬進分娩欄前要驅蟲,防止蟲卵污染欄舍感染仔豬,可用氯苯胍或球痢靈驅除球蟲,用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驅除線蟲。
母豬泌乳量多少與哺乳仔豬育成率及斷奶仔豬體重關系密切。因此對泌乳母豬應實行高水平飼養,不限量飼喂或自由采食。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母豬的泌乳量,促進仔豬生長發育,而且能減少母豬泌乳期失重,有利于母豬斷奶后正常發情配種。
仔豬怕冷,受涼易腹瀉,因此寒冷天氣要保暖防凍,可將250 瓦的紅外線保暖燈掛在保曖箱上,勤換墊草,保持欄舍清潔、干燥。